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兵三河,会师井冈(下)

缨卷剑锋

茂芝决议,转战赣南。 <p class="ql-block">饶平县上饶镇茂芝村</p> <p class="ql-block">茂芝会议所在地—全德学校</p> <p class="ql-block">茂芝会议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战役中遭受重创后撤退到饶平茂芝进行休整。此时,起义军仅剩2000多人,部队的处境极端险恶。敌人的大军压境,麇集于潮汕和三河坝地区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有五个多师,共约四万人左右,其势汹汹,企图完全消灭我军,扑灭革命火种。从内部来说,我们的部队刚从各方面会合起来,在突然遭到失败的打击之下,不论在组织上和思想上都相当混乱。他们既孤立无援,又同起义军的领导机构前敌委员会失去联系。</p><p class="ql-block">此时军心浮动,有人提出解散队伍的建议‌‌。</p><p class="ql-block">朱德同志毅然决然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p><p class="ql-block">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朱德在茂芝全德学校召开了“茂芝会议”。朱德同几个主要领导干部研究后,决定部队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甩开敌人重兵,摆脱险恶的处境,否则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要保存这支军队,作为革命种子,就要找到一块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的立足点。湘粤赣边界地区,是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是个三不管的地带,这一带农民运动搞得早,支援北伐最得力,我们应当以此为立足点。据最新情报看,敌人已从南、西、北方面向我靠拢,我们要从东北方向穿插出去。</p><p class="ql-block">七日上午在茂芝的全德学校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周士第、陈毅等二十多人。</p><p class="ql-block">会议上,朱德提出了“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否决了部分同志解散队伍的提议,成功稳定了军心,保存了起义军的革命火种‌。这次会议在党的历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革命保留了星星火种,也为后来的湘南暴动和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朱德率领这支部队离开茂芝后,一路急行军,经麒麟岭,过闽粤交界的柏嵩关,进入福建,再沿闽粤边界北上。十月十六日到福建武平时,部队还有两千五百余人。这个行动很快就被敌人发觉了。他们立刻派钱大钧部一个师紧紧尾追。十六日,起义军击退了追敌,但本身又受到很大伤亡和散失,留下一千五百多人。他们立刻向西北转进。当到达闽赣边界的石经岭附近的隘口时,朱德亲自带领几个警卫人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人侧后发起进攻,抢占了反动民团据守的隘口,带领部队进入赣南山区。朱德<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壮举激发了部队的战斗激情,同时也得到官兵们的更加拥戴。</span></p><p class="ql-block">十月下旬,起义军余部到达江西安远县天心圩。</p> 黑云压城 <p class="ql-block">当时,这支部队的处境依然十分困难:四面受敌,孤立无援;虽然摆脱了敌军重兵的尾追,但仍经常受到地主武装和土匪的袭击,不能不在山谷的小道上穿行,在山林中宿营;同上级党组织还没有取得联系;官兵饥寒交迫,疾病流行,得不到供应和治疗;部队思想一片混乱,许多经不起考验的人,甚至师长、团长均皆逃走。各营、连长亦多离开。每个人都考虑着同样的问题:现在部队失败了,到处都是敌人,我们这一支孤军,一无给养;二无援兵,应当怎样办?该走到哪里去?不少官兵相继离队,有的甚至带着一个排、一个连公开离队,有的还在继续散布失败情绪,要求解散部队。部队有顷刻瓦解之势,南昌起义留下的这点革命火种,有立即熄灭的可能。</p> 师长,政委出走。 <p class="ql-block">关键时候,朱老总、周士第、李硕勋三人召开了一次简短的会议。</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周士第提出了离开部队,李硕勋也要求离队,寻找上级组织。</p><p class="ql-block">此议遭到朱德的坚决反对。朱德说:</p><p class="ql-block">“部队是你们带出来的,你们都走了,部队怎么办?”</p><p class="ql-block">朱老总是一个军人,深知在军队中,一支军队的主官对于部队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三河坝激战后,周士第保全了大部分25师部队,后来又会合了一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应该说在当时,部队中拥有最高威望的,无疑当属周士第,如果在这样一个险要的关头,周士第离开了队伍,那么对于起义部队而言,绝对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p><p class="ql-block">可周士第当时只说了一句话:</p><p class="ql-block">“我们迫切需要得到上级的指示。”</p><p class="ql-block">于是,就在会议结束后,周士第、李硕勋这两位一个25师师长,一个25师党代表分别离开部队,或前往香港、或前往上海寻找党中央聆听指示。但实际上他们后来都没有再回到起义部队中。</p><p class="ql-block">周士第,1924年入党,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曾被周恩来推荐为孙中山大总统铁甲车队副队长/队长。叶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参谋。指挥汀泗桥、贺胜桥战役,被誉为“铁军”‌,后任独立团团长。独立团后改编为73团,后又升为25师,周士第仍任团长,师长。南昌起义时是陈毅、粟裕、林彪等未来名将的上司。作为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将领,久经沙场的军中悍将。都看不到革命的前途,胜利的希望,说明当时的形势多么的严峻,环境多么的恶劣。