<p class="ql-block">发现粮仓</p><p class="ql-block">储粮备战备荒,一直是中华领导者的要旨,随唐更甚。但随着岁月的变化,朝代更替,这些曾经的国字粮仓都被埋入黄土、煙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在上个世纪中期焦柳线开始着手修建时,建机修车间工地,一座古代遗址被发现,当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掘开遗迹的泥土时,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含嘉仓词条终于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建立国仓体系</p><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隋朝建立之初,为解决关中京畿之地缺粮的问题,伴随大运河各条水系的贯通,隋王朝在运河沿线的关键点,即运河水流交汇处、京师长安、东都洛阳等重要节点,相继建造了含嘉仓、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常平仓等国家重大粮仓,用以转运和储备从各地调集来的粮食等仓库,逐渐形成了隋代著名的六大官仓。这些粮仓规模宏大,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含嘉仓</span></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国家粮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一说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高宗永徽年间(约627-655年)13-15,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大仓"。</p> <p class="ql-block">这个含嘉仓,可是隋唐时期的"天下第一粮仓。经考古发掘,其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差不多有60多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含嘉仓有多达上百个粮窖,均口大底小,呈圆缸形。其中口径最大的是18米,最深的是12米,将近四层楼高。粮食的储量也十分惊人,在《贞观政要》中有"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之语,充分反映了粮窖的规模之大。</p> <p class="ql-block">1、含嘉仓的诞生</p><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在古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莫过于粮食的存储了。古代中国历朝均重视修建储粮的粮仓,其中最有名的便是隋唐时期的"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p> <p class="ql-block">隋唐两朝都定都长安,但是长安位于关中地区,交通不便,且土地并不适合粮食种植,粮食的运转和存储就成了事关国家政权稳定的重大问题。在灾荒之年,首都君臣还要到洛阳"就食",也就是前往洛阳用餐和处理政务。于是隋炀帝决定修建东都洛阳,并以东都为中心,在一些旧有河道的基础上,开凿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以东都为中心,南起余杭词途,北抵燕京词(北京),全长4000余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奔流在华北平原词条之上,通达中国自北向南的五大水系,成了自隋以后历朝历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直到如今大运河已经运转了千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交通运输的问题解决了,储粮问题就摆在了统治者的眼前,而在洛阳修建粮仓其实早有先例。从三代时期周公摄政,在洛邑兴建"王城",洛阳就以"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史记·周本纪》)的地理优势,成为当时官方粮仓建设的首要选择。于是含嘉仓的修建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隋大业元年</p><p class="ql-block">(605年),隋炀帝下令含嘉仓与东都洛阳的兴建同步进行。整个粮仓的建造工程十分浩大,其南北长700多米,东西宽600多米,四周有城墙和城门,内部有十字形道路,由仓窖区、生活管理区和漕运码头区等组成。在这个仓城的东南角就是漕运码头,与运河和洛河相通。在经历了10多年的努力后,含嘉仓终于建成。</p> <p class="ql-block">直到隋唐,我国的储粮已经进入了完善阶段。这时期各粮仓自成体系,不少大型粮仓形成了一座仓城,地下粮窖的制作极为科学,近乎完美,在防潮处理上也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其中含嘉仓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粮仓设计上的智慧结晶,后世粮仓的修建也大多借鉴了含嘉仓的建设成果。</p> <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炀帝统治后期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就是由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军一路打到洛阳城外,占据了城外储粮的回洛仓,不仅导致城内粮食短缺,起义军还借助回洛仓内的粮食大量招募成员,而洛阳也终因严重乏粮而被攻破。