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九年 生死瞬间的血色记忆

铁兵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刘克超</b></p> <p class="ql-block">在崇山峻岭、雪域高原间蜿蜒的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每一根枕木都饱浸岁月的沧桑,每一段铁轨都铭刻着铁道兵不朽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我在铁道兵军营度过了九年,参与修建了成昆、襄渝、青藏三条铁路。其中,襄渝铁路的修建经历,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因为在这里,我亲身经历了四位战友在我身旁牺牲,距离最近时,不过一米之遥。但我和战友们从未退缩,因为我们铁道兵战士心中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道兵精神。这种精神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襄渝铁路蜀河隧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旬阳烈士陵园</b></p> <p class="ql-block">第一位牺牲的战友是张洪根。他1969年入伍,来自上海市闸北区,是我们四十七团一营三连的战士。那是1970年10月,部队正在修筑公路,在半山坡挖掘炮坑。张洪根在下方挖掘石头,我在上面提运石渣。突然,山上一块石头滚落,我大喊:“石头来了!”然而,张洪根还没来得及反应,石头便重重地砸在后脑勺上。</p><p class="ql-block">那时部队刚抵达陕西旬阳县襄渝铁路工地。旬阳县是当年全国没有公路的县之一,部队驻地甚至连便道都没有。为了修建襄渝铁路这一三线建设重点工程,必须先修通安(康)白(河)公路。三连负责修建羊子沟至石板沟段公路。我当时在四十七团三连任材料员,上午快十一点,三连副连长刘生叫我和他一路去工地看看。我们到工地时,张洪根战友正在挖掘大炮坑,他在炮坑底部挖,我替换上面的战友在坑口往上提。刚提了一筐石渣上来,还在手上,旁边炮坑上提石渣的副连长刘生突然大声呼喊:“小刘,石头来了!”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个黑影袭来,立刻向张洪根示警。可瞬间,一声闷响传来,我扔掉手中石渣筐,转身时,张洪根已倒在坑底。我伸手去拉,坑太深够不着。这时刘生和其他战友赶来,他们拽着我的脚,我才将张洪根拉上来。刘生迅速抱住他止血,可他后脑勺血如泉涌,血压过高,血从刘生指缝中不断冒出。张洪根嘴巴微微张开,似有话要说,刘生轻声安抚他别说话。然而,我们的好战友、好兄弟,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洪根烈士墓碑</p> <p class="ql-block">第二位牺牲的战友是王民宇。当时我担任连里材料员,负责施工材料发放。蜀河隧道平行导坑开工首次放炮,连里安排草棚大学毕业的见习技术员,三连一排二班代理班长王民宇,带领二班施工。我发完材料和他们班的爆破用的炸药雷管导火索后,就去看看我的老战友王民宇,他去读大学前是三连统计员,我是理发员,一起在连勤杂班度了一年多时间,我们非常合得来。听说他去开第一炮,我是一定要去看看的!到工地一看,他已经布置好8个炮眼。正准备装炸药了。班里一新兵领了10发雷管,交给王民宇9发。信号雷管点燃后,开始放炮,我和王民宇及点炮的战友迅速撤退躲避。王民宇大声数着炮响个数,数到第九炮(包括信号炮)后,他以为放完了,便冲了出去。我当时就在他身后,伸手去抓却没抓住,还呼喊让他别慌,再等等。可就在这时,最后一炮突然爆炸,王民宇被掀翻在地,现场惨不忍睹。原来是新兵违规操作,将手中的剩余雷管也点燃了,导致王民宇误判炮数,不幸牺牲在蜀河隧道平行导坑口的公路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襄渝铁路蜀河隧道平导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民宇烈士墓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连战友祭扫王民宇烈士</p> <p class="ql-block">赵克其是第三位离我而去的战友。他1973年入伍,来自湖南澧县。当时铁路已修建大半,我担任三连三排副排长,带领三个班清理安(康)白(河)公路上因暴雨堆积的两百多立方米石渣,这项工作持续了五天。最后一天是周六下午,公路中间只剩下一块一米见方的大石头,因担心放炮引发新的塌方堵塞道路,只能用钢钎将其撬到外河边。