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儒于(世界医学文摘)摘录: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救治体会

传统中医

<p class="ql-block">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54例临床救治体会</p><p class="ql-block">作者:杨秋芳(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人民医院内科,新疆阿克苏 842100)</p><p class="ql-block">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选取2010年3月 - 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该类患者,均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方案。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₂)显著提升,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1);治疗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5.55%,病死率为1.85% 。由此表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确切,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p><p class="ql-block">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衰竭;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p><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以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为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手段,其中有创 - 无创序贯通气在COPD急性加重插管上机患者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长、降低VAP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救治经验。</p><p class="ql-block">二、资料与方法</p><p class="ql-block">(一)一般资料</p><p class="ql-block">纳入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男性35例,女性19例,年龄45 - 72岁,平均(45±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经X光胸片证实存在支气管和肺部感染,伴有嗜睡、意识模糊等症状,且排除脑血管疾病、心原性哮喘等其他影响因素。</p><p class="ql-block">(二)治疗方法</p><p class="ql-block">患者在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行气管插管。初始4 - 13h采用容量型辅助 - 控制通气模式,后续调整为同步间歇强制通气联合压力支持模式,给予1 - 2L/min持续性低流量吸氧。先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待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标准后拔除气管插管,更换为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S/T模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调节吸气压力、吸氧浓度(呼吸频率通常控制在&lt;28次/min)。每日鼻面罩通气时间依病情而定,维持在6 - 20h,单次通气不短于2h。治疗全程同步开展抗感染、祛痰、气道分泌物引流、缓解支气管痉挛、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并密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变化。</p><p class="ql-block">(三)观察指标</p><p class="ql-block">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液pH、PaO₂、PaCO₂水平,统计治疗过程中VAP发生率及病死率。</p><p class="ql-block">(四)统计学方法</p><p class="ql-block">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bar{x} \pm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lt;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p class="ql-block">三、结果</p><p class="ql-block">(一)血气指标变化</p><p class="ql-block">治疗后,患者血液pH值、PaO₂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aCO₂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lt;0.01),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p><p class="ql-block">时间 例数 pH PaO₂(kPa) PaCO₂(kPa) </p><p class="ql-block">治疗前 54 6.5±0.3 7.5±2.2 12.3±2.0 </p><p class="ql-block">治疗后 54 7.5±0.2 11.1±1.9 7.1±2.2 </p><p class="ql-block">(二)并发症及预后情况</p><p class="ql-block">治疗期间,3例患者出现VAP,发生率为5.55%;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病死率为1.85%。</p><p class="ql-block">四、讨论</p><p class="ql-block">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受先天因素(如α1 - 抗胰蛋白酶缺乏)与环境因素(吸烟、职业粉尘、化学物质暴露、空气污染等)共同作用的呼吸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及体重下降等。改善通气、纠正低氧及高碳酸血症是急性期合并呼吸衰竭治疗的核心。</p><p class="ql-block">无创机械通气能保留上呼吸道黏膜屏障与保护性咳嗽机制,缓解呼吸肌疲劳,但对重症感染、气道分泌物多等患者效果有限;有创机械通气则在气道管理与通气保障上优势明显。二者序贯应用已成为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优选治疗方案。本研究中,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显著改善了患者血气指标,同时VAP发生率与病死率处于较低水平,证实了该疗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节点进行序贯治疗,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总时长,降低VAP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与推广。</p> <p class="ql-block">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 54 例临床救治体会</p><p class="ql-block">作者:杨秋芳(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人民医院内科,新疆阿克苏 842100)</p><p class="ql-block">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选取 2010 年 3 月至 2013 年 2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54 例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动脉血 pH 值和动脉血氧分压(PaO₂)显著提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1);治疗过程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 5.55%,病死率为 1.85% 。由此表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p><p class="ql-block">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衰竭;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p><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以气流受限、进行性发展且逐渐加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临床上,机械通气是主要治疗手段。已有研究表明,对于 COPD 急性加重插管上机患者,有创 - 无创序贯通气相较于单纯有创通气,能显著缩短有创通气时间,降低 VAP 发生率,缩短住 ICU 时间,并可能降低病死率 。本研究中,我院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作如下报道。</p><p class="ql-block">二、资料与方法</p><p class="ql-block">(一)一般资料</p><p class="ql-block">选取 2010 年 3 月至 2013 年 2 月我院收治的 54 例阻塞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性 35 例,女性 19 例,年龄 45 - 72 岁,平均(45±9)岁。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严重呼吸衰竭相关诊断标准,X光胸片显示存在支气管和肺部感染迹象,出现嗜睡、意识模糊等症状,且排除脑血管疾病、心原性哮喘等疾病。</p><p class="ql-block">(二)治疗方法</p><p class="ql-block">所有患者先接受对症治疗,随后进行气管插管。初始插管上机 4 - 13h 采用容量型辅助 - 控制方式,之后改为同步间歇强制通气与压力支持方式,给予 1 - 2L/min 持续性低流量吸氧。先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待达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拔管,改用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S/T 模式),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吸气压力和吸氧浓度(呼吸频率通常&lt;28 次/min),每日鼻面罩通气 6 - 20h(每次不低于 2h) 。治疗期间,同步开展抗感染、祛痰、引流气道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纠正电解质紊乱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变化。</p><p class="ql-block">(三)观察指标</p><p class="ql-block">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液 pH、PaO₂、PaCO₂水平,统计治疗过程中 VAP 发生率和病死率。</p><p class="ql-block">(四)统计学方法</p><p class="ql-block">运用 SPSS1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bar{x} \pm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lt;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p class="ql-block">三、结果</p><p class="ql-block">(一)血气指标变化</p><p class="ql-block">治疗后,患者血液 pH 值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aO₂明显提高,PaCO₂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1)。</p><p class="ql-block">时间 例数 pH PaO₂(kPa) PaCO₂(kPa) </p><p class="ql-block">治疗前 54 6.5±0.3 7.5±2.2 12.3±2.0 </p><p class="ql-block">治疗后 54 7.5±0.2 11.1±1.9 7.1±2.2 </p><p class="ql-block">(二)并发症及死亡情况</p><p class="ql-block">治疗过程中,3 例患者出现 VAP,发生率为 5.55%;1 例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病死率为 1.85%。</p><p class="ql-block">四、讨论</p><p class="ql-block">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呼吸科常见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受先天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常见临床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喘息等。迅速改善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是治疗 COPD 急性期合并呼吸衰竭的关键。无创机械通气虽能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通气,但对支气管 - 肺部感染严重、气道分泌物多等病例效果欠佳,而有创机械通气在气道分泌物引流和通气保障上更具优势。二者序贯应用已成为 COPD 合并呼吸衰竭的理想疗法。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显著改善了患者血气指标,且 VAP 发生率和病死率较低,证实了该疗法的优异疗效 。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进行序贯治疗,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 VAP 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