于是,后世李世民深刻认识到粮仓修建于城外的弊端,为了避免重蹈隋的覆辙,转而将储粮的重心转为城内的含嘉仓。</p> <p class="ql-block">含嘉仓作为唐朝全国粮食仓储的重心,不仅供给着洛阳城内的居民生活,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南北地区漕运的运转枢纽。《文献通考》云:"诸色仓粮总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六百二十石......含嘉仓五百八十三万三千四百石......"也就是说,粮食的储量极大。到了唐朝玄宗天宝年间,含嘉仓的储粮占了全国仓储的近半数,足以体现含嘉仓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2、含嘉仓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我国的储粮,距今已有万年历史,它伴随着我国农业的出现而产生。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地下粮窖和地上仓房,夏商周则设置了专门机构管理粮食的仓储。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粮食储存进入到成熟时期,各式各样的粮仓已经出现,并且有了具体的管理和规章制度。</p> <p class="ql-block">含嘉仓被历代皇帝不断扩建,最终成为了面积高达43万平方米的粮仓。据史书记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储粮约有1000多万石,而含嘉仓内的粮食就接近当时全国总储存量的50%,在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一个粮仓,能够像含嘉仓一样储存如此海量的粮食。</p> <p class="ql-block">从唐朝开始大规模存粮、开始成为国家的大型粮仓,1历经唐、北宋500余年,后来废弃。现代考古证实仓城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共有圆形仓窖400余个。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天宝8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粮仓。</p> <p class="ql-block">含嘉仓作为当时的"天下第一粮仓"可谓是实至名归。并且,凭借储存技术,粮食种子的繁育能力在千年后仍然保存下来,这一事实足以证明隋唐时我国的建筑工艺和粮食储存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含嘉仓长期作为隋唐时期的重要仓储基地。可惜在安史之乱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渐削弱,大运河也由于缺乏疏通逐渐堵塞。随着大运河的流量渐小,含嘉仓的利用率降低。到了宋朝建都汴京(河南开封),南方地区逐渐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江南作为粮食的重要产地,漕运地位逐渐加强,位于北方的含嘉仓就渐渐失去了全国仓储重心的地位,最终掩埋于黄土之中。</p> <p class="ql-block">3、含嘉仓的管理</p><p class="ql-block">储粮有道的含嘉仓的发现,缘自上世纪60年代焦枝铁路的兴建。当人们挖开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上的泥土时,惊奇地发现里面竟然还保存着大量的粮食。考古人员对这个粮窖进行了整体丈量,还使用了专门的仪器对粮仓内的粮食进行检测,发现里面的粮食除了部分碳化发黑之外,其余与我们现在所食用的粮食并无二样。</p> <p class="ql-block">千年前的粮食,竟被考古工作者培育发出了新芽!中国储粮震惊世界"在上世纪的考古发掘中,隋唐时的"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重见天日,其中160号粮窖中储存的粮种,在千余年后依然粒粒分明,并且经过培育后发出了新芽,让人感慨古代劳动人民的储量智慧。含嘉仓作为隋唐时期重要的储粮单位,见证了盛世的繁荣与昌盛。</p> <p class="ql-block">于是,考古工作人员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千年前的粮种是不是可以重新发芽呢?带着这个新奇大胆的想法,考古工作者们将粮种带回实验室重新进行栽培。在土中培养之后,仅仅三天这些粮种就发出了新芽,后来甚至长到了膝盖高,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堪称中国古代粮食种植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从唐至今,跨越了1000多年。为什么千年的光阴在这些粮种上似乎停滞了?其实,粮种的重新发芽与含嘉仓的修建方式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首先,含嘉仓在选址方面极为考究。含嘉仓修建于洛阳市词途老城北部的高地之上,洛阳地区气候又较为干旱,降雨较少,因此能有效避免水侵。</p> <p class="ql-block">其次,粮窖的修建工序十分复杂,要先向下挖一个土窖,并将窖底用火烤干,然后铺筑木板或草,还要在上面再加铺谷糠和席盖。窖壁用木板砌成,有的在木板和储粟之间还夹有围席和谷糠。窖顶是木架结构的草顶,为了坚固与密封,还在上面涂了一层很厚的泥巴。如此储粮,粮食不易发热、发芽、腐烂,谷子可以存放9年以上不变质。</p> <p class="ql-block">此外,粮食被封存后,当时的人们还在封土上种小树作为监测手段,如果粮食发热、发芽,小树就会枯黄。