我和赵克其共同握住一根钢钎撬石头,突然一声轰鸣,战友们纷纷散开。我还没反应过来,赵克其正慢慢趴在大石头上继续撬动,这时一块石头掉落,砸在他头上,从左边太阳穴到右边耳朵上方,脑袋被砸成两瓣,一顶崭新的单军帽也被砸得粉碎。为了早日抢通公路,赵克其就这样默默牺牲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克其烈士墓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隧道施工</b></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位牺牲的战友是胡礼才。他是湖南醴县人,1973年入伍,担任三连一排三班长。1976年上半年,在青藏铁路关角隧道施工,当时我萌生退伍之意,出勤次数减少。但那天我上早班(早上6点到12点),胡礼才接我的班,上下午班(12点到下午6点)。我上班时看到他施工处的裂缝仅一厘米宽、一米多长,他接班时裂缝已达两厘米多宽、近两米长。当时挖上道坑拱圈基脚,还差十来厘米就能挖好支拱架,再有半小时左右便可完工。他一到就独自开挖,我刚下班走到下导坑,就听到上面呼喊:“刘排副,塌方了,三班长被压了!”我急忙返回,只见他膝盖以下被垮塌的石土掩埋,人倒在导坑基内的石堆上。我们赶忙用钢模板将他抬下去,下导坑有电话,叫来电瓶车将他拉到隧道口外的抢救站。医生简单检查后,让赶紧送往团卫生队。正好有拉沙石的车,我们立即用担架将他抬上车。到了团卫生队,军医检查后表示,他内出血严重,已无救治可能。我不甘心,要求医生再仔细检查,医生用大针管在他肚子上扎了一下,针管瞬间充满血水,随后,医生无奈地盖上白布,将他抬走了。胡礼才本已回家探亲准备结婚,部队首长告知他即将提干,不能提前结婚,没想到他回部队不久就牺牲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青藏铁路关角隧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峻县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当年,为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加速三线建设,铁道兵指战员基本实行四班倒工作制:早六点到午12点为早班;午12点到下午6点是白班;下午6点到晚上12点为小夜班;晚上12点到早上6点是大夜班。每个星期六,上过大夜班的战友排可以轮休一次(即休息一个工班)。铁道兵的施工条件极为艰苦,但我们凭借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无论面临多大牺牲(如关角隧道大塌方,一次就困住了一百二十七个战友,最多一次牺牲七八个战友),从未有人退缩逃避。张洪根战友牺牲后,他的父母来到部队,要求将他的弟弟张洪礼送来,接过哥哥的枪,继续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千里成昆线、襄渝线、青藏线,是英雄的铁道兵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不朽丰碑。他们的功绩,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永不磨灭 。</p> <p class="ql-block"><b>作者:</b></p><p class="ql-block">刘克超,1968年3月入伍,成为原铁道兵十师四十七团三连的一员,先后担任战士、材料员、副排长等职。1977年3月,他光荣退伍,短暂回归田园生活后,便投身乡村建设事业。</p><p class="ql-block">1977年4月至1981年10月,刘克超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还兼任光华公社不脱产干部(1978年5月 - 1981年10月)。此后,他在基层工作岗位上深耕多年,1981年11月至2006年2月,先后任职眉山县光华乡、家相乡、崇礼乡乡长,崇礼镇副镇长及司法所所长。2006年3月至2009年7月,他转至中国“泡菜城管委会”,担任群众工作部部长,并于2009年7月正式退休。</p><p class="ql-block">退休后,刘克超依然心系社会,担任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退休支部书记,同时兼任老年人协会会长、关工委执行主任,还加入了眉山市应急志愿者协会,继续发挥余热。自2020年起,他才真正开启安享晚年的闲适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