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书使人成长,读书使人快乐,读书使人变得有智慧。高三数学组的老师齐聚一堂,交流着各自的读书心得。</p> <p class="ql-block"> 本次我们读的书是《教育的灵感与智慧》,这本书是姚宏昌写的。</p> <p class="ql-block"> 书中内容丰富多彩,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启发,指引我们如何好好做教育。</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各位老师的心得吧!</p> <p class="ql-block"> 王芬老师:《教育的灵感与智慧》这本书像一盏暖黄的台灯,在深夜里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认知边界。作者笔下的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输,而是一场充满生命张力的灵魂共振。合上书页时,我忽然明白:真正伟大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智慧的碰撞中共同完成的生命觉醒。</p> <p class="ql-block"> 王克双老师说: 书中那些鲜活的教育案例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层困境。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学生视作等待填满的容器,教育就异化为标准答案的批量生产。当教育者用成人的认知框架禁锢孩子的想象力,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幅充满创意的画作,更是无数可能改变世界的奇思妙想。</p> <p class="ql-block"> 吴海英老师:"蹲下来的视角"这个章节彻底颠覆了我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当教师从知识权威的神坛走下,教育场域就变成了思维碰撞的广场。书中记录的那个与学生共同研究蚂蚁迁徙的教师,让我想起特级教师于漪"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实践。这种角色转换不是简单的姿态调整,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在真理面前,师生本就是平等的探索者。</p> <p class="ql-block"> 汪迎春老师:教育智慧最动人的光芒,往往绽放在那些"计划外"的瞬间。就像作者描写的"蝴蝶飞进教室"事件,教师抓住这个突发事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查阅资料,最终演变成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这种临场应变的教育艺术,比任何精心设计的教案都更接近教育的本质——它不是工业流水线,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生命田野。</p> <p class="ql-block"> 谭婧老师: 书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的理念,在标准化考试的重压下显得尤为珍贵。芬兰教育中"慢教育"的实践印证了这种可能:当教育节奏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节律成长,看似"落后"的孩子可能在某个春天突然绽放。这让我意识到,差异化教学不是技术层面的策略调整,而是对生命多样性的根本尊重。</p> <p class="ql-block"> 陈丽华老师:教育者的自我成长往往被忽略,却是教育生态良性循环的关键。作者在"教师的书房"章节中展现的教育者持续进化的图景令人动容。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用阅读丈量世界"的实践表明:当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室就会变成生生不息的思想泉眼。</p> <p class="ql-block"> 江宏雁老师: 合上这本书时,窗外的梧桐树正在春雨中舒展新芽。那些在书页间流淌的教育智慧,让我重新理解了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是灵魂的唤醒"的论断。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施与受,而是在平等对话中激荡出的智慧浪花,是教育双方共同奔赴的生命成长之旅。这种双向滋养的教育图景,或许就是我们追寻的教育真谛。</p> <p class="ql-block"> 汪宏亮老师:这本书不仅记录着思维碰撞的火花,更蕴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持续叩问。当教育回归生命关怀的本真,每个平凡的日常都可能绽放出动人的教育诗意。这或许就是《教育的灵感与智慧》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教育的美好,永远生长在尊重生命的土壤里。</p> <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教育是一场关于生命的双向奔赴,读完这本书对我们来说真的是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多读书,才会有更新更好的思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