</p><p class="ql-block">周士第、李硕勋离开之后,部队人心浮动,许多人都悄悄离开了部队,就连陈老总在时隔多年后,也毫不讳言的称,自己那时动摇过。</p> 林彪出逃 <p class="ql-block">当时,林彪伙同几个黄埔军校的校友,一同前来找陈毅。</p><p class="ql-block">甚至毫不避讳地劝着陈毅:“你是一个知识分子,没有打过仗,更没有搞过队伍。我们都是搞个队伍的,现在部队不行了,碰不得!一碰就散!与其当俘虏,不如穿便衣走!”</p><p class="ql-block">面对林彪的临阵脱逃和劝说,陈毅不为所动,他说:“革命斗争本就是你死我活,你们要走便走!但是枪要给我们留下!我们继续干革命!只要队伍能存在,我们也能存在!我绝不会临阵脱逃!”</p><p class="ql-block">林彪等人的举动,从侧面提醒了朱德和陈毅。他们努力维持军心,诚挚地向战士们宣讲:“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的,就是那失败时决不放弃的英雄!”</p><p class="ql-block">即使如此,悲观已久的一众人等还是被悲观的局势所左右。没过几天,林彪就趁着部队离开县城之际,伙同几个动摇分子离队逃跑了。他们自以为找到了一条生路,但没料到脱离部队的他们要面对的,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现状。</p><p class="ql-block">一路上,他们遭到了反动民团的搜捕和追杀。他们被打得四散逃开,林彪孤身一人,还想着往外跑。一个好心的山民拦住了他,这时他才得知,外面被堵得水泄不通,像他这样的可疑人物要面对的就是杀头的命运。</p><p class="ql-block">这时的林彪,在心里升起了一股悔恨之情。前方是断头之路,后面是革命的未知,到底哪一方才是眼下最好的选择,大家都心知肚明。走投无路的林彪别无选择,当夜就返回了部队。</p> 赣南三整 <p class="ql-block">在向赣南进军途中,朱德、陈毅为了巩固这支起义军余部,保存革命火种,适时地进行了三次整顿。这就是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人们统称它为“赣南三整”。</p> 天心整军 <p class="ql-block">天心圩整军雕像</p> <p class="ql-block">天心圩整军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朱德年轻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陈毅年轻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危难关头,朱德沉着镇定地在天心圩进行了初步整顿,召集军人大会,说明革命形势和任务,指出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以鼓舞情绪和坚定信心。在这次大会上,朱德发表了一篇激动人心的讲话,他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p><p class="ql-block">他指出革命虽然暂时失败,但就像俄国1905年革命后终迎来1917年胜利一样,中国革命也必将迎来新的高潮。</p><p class="ql-block">朱德的讲话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使大家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困难中认清了方向,受到鼓舞,增加了信心,这番讲话在部队思想混乱、大量官兵离队的情况下,为革命保留了火种。</p><p class="ql-block">在天心圩整顿中,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离队了,大约走了三百多名军官和士兵。但留下来的却更加坚定了。人数虽然减少,但都是革命的精华,为人民军队保存下一批重要的骨干力量。经过天心圩的整顿和以后行军途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队的情绪有了转变,开小差的减少了。</p><p class="ql-block">天心圩整顿,是起义军余部转战途中的一个转折点,是“赣南三整”的开端。这次整顿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思想教育,统一大家的认识,振奋革命精神,扭转了部队中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朱德在这支部队生死攸关、需要作出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挺身而出,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把部队带出绝境,并且博得了全军对他的巨大信任。</p><p class="ql-block">起义军队伍的领导也由原来周士第,朱德,李硕勋变成朱德,陈毅,王尔琢三人。</p> 大庾整编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军余部从信丰到达赣粤边境的大庾镇时,朱德所预料的有利形势出现了:国民党新军阀各派之间重新开战,爆发了粤系、桂系、湘系军阀的混战。他们忙于互相争夺,不得不暂时放松了对起义军的追击。朱德、陈毅便利用这个有利时机,领导部队适时地进行了一次整编。陈毅主持整顿共产党、共青团组织,重新登记党员、团员,成立党支部,把一部分党员、团员分配到连队中去,加强党在基层的工作;把部队编为一个纵队,下设三个支队;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和组织纪律。为了隐蔽,采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司令员朱德(化名王楷),指导员陈毅,参谋长王尔琢。从此,起义军余部才真正稳定下来。</p> 上堡整训 <p class="ql-block">11月初,南昌起义军余部进入崇义上堡。这里农民运动非常高涨,又是一片连锦的山区,便于部队隐蔽活动。部队利用这一时机进行了20多天的整训。首先整顿纪律,规定募款和缴获要全部归公;其次进行军事训练,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小课则天天上;提出新战术,即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从打硬仗转变为打有把握的仗、不打没有把握的仗。</p> 借机求存 <p class="ql-block">经过了“赣南三整”,部队的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仍面临着许多严重困难,特别是给养和弹药无法解决。