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种子

醉琴儿

<p class="ql-block">2011年6月1日,阳光正好。实验小学操场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站在旗杆下,红领巾被晨风吹得轻轻飘动。那是女儿第一次担任学校儿童节主持人,也是她与语言艺术结缘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班主任郑铭玲老师像园丁培育幼苗般,一字一句地教导女儿。记得多少个清晨,郑老师提前到校,带着女儿在空教室里练习发音。“来,跟我念: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那些日子,女儿把主持稿背得滚瓜烂熟,连做梦都在练习。</p> <p class="ql-block">每周一的晨光里,女儿的身影在旗杆下渐渐拉长。春去秋来,她主持时的声音从稚嫩的童声变得清亮悦耳,像一只正在换羽的小百灵。教师节的舞台上,她不再需要踮脚够话筒;儿童节的汇演中,她学会用眼神与台下交流。那些曾经需要老师逐字纠正的发音,如今已化作她声音里最动人的韵律。</p> <p class="ql-block">五年级那年,女儿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演讲比赛。备赛期间,郑老师牺牲午休时间帮她修改稿子,用红笔圈出每一个需要重音的字词。比赛那天,女儿站在聚光灯下,声音清亮得如同山间溪流。当评委宣布她获得小学组第一名时,我偷偷抹去了眼角的泪花。</p> <p class="ql-block">从第一次主持时的紧张到后来的从容,从最初的生涩到后来的流畅,这颗语言的种子在郑老师的精心培育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如今回想起来,正是那些清晨的练习、那些耐心的指导,为女儿后来的播音主持之路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