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一缕阳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178143</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网络诈骗:社会和谐与信任的毒瘤</p><p class="ql-block"> 文/李华南</p><p class="ql-block"> 社会,本应是一幅由善良、诚信与公平公正交织而成的绚丽画卷,是人类共筑的美好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每个人都应在和谐的氛围中追求梦想,凭借善良传递温暖,依靠诚信搭建信任桥梁,依托公平公正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当下社会中,骗子这一丑恶的群体,尤其是网络诈骗分子,如肆虐的毒瘤,无情地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将和谐与美好破坏得千疮百孔。</p> <p class="ql-block">骗子的恶行:践踏善良,摧毁信任</p><p class="ql-block"> 骗子们心怀不轨,凭借着狡猾的手段与虚假的面具,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横行霸道,肆意践踏善良。他们将罪恶的目光投向那些心怀善意的人们,老人、孩童、弱者,无一能幸免。孤独无助的老人,本应在岁月的余晖中安享晚年,却因骗子一句句虚假的关爱、一个个诱人的陷阱,不仅失去了积蓄,更失去了对人性善意的信任。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因网络诈骗导致60岁以上老年人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且受害者中超过70%的老人在被骗后长期陷入抑郁状态,他们的世界原本充满着温暖与希望,却被骗子的恶行拖入了黑暗的深渊。孩童们纯真的眼眸里,本应倒映着世界的美好与善良,却在骗子的欺骗下,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怀疑,那一份原本纯粹的童真在骗子的阴影下逐渐消散。而那些本性善良的普通人,一次又一次地被骗子欺骗,心中的善良之光在现实的打击下变得黯淡无光。他们的善举,非但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反倒让自己陷入了困境,这无疑是对善良最大的亵渎与伤害。骗子们用他们的恶行,将善良从人们心中一点点剥离,社会的温暖因此被冻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纽带也在他们的践踏下摇摇欲坠。</p> <p class="ql-block">欺诈手段升级:网络诈骗肆虐,冲击社会根基</p><p class="ql-block">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诈骗成为骗子作案的主要手段,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信任,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撑起了社会的繁荣与安宁。然而,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诈骗分子却利用其匿名性与隐蔽性,编织出层层虚假陷阱,肆意欺骗他人。</p><p class="ql-block"> 从以网络交友为幌子实施的情感诈骗,让受害者陷入虚假情感旋涡,损失钱财的同时心灵遭受重创;到借助电商平台的虚假购物诈骗,诱导消费者付款后消失无踪,使得人们对线上交易产生深深担忧;再到冒充公检法等官方机构的诈骗行为,让民众对政府权威部门的公信力产生质疑。每一次诈骗得逞,都在社会信任的绸缎上撕开一道难以愈合的口子。长此以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变得小心翼翼,彼此之间充满猜忌,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变得支离破碎。企业之间也因担忧交易安全而增加大量额外的成本与流程,如某电商平台为防范诈骗,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用于安全技术升级和风险监测,这无疑阻碍了市场经济的顺畅运行,整个社会因信任危机而陷入一种无序与不安的恶性循环。更令人不安的是,网络诈骗的手段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升级。2024年初,某跨国网络诈骗团伙利用人工智能换脸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成功伪装成企业高管实施诈骗,单起案件涉案金额高达1.2亿元。这种技术驱动的诈骗手段不仅提高了诈骗成功率,还对现有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社会危害:多层面侵蚀,阻碍稳定发展</p><p class="ql-block"> 网络诈骗对社会安定团结的破坏同样不容小觑。当一个人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其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受害者可能会陷入自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选择极端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2023年,全国因网络诈骗导致自杀未遂的案例超过2000起,其中300余起最终导致死亡。家庭内部因经济损失与情感创伤产生矛盾冲突,原本和睦的亲情关系变得支离破碎。在社会层面,骗子的大量存在让民众对生活环境产生深深的不安全感,社会凝聚力遭到削弱。此外,网络诈骗犯罪往往具有跨地域、跨国界的特点,增加了侦破难度与成本,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以2024年破获的某特大跨国网络诈骗案为例,专案组历时两年,跨国行程超过10万公里,投入警力超过500人次,耗费资金超过3000万元。警力、司法资源被大量牵扯到网络诈骗案件的侦破与处理中,而这些资源本可以投入到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领域,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这种资源的错配,严重影响了社会整体发展的效率与进程,阻碍了社会向着更加公平、稳定、繁荣的方向迈进。</p> <p class="ql-block">价值误导:扭曲观念,侵蚀社会文化</p><p class="ql-block"> 网络诈骗还对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诈骗分子通过虚假宣传、洗脑式营销等手段,传播各种扭曲的价值观与虚假信息。他们宣扬不劳而获的思想,让一些人妄图通过参与诈骗活动来快速获取财富,从而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某些地区,甚至形成了以网络诈骗为核心的地下产业链,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其中。同时,大量虚假信息的传播,干扰了公众对事实的判断,误导了民众的认知,降低了社会的整体智慧与理性水平。例如,2023年某网络诈骗团伙通过散布虚假投资信息,吸引了超过10万名用户参与所谓的“高回报投资”,最终导致用户损失超过10亿元。这种不良文化氛围的蔓延,侵蚀着社会的精神根基,阻碍了先进文化与正确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使得社会的文化生态变得乌烟瘴气。