当时,已近隆冬,起义军官兵仍然穿着单衣,有的甚至穿着短裤,打着赤脚,连草鞋都没有;无处筹措粮食,官兵常常饿肚子;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伤病员得不到治疗;部队的枪枝弹药无法补充,人也很疲乏,战斗力越来越削弱。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保存这支革命力量,就成了摆在朱德面前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p><p class="ql-block">起义军在江西崇义县上堡整训时,朱德从报上意外地看到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已从广东韶关移防到同崇义接邻的湖南郴州、汝城一带。他同陈毅商量后,便写信给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希望同他们合作。</p> 袍泽之谊 <p class="ql-block">范石生是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期同班同学。他们曾结拜为兄弟,一起秘密参加同盟会,一起参加昆明的“重九起义”,又一起在蔡锷的领导下参加护国讨袁战争。后来,范石生成为滇军的高级将领。一九二三年初,杨希闵率反对唐继尧的滇军讨伐陈炯明后,进驻广州,扩编为三个军,范石生升任第二军军长,石龙大花桥一役,击溃陈炯明的洪兆麟部,立了战功,深得孙大元帅嘉许,明令授予上将军衔。一九二六年滇军第二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时,他仍任军长,一九二七年十月,第十六军移防到韶关和汝城一带。范石生同粤系、桂系、湘系军阀都有矛盾,而同蒋介石的矛盾更为尖锐。范石生曾轻慢过蒋介石,蒋报复心很重,当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范石生心里自然更有顾虑。所以,他需要寻找盟友,以加强自己的力量。当他得知朱德正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赣南时,便几次派人秘密寻访,进行联络。</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人同范石生的统一战线关系早已建立。在第十六军里一直保存着共产党的组织。</p> <p class="ql-block">朱德向陈毅介绍了范石生的情况,又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同范石生的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样做,有利于隐蔽目标,积蓄力量,待机发展。朱德又向全体共产党员讲明同范石生合作的意义和目的。大家经过热烈讨论,统一了认识,同意在原建制不变、保证组织上独立、政治上自主、军事上自由的前提下同范石生合作。</p> 暂度难关 <p class="ql-block">十一月二十日,到汝城后,经过两天的谈判,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一,同意朱德提出的部队编制、组织不变,要走随时可走的原则;二,起义军改用第十六军四十六师一四○团的番号,朱德化名王楷,任四十六师副师长兼一四○团团长(不久,范又委任朱为第十六军总参议);三,按一个团的编制,先发一个月的薪饷,并立即发放弹药和被服。</p><p class="ql-block">范石生之所以与朱德达成协议,实现联合,是想扩充队伍,壮大实力,同蒋介石以及其他军阀对抗。朱德的目的,是为了与范部建立统一战线,以他为掩护,隐蔽目标,恢复元气。积蓄与发展力量,以当时的形势来说,是漂泊的孤舟找到一处避风的港湾,是一着妙招。既没有放弃原则,顺从他人。也绝没有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如若中央有新的任务,可立即奔赴前方。</p><p class="ql-block">朱德的起义军入编16军后,范石生发放了十万发子弹,还一个月接济万把块钱、还派来医生、送来西药、被单等御寒衣物。战士们穿上新发的棉衣,服装与装备与范军无异,解决了燃眉之急,也稳定了军心。</p> 移师粤北 <p class="ql-block">1927年12月19日,朱德、陈毅率部队随范石生部调防,从湘南资兴移驻曲江县城北部的犁铺头圩(今浈江区犁市镇)犁市当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是晚清时期的一座小型建筑群,由门楼、铺面、住宅、当楼、油铺、庭院组成,也是民国时期八一南昌起义军朱德旧部旧址。犁市镇的名字源自一块头大尾尖,形似犁头的渡口。来往的客人称其为犁头渡,后改称犁市。</p><p class="ql-block">他们这次开往广东,原来是按广东省委指示去支援广州起义。但到粤北时,广州起义已失败了,就在犁铺头进行休整,练兵二十多天。在那里还接收了广州起义撤出的200余指战员,队伍有所壮大。</p> 朱何会面 <p class="ql-block">秋收起义队伍抵达井冈山后,毛主席时刻都关心着南昌起义剩余部队的走向,毛主席认为,如果能将南昌起义部队拉到井冈山来,两军会师,中国革命必定会翻开新的一页,因此,思来想去,毛主席将寻找南昌起义队伍的任务,交给了何长工。</p><p class="ql-block">何长工化装出发一个多月后,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突然来到茅坪,他是朱德派来找毛泽东的。原来朱德听说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就特地派他来进行联系。毛泽覃向毛泽东报告了南昌起义剩下来的这支部队,几个月来转战各地的经过;他们先是在江西、福建、广东边境打游击,后来接到中央指示,去参加广州起义,没想到才到韶关,广州起义已经失败,只好把队伍撤到韶关附近的犁铺头进行休整。毛泽东分析了南昌起义部队目前的处境,决定把他们接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来,并让毛泽覃留下来做建党工作。</p><p class="ql-block">话说何长工出来寻找朱德的部队,他躲过反动派的搜捕,到韶关后,因几个月的奔波,满身的灰尘,他便到了旅馆的澡堂洗澡,当时韶关驻扎着云南军阀范石生的第十六军,恰好澡堂里有几个军官也在洗澡,他们在谈论事情,何长工竖起耳朵听他们讲话。</p><p class="ql-block">他们中的一个人说:“王楷的队伍到犁铺头了。听说他原来叫朱德,是范军长的老同学。”</p><p class="ql-block">另一个说:“同学归同学,那是一支暴徒集中的部队,我们要对他严密戒备。”</p><p class="ql-block">何长工听到这里高兴极了,急忙洗完澡,当时已经是下半夜一点多了,何长工不顾一切,急匆匆地赶路,终于找到了朱德,陈毅等人,真是踏破钉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朱德握着何长工的手,给他一封介绍信和一部分盘费,说:“希望赶快回到井冈山,和毛泽东同志联系,我们正在策动湘南暴动。”