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含嘉仓与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含嘉仓与大运河不仅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劳动人民在修建粮仓上展现出来的智慧,使得我们在千年后的今天也能一窥千年前盛世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洛口仓</span></p><p class="ql-block">1、洛口仓的规模</p><p class="ql-block">洛口仓亦称兴洛仓,建于大业二年(606年),位于今河南巩义的洛河东岸,因地处洛河入黄河之口,故名"洛口仓"。从各地运来的漕粮大部分储藏于此,再经通济渠向西运至洛阳、长安。隋炀帝征辽东即从洛口仓运粮,渡黄河,经永济渠北上。洛口仓储米约达千万石,是当时最大的粮仓。</p> <p class="ql-block">洛口仓,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黄土岭上。洛口仓是隋唐漕运路线上的一处重要粮仓,是隋代六大粮仓之一。这里地处丘陵,形势险要,土层坚硬、干燥,又有水路运输之便。自洛河逆水而上可达当时的首都东都洛阳,逆黄河而上可达陕西潼关和当时的西京长安,顺水而下可达山东至海口,同时与大运河相通,还能南到江苏、浙江,北到河北等省。</p> <p class="ql-block">隋大业二年(606年),在巩县东南兴建洛口仓,把从江南经大运河运来的粮食国积于此。当时洛口仓的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粮八千担,设官兵千人防守粮仓。按此记载计算,洛口仓约可容纳粮食2400万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洛口仓不仅容量大,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p> <p class="ql-block">东南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东南运来的漕米,很大部分都贮藏在这里,由此往西可运往东都洛阳;而用兵东北时,又可由此运粮渡黄河,经永济渠而运往东北。邹逸麟先生认为:"洛口仓可以说既是东都洛阳的外围粮仓,又是用兵东北的军粮转运站,在隋地位极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2、洛口仓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但含嘉仓修建完成之初并未用作粮仓。除了含嘉仓外,隋炀帝还以尚书令杨素词为营作大监,在洛阳城外修建了回洛仓供给城内粮食。那么为何最终城外的回洛仓被废弃,而修建在城内的含嘉仓在之后长期作为唐宋时期重要的粮食储备重地呢?</p> <p class="ql-block">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和李密的瓦岗军打到荥阳,接近了洛口仓。这时,李密分析了形势,认为百姓饥谨,洛口仓储藏的粮食数量巨大,又容易攻取。因此他建议翟让要不失时机地夺取。翟让采纳了李密的意见,立即派精兵七千,袭击洛口仓。</p> <p class="ql-block">瓦岗军李密向翟让献计说,洛口仓粮食数量巨大,如果瓦岗军号召天下英雄就仓用粮,天下的各路起义领袖一定响应瓦岗军,听命于翟让,然后翟让就可以称帝号,平定中原。这说明得洛口仓就能成帝,失之便会丧邦。</p> <p class="ql-block">大业十三年(617年),终于攻克洛口仓。瓦岗军占领洛口仓后,立即开仓放粮,赈济饥民,瓦岗军的队伍也得到迅速发展,短时间内猛增至几十万人。李密又令增筑兴洛城,周围四十里,使洛口仓扩大了几倍。瓦岗军在这里建立了农民政权,李密自立为魏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复置洛口仓。沧海桑田,当年的洛口仓已不复存在。但在巩义七里铺村的北岭上,尚存留着长一百多米、宽十余米的隋唐城墙,这可能就是隋唐洛口仓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3、洛口仓选址科学</p><p class="ql-block">洛口仓的选址很科学:一是兴洛仓地处水运大动脉的轴心和北京、杭州、西安的核心地带,便于集聚四方、辐射四方;二是位于洛河与黄河汇流处,与首都洛阳近在咫尺,粮食能迅速通过洛河满足洛阳的调运需要;三是位于黑石关京师要地,与洛阳军事联系紧密,能确保粮食安全,没有大的暴动不会出问题;四是建造于北郎之上,土质干燥,土层深厚,这里最适于建窖储粮。</p> <p class="ql-block">洛口仓也叫兴洛仓,位于洛河入黄河之口。在大运河新兴的庞大水运网中,洛口恰好成为三岔口,顿时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洛口仓筑有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容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全仓储米约有二千四百万石,是隋朝最大的一个粮仓,也成为大运河最大、最重要的物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洛口仓兴建后,原本位居四大粮仓之一的河阳仓逐渐失去价值,在隋朝末年已被废弃。洛口村中这孔大窑据说是洛口仓城3000大仓之一,据介绍,此窑极深,从来没有村民能走到尽头。</p> <p class="ql-block">4、洛口仓发掘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洛口仓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仓窖数量最多的隋唐时期仓储遗址,为深入研究隋唐时期的漕运史、运河史、交通史和军事史奠定了相关基础,对探索隋唐时期漕运路线上尚未发现的其他仓窖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