</p><p class="ql-block">呼吁整治:凝聚力量,遏制网络诈骗</p><p class="ql-block"> 网络诈骗是社会发展中必须直面的恶疾,其危害涉及信任、财产、安定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多个关键层面。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社会各界绝不能掉以轻心。政府必须加强网络安全立法与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诈骗犯罪行为,构建严密的网络安全防线。例如,2024年我国出台的《反网络诈骗法》明确了网络平台的安全责任和处罚标准,为打击网络诈骗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依据;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强化技术防范措施,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如某互联网巨头企业推出的“智能反诈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识别,成功拦截超过90%的诈骗信息;普通民众则需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对网络诈骗的识别能力,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同时,我们还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德国建立的“网络诈骗预警联盟”,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和民间资源,形成全方位的反诈骗体系。</p> <p class="ql-block">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诈骗的蔓延,守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让网络空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场,而非滋生罪恶的黑暗角落。</p><p class="ql-block"> 骗子们肆意破坏社会和谐与信任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民众的利益,更让整个社会为他们的恶行付出沉重代价。我们必须认清网络诈骗的危害,共同行动起来,对这一恶疾发起猛烈的攻势,守护我们的社会,让它重回公平、正义、和谐、诚信的轨道。</p><p class="ql-block"> 网络诈骗如同现代社会的一颗毒瘤,侵蚀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对家庭、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场打击网络诈骗的战役并非无法取胜。通过政府的强硬立法与执法、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责任担当、民众的自我防范与理性意识,以及国际间的合作与经验共享,我们完全有能力织密网络安全的防护网,让网络诈骗无处遁形。让我们的社会在法治的阳光下、在诚信的基石上,重新焕发出和谐与繁荣的光彩,为子孙后代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网络犯罪打击力度,成果显著:</p><p class="ql-block">完善法律法规</p><p class="ql-block"> :2022 年 12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公安机关赋予了更多的监管权力,也为网络犯罪的防治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能够更有效地打击相关犯罪行为。</p><p class="ql-block"> 2024 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苗伟提出制定《网络犯罪防治法》的建议,该法有望进一步完善网络犯罪防治的法律体系,协同各方力量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p><p class="ql-block">强化执法行动</p><p class="ql-block"> 开展专项行动:2023 年 6 月以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云剑”“断卡”“断流”等专项行动,会同国家移民管理局组织开展“斩链”“清源”“利剑”三大战役,会同外交部、最高法、最高检联合部署开展“拔钉”行动,全链条重拳打击涉诈犯罪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跨国执法合作:</p><p class="ql-block"> 我国公安机关加强与境外执法机构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网络犯罪。如 2023 年 6 月至 9 月,在中国警方强有力的组织指挥和国际执法合作下,累计缉捕劝投此类违法犯罪人员 1.3 万名;柬埔寨成立“打击网络诈骗委员会”,调动所有武装力量和执法部门,以铁腕手段肃清网络诈骗犯罪。</p><p class="ql-block">日常监管与执法:</p><p class="ql-block"> 网信办、通管局等监管部门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从源头上加强管理,铲除网络犯罪滋生的土壤。对于违规发布虚假信息、侵犯用户隐私的网站,依法进行处罚,直至追究刑责。</p><p class="ql-block">提升技术防控能力</p><p class="ql-block">建立预警机制:</p><p class="ql-block"> 公安部建立分级分类预警劝阻机制,推动“厦门经验”落地生效,累计向各地推送预警指令 2.4 亿条。</p><p class="ql-block">拦截与封堵:</p><p class="ql-block"> 工信部持续提升行业监测、预警、处置能力,累计拦截诈骗电话 21 亿次、短信 24.2 亿条,处置涉案域名网址 266 万个;中央网信办封堵境外涉诈网址 79.9 万个、IP 地址 3.8 万个。</p> <p class="ql-block">技术手段创新:</p><p class="ql-block">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对网络犯罪的发现、预防和打击能力。</p><p class="ql-block">加强部门协作与联动</p><p class="ql-block"> 中央政法委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评体系,推动落实属地责任。</p><p class="ql-block">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整体合力。如人民银行持续优化涉诈资金查控,协助公安机关紧急拦截涉案资金 3180 余亿元。</p><p class="ql-block">强化宣传教育</p><p class="ql-block"> .中宣部、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坚持广泛宣传和精准宣传相结合,组织开展“五进”宣传活动,不断提升群众识骗防骗能力。</p><p class="ql-block">2023 年,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进一步营造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