</p><p class="ql-block">何长工带着介绍信,回到了井冈山,毛泽东听了何长工的报告后,更加密切注视这支革命武装的行踪。</p> 脱离范石生 <p class="ql-block">一九二八年初,蒋介石发觉南昌起义军余部隐蔽在范石生部队里,立即下令要范石生解除起义军的武装,逮捕朱德。同时,方鼎英部从湖南进入粤北,监视起义军和范石生的动向。范石生接到蒋介石的密电后,不忘旧谊,信守协议,立刻写信派秘书杨昌龄前往犁铺头,告诉朱德,劝他立刻离去,还送来一万块钱。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朱德率部脱离险境。</p> 湘南暴动 <p class="ql-block">朱德、陈毅部队从广东韶关犁铺头进入宜章示意图</p> 智取宜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1928年1月3日,朱德率部队以“野外演习”为名离开韶关犁铺头,计划南下经始兴、南雄前往英德、清远一带发动农民暴动。但在曲江鸡笼圩发现敌十三军方鼎英部队开往南雄,决定先到乐昌、宜章山区。1月5日,在仁化农民自卫军和群众500多人的配合下,部队攻取仁化县城,救出农友50多人,缴获武器物资一批。</p><p class="ql-block"> 此时中共北江特委派了龚楚前来起义军工作,任140团团副,龚楚为广东乐昌人,对当地地形熟悉,部队便跟随他来到了乐昌的杨家寨子。</p><p class="ql-block">广东的杨家寨子与湖南的宜章只有一山之隔,</p><p class="ql-block">在杨家寨子,朱德认识了胡少海,胡少海是湖南宜章一家富户的儿子,早年受进步思想投身革命,曾是程潜部下的一名军官,国共决裂后,胡少海遭到了怀疑,只得带领部分湖南籍士兵离开部队,躲到杨家寨子,以贩马做掩护,领导着一支农民武装,打富济贫,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后来,同中共宜章县委的杨子达、高静山取得联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知道胡少海的情况且没有暴露身份后,朱德定下了智取宜章的妙计。</p><p class="ql-block"> 起义军从董塘进入乐昌境内,之后向湖南宜章县境内的莽山洞开进。</p><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11日,胡少海打着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一四〇团”旗号,率领两个连组成的先遣队进入宜章县城“驻防”。1月12日下午,朱德以“国民革命军范石生部一四〇团团长王楷”名义率主力部队入城,借宜章县长杨孝斌等在县议会二楼设宴为长官“接风洗尘”之际,抓捕了赴宴的20多名县长以下地方反动官绅。</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开进宜章城内的工农革命军,也顺利地解决了团防局和警察局等反动武装。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湘南起义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智取宜章拉开了湘南起义序幕。朱德根据广东省委指示,宣布起义军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p> 坪石大捷 <p class="ql-block">宜章暴动的胜利使蒋介石和湘南粤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大为惊惧,当时控制广东军政大权的李济深接到蒋介石命令,立即密令驻扎粤北乐昌的独立第3师师长许克祥“即日进剿,不得有误”。许克祥即以6个团的兵力直奔宜章而来,妄图乘工农革命军在湘南立足未稳之际,予以歼灭。</p><p class="ql-block">面对强大的来犯之敌,朱德与陈毅、王尔琢认真研究应敌之策,指出工农革命军的主力经过艰苦转战,到达宜章只剩下1200余人,武器也大多是梭镖、大刀、鸟铳等,但许克祥部的兵力和武器均占有明显优势。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朱德认为要想打好这一仗,决不可采取南昌起义军南征广东时那种硬打硬拼的正规战、消耗战打法,而应该扬长避短,“依靠山林和群众”,采用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打法,避敌锋芒、诱敌深入去战胜敌人。1月下旬,朱德、陈毅率部主动撤离宜章城,转移到县城西南约40公里处的黄沙堡、笆篱堡、圣公坛一带山地,相机作战。许克祥率部气势汹汹地从乐昌进军,一路上未遇抵抗,进入宜章县城。</p> 知己知彼,攻其要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军在南下广东之后,因敌情不明吃过大亏。为有效应对许克祥部的进攻,朱德十分重视查明敌情。通过前期侦察,朱德获悉:许克祥此次北上,把司令部设在坪石,将教导团和补充团留守在此,并将另外2个团分布在岩泉至坪石约30公里的沿线,摆成一字长蛇阵,他自己率领2个主力团至宜章南边岩泉一带,企图与工农革命军决战。为准确摸清敌情,朱德派曾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共产党员谭新化装行商侦察,详细查明了许克祥部从坪石到岩泉的兵力分布情况。之后,为进一步查明敌军在岩泉的详细部署情况,谭新又奉命化装侦察,将敌军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等情况绘制成更加详细的敌情图,交给朱德。为了迷惑敌人,朱德还派人在各处放出“工农革命军打回广东去了”的虚假消息。许克祥率部进军岩泉以来,尽管四处派人打听工农革命军的行踪,但并未获悉任何情报。他更加狂妄自大,认为朱德自知不是敌手,故闻风而逃,东躲西藏了。</p><p class="ql-block">工农革命军隐蔽在圣公坛山区,部队一边休整训练、养精蓄锐,一边发动群众、扩充兵源,为打败敌军做好了充分的战前准备。来犯之敌许克祥部由于长途行军,疲于“追剿”,且连连扑空,锐气已减;加之沿途处处设防,战线太长,首尾无法照应。此时,战场已经出现有利于我军击敌要害、各个击破的有利时机。1月30日,朱德与陈毅根据对敌情、我情、地形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判断,认为歼敌时机已成熟,决心集中工农革命军优势兵力歼灭许克祥部在岩泉的2个团,尔后再各个击破栗源、长岗岭、坪石一线之敌。</p> 夹击岩泉,二团溃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由熟悉地形的胡少海、谭新率领,走山路迂回敌侧后,截断岩泉之敌的后路;另一路为工农革命军主力,由朱德、陈毅亲自指挥,出圣公坛,走大路,从正面直捣岩泉。1月31日拂晓,工农革命军主力先头部队悄悄进发,埋伏在岩泉敌营周围;胡少海率领的部分革命军和农军也进入预定地点。