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心与成效。在基层工作中,这一精神不仅是约束行为的“紧箍咒”,更是推动工作提质增效的“指南针”。结合基层实际,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方能让优良党风真正引领社风民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风建设是基层工作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群关系的“连心桥”。作风问题若在基层滋生,不仅会削弱政策执行力,更会损害群众对党的信任。例如,过去一些地方存在“文山会海”现象,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表格材料,却无暇深入田间地头;个别干部在惠民资金发放中优亲厚友,让群众寒了心。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作风不实、党性不纯。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的落地,正是要解决这些“痛点”。通过精简会议文件、规范督查考核,基层干部得以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脱,真正把精力用在为民办实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率下是作风转变的“关键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风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关键少数”能否以身作则。在基层,领导干部的言行直接影响着队伍风气。某地曾出现“村干部违规操办宴席”现象,群众反映强烈。当地党委以八项规定为标尺,不仅严肃处理当事人,更要求全体干部公开承诺“不越红线”。此后,婚丧嫁娶从简、公车私用绝迹,群众拍手称快。这一案例印证了“己不正,焉能正人”的道理。基层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绷紧纪律之弦,既要当好“指挥员”,更要当好“战斗员”,以“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示范效应,带动队伍作风整体转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持之以恒是作风巩固的“硬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在基层,一些隐形变异问题仍需警惕:比如,有的干部将违规吃喝转入“内部食堂”,有的以“调研”之名行“旅游”之实。对此,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定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某县通过建立“作风监督哨”,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同时,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干部每月下村不少于15天,用脚步丈量民情。这些举措让八项规定精神真正“长牙”“带电”,也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层作风的转变,最终要体现在群众获得感的提升上。在某乡镇,过去逢年过节“送礼风”盛行,群众负担沉重。八项规定实施后,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婚丧嫁娶从简成为新风尚。如今,村里的文化广场热闹起来,邻里关系更加和睦。这一转变说明,优良党风不仅能净化政治生态,更能引领社会风气。基层干部要当好“风向标”,既要严于律己,更要主动作为,通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清风正气浸润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基层实践永远在路上。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以八项规定精神为镜,时刻检视自己的言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甘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啃下作风建设的“硬骨头”。唯有如此,方能让优良党风在基层落地生根,让社风民风焕发新气象,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坎市镇:卢秋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