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里介绍的只是部分外滩百年老建筑,外滩幢幢老建筑背后都有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亚细亚大楼(又称外滩1号)是上海外滩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始建于1916年,由英商麦边洋行投资兴建,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大楼初建时为7层,1939年加建至8层,曾是外滩最高建筑,享有"外滩第一楼"之称。其建筑风格融合新古典主义与巴洛克元素,平面呈"回"字形布局,立面装饰华丽。</p><p class="ql-block">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入驻。</p><p class="ql-block">2019年改造为久事国际艺术中心,举办莫奈、波提切利等国际艺术展,成为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折中主义风格:融合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元素,兼具巴洛克装饰特征。</p><p class="ql-block">巴洛克式特征:</p><p class="ql-block">正立面采用巴洛克风格,门楣装饰变形涡旋图案,入口设断山花雕塑。</p><p class="ql-block">门廊设计:正门4根爱奥尼克立柱,内门2根小立柱,拱形门券配半突圆浮雕。</p><p class="ql-block">新古典主义细节:</p><p class="ql-block">东、南立面为横竖三段式构图,1-2层花岗石基座,6-7层复现爱奥尼克柱式,3-5层设巴洛克廊式阳台,配半圆形铁栏杆</p> <p class="ql-block">站在亚细亚大楼顶上眺望浦江两岸美景</p> <p class="ql-block">上海总会大楼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的一座著名建筑,位于上海外滩2号。 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创设于1861年。1864年建楼。1909年在原址建6层新楼,1910年1月启用。新楼占地1811平方米,建筑面积9280平方米。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建筑设计师是H.TARRANT。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p> <p class="ql-block">原中国通商银行。马礼逊洋行格兰顿建筑师设计,砖木结构,1880年代建造,是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之一。哥特复兴式风格。立面原为青、红砖镶砌的清水墙,各层窗洞自上而下分别用尖券、平券、弧形券、半圆券。1919年通和洋行进行翻建。</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12号,又名市府大楼,1921年建造,今天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汇丰在1990年代曾经与上海市政府接触,想购回大楼,但最终因价格原因没有实现。汇丰银行大楼除了华丽,这还是一幢充满历史感的建筑,汇丰银行、市政府和浦东发展银行曾先后使用过此楼。</p> <p class="ql-block">上海海关大楼外观:新古典主义风格,东部8层加钟楼(11层),西部5层;外墙以花岗石砌筑,东立面配希腊多立克式立柱,钟楼为纵轴线对称设计。</p><p class="ql-block">内部:大厅藻井饰有马赛克海事图案,门厅铺柚木地板与马赛克地坪,穹顶绘帆船壁画,装饰艺术派细节丰富。</p><p class="ql-block">钟楼与大钟</p><p class="ql-block">亚洲第一大钟:仿英国大本钟制造,钟面直径5.3米,紫铜指针最长3.16米,机械结构精密,每周需人工上发条。</p><p class="ql-block">报时功能:1928年起奏响《威斯敏斯特》乐曲,20世纪60年代改为《东方红》,2003年恢复该版本报时。</p> <p class="ql-block">中山东一路14号的交通银行大楼,兴建于1940年,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 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大楼外观的凝为重与内部的热烈使其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丛中更显现代气息。</p><p class="ql-block">现在为上海总工会使用</p> <p class="ql-block">原华俄道胜银行,1928年归中央银行后改称中央大楼。倍高洋行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承建,混合结构,1900-1902年建造,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砖贴面、电梯和卫生设备的建筑。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外滩16号原台湾银行大楼。德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24-1927年建造。造型为简化的希腊神庙建筑式样。东、南立面饰复合柱式,2、3层上部饰简洁的线脚。</p> <p class="ql-block">外滩17号原字林大楼,办公楼。德和洋行设计,茂生洋行承建,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1921-1924年建。巴洛克风格。立面一层中间饰多立克式柱和大理石门额,立面中部简洁,檐部下饰8座男性阿特兰特雕像承托,上部设多立克式双柱柱廊,屋顶两角有一对巴洛克式塔亭。</p> <p class="ql-block">外滩十八号原麦加利银行大楼,曾名春江大楼,办公楼。公和洋行设计,德罗洋行承建,1921-1923年建造。5层钢框架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划分,底部基座为花岗岩砌筑,水平凹槽线条;中部设一对贯通三层的爱奥尼式巨柱,两侧一对窗楣为希腊式横饰;上部有两道简洁的檐口线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厦的原址是上海德国总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总会被中国政府接管。中国银行以63万两银元买进,于1922年改建成银行营业楼,1934年建新楼,1937年建成。这幢大楼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惟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中山东一路27号的怡和洋行大楼,历经多次改建,如今已成为外滩建筑群中黄浦江侧面宽度位列第二的壮丽建筑。</p><p class="ql-block">大楼采用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呈“凹”字型布置,使用花岗石建造,主入口有独特的壁灯,是外滩建筑群中独具特色的景观。**怡和洋行大楼的建筑风格独特,仿照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样式,平呈“凹”字型。其外墙使用花岗石垒砌,显得庄重而典雅。直到1983年,大楼在顶部加盖了两层,这一改动使得其建筑式样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楼主入口两侧的花岗岩毛石墙面上,曾经矗立着一对高约2米的硕大壁灯。这是外滩建筑群中独一无二的景观,为大楼增添了庄重而气派的历史风貌。如今,这对壁灯已经过修缮后复原,灯座仍为历史原物,成为了大楼历史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室内大堂</p> <p class="ql-block">这种电梯现在已不多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