上午7时许,朱德指挥部队乘许克祥部吃早饭之际发起突袭,敌营顿时大乱。胡少海率部迅速攻入敌侧后,截断敌人退路。敌军腹背受敌,措手不及,很快就溃不成军。许克祥见状,立即下令部队向栗源、坪石撤退,企图回到坪石整装再战,组织反扑。</p> 乘胜追击,各个击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农革命军攻下岩泉后,朱德下令集中主力乘胜追击,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许克祥率残部在退至栗源时,原驻扎在此的2个团匆忙赶来增援,却遭到工农革命军和农民赤卫队的包围和猛烈攻击,死伤惨重。许克祥见败局难以挽回,不得不率残部改向武阳司、长岗岭方向逃窜。2月1日,朱德率部包围了退至长岗岭之敌。许克祥在这里聚集起溃逃的2个团兵力,欲与工农革命军和农军决一死战。经过激战,许克祥部死伤大半,设在长岗岭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突破了,只好继续往坪石方向逃跑。朱德命令部队猛打猛冲猛追,直捣坪石。工农革命军以最快的速度追击到坪石,立即占领四面高地,向许克祥部发起攻击。敌军仓促应战,争相逃命。坪石是一条峡谷,且无交叉道路,敌人的溃兵只能沿着峡谷逃窜,工农革命军一直追击到乐昌河边。敌人有的跳河被淹死,有的被击毙或被俘。许克祥见大势已去,乘乱换上便衣,跳上一条小木船逃往韶关。</p><p class="ql-block">坪石一战,战果辉煌,开创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工农革命军和乐昌农军歼灭敌人6个团,活捉1000多俘虏,夺取了许克祥在坪石的后方仓库,缴获步枪2500余枝、手枪100余枝、重机枪10多挺,山炮、迫击炮30多门,弹药、被服不计其数。另外还有几十挑子银元。缴获的武器装备足够武装一个师。这就是著名的“坪石大捷”。</p><p class="ql-block">坪石之战是湘南起义中决定性的一仗,在人民军队战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战斗也是朱德总结南昌起义失利的沉痛教训,改变作战方法,从正规战向游击战转变,实现武装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初步尝试。是南昌起义以来的第一场胜仗。坪石大捷震惊了湘粤两省的敌人,使之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不敢贸然进入湘南;坪石大捷也极大地振奋了工农革命军和湘南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热情,对于朱德、陈毅率领部队在湘南立足和推动湘南起义走向全面高潮具有决定性的意义。</p> 赤艳湘南 <p class="ql-block">1月,朱德、陈毅与中共湘南特委发动湘南起义。工农革命军随即协助郴县、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农军,夺取了这几个县的政权。同时,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党组织领导下,工农群众纷纷起义,并相继建立县苏维埃政府。3月中旬,中共湘南特委在永兴县城召开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湘南起义过程中,中共湘南特委将宜章、耒阳、郴县和永兴、资兴5县农军,分别编成工农革命军第3、第4、第7师和两个独立团,共8000余人。</p><p class="ql-block">正当起义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国民党军向湘南大举进攻。湘南地区交通方便,利于敌军机动;由农军改编的工农革命军未经整顿训练,战斗力较弱等,这些都不利于工农革命军在湘南继续坚持斗争。</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情况下,为保存革命力量,避免在不利的条件下同敌人作战,朱德等作出退出湘南、上井冈山的重要决策。</p> 下山接应,胜利会师 <p class="ql-block">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余部挺进湘南、会师井冈山行军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当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进驻酃县中村时,得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正向井冈山方向转移。当即决定兵分两路去迎接朱德、陈毅部上山:一路由他和何挺颖、张子清率领从江西宁冈的砻市出发,楔入湘南的桂东、汝城之间;另一路由何长工、袁文才、王佐率领从井冈山大井出发,向资兴、郴县方向前进。毛泽东还派毛泽覃带着一个特务连赶到郴县,同朱德、陈毅领导的部队取得联系。</p><p class="ql-block">3月29日,朱德率领部队完成了转移的准备。在毛泽覃带领的特务连接应下,朱德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主力到达酃县的沔渡。陈毅率领湘南特委机关、各县县委机关和部分工农革命军第1师的官兵于4月8日到达资兴县城,同从井冈山下来的工农革命军会合。毛泽东等率部于4月中旬到达资兴县的龙溪洞。同时,陈毅率部到达沔渡,和朱德率领的主力部队会合。接着,朱德、陈毅带领部队从沔渡经睦村到达井冈山下的砻市。</p><p class="ql-block">4月下旬,毛泽东率领部队返回砻市,立刻去见朱德,两支革命军队胜利会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朱毛会师</span></p> <p class="ql-block">朱德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的历程,是一部在逆境中坚持斗争、在失败中寻找希望的英雄史诗。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低潮时期的坚定信念、卓越领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的领导不仅保存了革命火种,还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井冈山会师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革命道路的重要里程碑,其历史意义深远而持久。</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两支队伍是在大革命失败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全国民众人心惶惶,不少共产党员脱离党组织,甚至叛变投敌。在如此腥风血雨情况下,如此的至暗时刻,共产党人通过共产党所掌握的军队和国民党的左派力量,举行武装革命,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和革命政权。</p><p class="ql-block">井冈山会师,两位伟人之手握在一起,从此披荆斩棘,艰苦卓绝。通过九死一生的历程,艰难险阻的磨砺,终于驱逐倭寇,消灭蒋汪,带领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迈向光明,建立了新中国!</p> 附录 周士第离队脱党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军兵败潮汕,朱老总率领三河坝战斗撤下来的2000多人的部队何去何从就已经成了一个关键问题,而作为起义军主要领导人的周士第,却在革命遭遇严重挫折时离开了部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永远的遗憾。</p><p class="ql-block">朱老总后来带着这支队伍参加了湘南起义,带着湘南起义的农军以及南昌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并从中先后脱颖而出林彪、粟裕等开国元勋。</p><p class="ql-block">而周士第当时比他们资历更老,威望更高。</p><p class="ql-block">建国后,周士第被授予上将军衔,不少人为此感到十分惋惜,如果当时周士第没有选择离开起义部队,想必后来的成就会更大一些。</p><p class="ql-block">只是历史永远不相信假设。</p> <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周士第应该算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p><p class="ql-block">周士第出生于广东海南岛乐会(今海南琼海)新昌村。7岁时读私塾,五四运动中被选为琼崖学生联合会干事,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p><p class="ql-block">周士第比绝大多数开国将领参加革命都要早,早在1922年,周士第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创办的外围组织“琼崖评论社”,大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在党组织的推荐下,周士第考入黄埔一期,毕业后参与组建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p><p class="ql-block">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p><p class="ql-block">在周恩来建议下,他从黄埔军校抽调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特别是共产党员)来铁甲车队,其中就包括周士第。</p><p class="ql-block">铁甲车队建成后,徐成章任队长、周士第任副队长。1925年11月,由周恩来负责将铁甲车队组建成一支独立团,并由叶挺出任团长,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即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周士第担任第一营营长,后升任团参谋长、代理团长。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担任先锋,周士第率领的第一营被誉为“北伐先锋的先锋”。</p><p class="ql-block">在汀泗桥、贺胜桥等关键战役中,周士第身先士卒,屡建奇功,为北伐军开辟了前进道路。独立团因英勇善战,被称为“铁军”,为第四军赢得了极高的声誉。</p>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时,25师还在九江回马岭。</p><p class="ql-block">8月1日下午接到南昌发来的火车信号后,周士第迅速组织七十三团(原叶挺独立团)和七十五团(团长孙一中)以野外训练为名轻装出发,并带走七十四团一个侦察连,共3000多人。25师主力从九江县西南的马回岭车站出发,前往南昌与主力会合‌。尽管25师在起义开始时并未立即参与,但在起义成功后,他们还是成功赶上了起义部队,并与主力会合。</p><p class="ql-block">在南下过程中,25师多次担任后卫,负责阻击敌军的追击,为起义军的转移争取时间‌。在会昌等地,25师与敌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三河坝阻击战,25师更是与国民党的十倍之敌拼死阻击,掩护主力部队南下‌。</p> <p class="ql-block">三河坝阻击战的部队,撤离三河坝后,边战边走,来到饶平茂芝时,又闻到主力部队兵败潮汕的消息。这晴天霹雳的消息,让部队指战员的精神直接崩溃,下一步的行动得不到上级的指示,成为一支孤军。虽然朱德带着队伍转移赣南,但部队每天都有逃走的。到安远天心圩时,二千多人的部队,战损加出走,只剩下800多人。</p> <p class="ql-block">到了安远天心圩,源于“叶挺独立团铁军”的25师,久经考验的部队。师长,政委都甩手离队,名义上是找党组织汇报情况,实则对革命丧失了信心。</p><p class="ql-block">李硕勋到了上海后,顺利找到了中央汇报工作,被留在了上海从事白区工作,一直到1931年被捕牺牲。</p><p class="ql-block">周士第的经历更加坎坷一些。</p><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周士第抵达香港,向在香港的广东省委书记李立三以及聂荣臻汇报起义部队的情况,本来按照实际,他应该返回部队,但不幸的是,周士第在香港患了疟疾。</p><p class="ql-block">因为大革命失败,国内环境很不安稳,党组织的经费也很有限,周士第没办法治病,恰巧在这时,有老乡劝说他:</p><p class="ql-block">“这里兵荒马乱,不如你跟我一起到马来西亚治病去。”</p><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周士第在没有跟党组织汇报的情况下,就动身前往马来西亚,等于说变相脱离了党组织关系。</p><p class="ql-block">一直到许多年以后,周士第仍然为自己当初的决定而感到后悔。</p><p class="ql-block">1929年初,周士第回到祖国,以黄埔一期生的身份参加了在上海的黄埔革命同学会,与蒋介石组织的黄埔同学会抗衡。1932年1月28日,日军大举侵略上海,周士第还率领黄埔革命同学会组织了抗日义勇军配合十九路军参加作战。</p><p class="ql-block">周士第后来一直留在十九路军中活动。</p><p class="ql-block">1933年11月,李济深、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打出反蒋旗号,建立福建人民政府,与红军接触,周士第自告奋勇的充当联络人。</p><p class="ql-block">一直到此时,周士第才真正与党恢复了组织关系。</p><p class="ql-block">周士第把自己脱党六年的经历写了一份材料交给周恩来,周恩来掏了一封信递给他,周士第打开一看才发现,是聂荣臻写来的,大概的意思是,希望周士第能够推动十九路军、蔡廷锴来中央苏区,哪怕蔡廷锴不来,周士第也要回来。</p><p class="ql-block">看了这封信,周士第激动的热泪盈眶,直到此时他才确认,组织上一直对他很挂念。</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经历长征的周士第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虽然后来官至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等职。长征后参加过百团大战,指挥晋北战役,协助徐向前指挥晋中战役、太原战役,参与指挥扶郿战役和秦岭战役,参与指挥抗美援朝战争防空作战。战功赫赫,然,南昌起义后离队脱党,是他军旅生涯中的一个暗影。</p><p class="ql-block">1955年授军衔,南昌起义时25师周士第的下属,陈毅,林彪评为元帅,粟裕,许光达评为大将,而当时师长的他,只评为上将。真令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1979年6月30日,周士第病逝于北京,享年79岁,中央在审核悼词时,重新确认周士第是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p> 李硕勋 <p class="ql-block">李硕勋,出生于1903年,四川高县人,早年在宜宾、成都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结识了吴玉章等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从事革命活动。后因遭到军阀通缉,于1922年底到北京读书,1923年进入国民党和共产党合办的上海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先后听过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等著名共产党人的课,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他积极参加上海革命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在斗争中被选为上海学生联合会代表和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同时他还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领导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的工作,推动了声势浩大的罢课、罢工、罢市斗争。1925年至1926年,先后主持召开了第七、八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对推动全国学生运动,起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1926年秋,他受党派遣来到武汉,担任过中共武昌地委组织部长、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不久又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春,与师长率两个团继续北伐,在河南上蔡战役大败奉军,后又回师武汉,参与平定夏斗寅叛乱。同年7月参加讨蒋。8月1日带领部队参加南昌起义,被任命为第11军第25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中,李硕勋与师长周士第共同参与指挥会昌战役并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同年10月,起义南下部队一部由朱德率领到达赣南会昌一带,李硕勋受朱德委派,赴上海向党中央请示工作。他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到达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了南昌起义军在赣湘粤边艰苦转战的情况。后被党中央留在上海从事党的白区工作。1928年4月,被党中央派到武汉工作,因被敌人注意无法与党组织接头而返回上海,先后被任命为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军委书记,后又任浙江省委代理书记。1929年春再回上海,任中共沪西区区委书记。同年秋改任中共江苏省军委书记,和省委书记李维汉一起领导江苏的武装斗争,发动和领导了苏北的农民起义,把苏北南通、海门、如皋、泰兴等地的农民武装统一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1930年任中共江南省委(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市)军委书记。 </p><p class="ql-block">1931年5月,中央决定调他去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7军政委,他愉快地接受任务,取道香港,转赴红七军。当时,中共广东省委设在香港,迫切需要大批干部。为此,省委特别请求中央把李硕勋留在广东省委。中央遂任命他为广东省军委书记。同年7月,他在去琼州(今海南岛)检查指导工作途中,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p><p class="ql-block">在狱中,敌人对他用尽酷刑,妄图从他口中掏出党的机密。但他忠贞不屈,不论敌人如何严刑拷打,除了“我是共产党员”的回答外,没有让敌人得到一丝一毫的东西。敌人打断了他的腿骨,打烂了他的皮肉,但摧不垮他的浩然正气。他在狱中给妻子赵君陶写信,表达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妻儿的至深情感、无限期望。 </p><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中旬的一天,李硕勋被国民党反动军警押出监狱。由于他的腿骨被打断,不能行走,敌人用竹箩把他抬到刑场。这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慷慨赴死,从容就义,年仅28岁。</p><p class="ql-block"><br></p> 李硕勋纪念园 <p class="ql-block">李硕勋烈士纪念亭位于海口市海府大道勋亭路39号。</p><p class="ql-block">李硕勋烈士纪念亭始建于1986年9月,总体呈长方形,由烈士雕像、纪念亭、题词碑廊、陈列室四个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某年我赴海南旅游,导游说:李鹏总理每年大年初三都会来海南祭拜其父李硕勋,那时,我才知道海南岛是李硕勋烈士的罹难之处。</p> 参加南昌起义的将帅录 <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许多参与起义的官兵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有多位南昌起义的参与者被授予元帅、大将、上将等军衔。以下是南昌起义部队在建国后出现的开国将帅统计:</p><p class="ql-block">1. 开国元帅(7位)</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走出了 七位开国元帅</p><p class="ql-block">- 朱德:南昌起义时任第9军副军长,后任解放军总司令,十大元帅之首。</p><p class="ql-block">- 贺龙:南昌起义总指挥,后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师长。</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起义军参谋长,后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陈毅:起义军第11军25师73团指导员,后任新四军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林彪:起义军第11军25师73团7连连长,后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第四野战军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聂荣臻:起义军第11军党代表,后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叶剑英:虽未直接参加起义,但策应起义军行动,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2. 开国大将(4位)</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还走出了 四位开国大将:</p><p class="ql-block">- 粟裕:起义时任参谋团警卫队班长,后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陈赓:起义时任第20军3师营长,后任志愿军副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张云逸:起义前协助策动第25师起义,后任新四军副军长。</p><p class="ql-block">- 许光达:起义时未能赶上,但后来追随起义军,后任装甲兵司令员。</p><p class="ql-block">3. 开国上将(5位)</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部队还涌现了 五位开国上将:</p><p class="ql-block">- 萧克:起义时任代连长,后任红六军团军团长。</p><p class="ql-block">- 周士第:起义时任第11军25师师长,后任第18兵团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杨至成:起义时任第20军3师6团6连指导员,后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 赵尔陆:起义时任第20军学兵队战士,后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陈奇涵:起义时任朱德军官教导团参谋长,后任军事法院院长。</p><p class="ql-block">4. 开国中将(8位)</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还走出了 八位开国中将,包括:</p><p class="ql-block">- 唐天际(第20军特务连副连长)</p><p class="ql-block">- 聂鹤亭(第11军25师73团排长)</p><p class="ql-block">- 郭化若(黄埔军校炮兵队长)</p><p class="ql-block">- 彭明治(第11军25师73团排长)</p><p class="ql-block">- 赵镕(南昌军官教育团书记长)</p><p class="ql-block">- 谭甫仁(起义军战士)</p><p class="ql-block">- 谭家述(起义军战士)</p><p class="ql-block">- 张令彬(起义军战士)。</p><p class="ql-block">5. 开国少将(5位)</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还涌现了 五位开国少将:</p><p class="ql-block">- 袁也烈(第11军24师72团3营营长)</p><p class="ql-block">- 廖运周(第11军25师75团参谋)</p><p class="ql-block">- 王云霖(起义军医务兵)</p><p class="ql-block">- 李逸民(第11军24师教导队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周文在(第20军学兵营连指导员)。</p><p class="ql-block">总计</p><p class="ql-block">综合统计,南昌起义部队在1955年授衔时共涌现:</p><p class="ql-block">- 7位元帅</p><p class="ql-block">- 4位大将</p><p class="ql-block">- 5位上将</p><p class="ql-block">- 8位中将</p><p class="ql-block">- 5位少将</p><p class="ql-block">总计 29位开国将帅。</p><p class="ql-block">这些将帅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南昌起义虽然最初只有约2万人参加,但它的革命火种最终燃遍全国,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全文完,感谢垂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