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次到上海,是和老黄一起来的,我们的第一站选择到四行仓库参观,只为亲眼看看老黄爷爷当年淞沪会战作战过的地方,当然,他当年所在部队炮兵营的作战地也许不一定就在此地,而是上海别的地方,但要凭吊必须得有实地察看,四行仓库正符合这个条件,原址仍在,弹孔犹存,能真真切切地亲眼目睹和见证真实的战争惨烈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11月26日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当时参加作战的部队有不少是来自广东的兵,我们家乡的人也有不少人参加过这一场战斗。这是一场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现代化装备的作战,中国军队以巨大牺牲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p> <p class="ql-block">5月10日上午九点半,当我们站在西藏路桥北侧,望向那座布满弹孔的四行仓库。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灰白色的墙体上,密密麻麻的弹洞触目惊心,最大的窟窿足以塞进一个成年人——这是1937年日军重炮轰击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26日,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所部420余名官兵(外界敬之为“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抗击侵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闻名中外。</p><p class="ql-block"> 由于四行仓库特殊的地理位置,侵华日军主要从仓库的西面和北面进攻,仓库西墙则成为侵华日军火力进攻最为密集的方向,墙体上留下了巨大的炮弹孔和密布的枪弹孔。</p><p class="ql-block"> 2015年,在四行仓库修缮和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建设过程中,遵照“尊重历史,全面、完整、准确地再现当时战斗情景”原则,对照文献档案和历史照片,在现场勘测原有弹孔痕迹留存基础上,真实地复原了当年战后西墙的原貌。</p><p class="ql-block"> 一座仓库,因为英雄的坚守,而成为民族永恒的丰碑。一面西墙,因为先辈的热血,而成为民族永远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走进纪念馆,一封泛黄的家书让我驻足。那是谢晋元团长战前写给妻子的信:“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字迹刚劲,却难掩对家人的牵挂。 </p> <p class="ql-block">现场的氛围让我一下子热泪盈眶。馆内复原的战斗场景令人震撼:沙包堆砌的掩体、锈迹斑斑的机枪、墙上“誓与四行共存亡”的血书,仿佛将人拉回那个血火交织的秋日。最难忘的是陈列柜中一件炸裂的军装残片——21岁的战士陈树生为阻止日军爆破墙体,身捆手榴弹从五楼跃下,与敌人同归于尽。楼顶的机枪阵地、堆满沙袋的窗口、战士。当年谢晋元率420余名士兵(对外称“八百壮士”)死守仓库四昼夜,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毙敌200余人。杨惠敏冒死渡河送旗的故事——当旗帜在楼顶升起时,苏州河南岸的民众欢呼声震天,而日军则恼羞成怒发起更猛烈的轰炸。 </p><p class="ql-block"> 站在纪念馆顶楼的观景台,俯瞰如今的西藏路桥,车水马龙与当年的硝烟形成鲜明对比。弹孔墙下,几位老人驻足凝望,轻声哼起《歌八百壮士》:“中国一定强,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这一刻,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安宁交织。</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记录下的战火场景</p> <p class="ql-block">为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率400余人(对外称800人)死守四行仓库。面对日军围攻,他们以手榴弹、汽油瓶抵抗四昼夜,苏州河对岸租界的民众含泪高喊“中国不会亡!”</p> <p class="ql-block">西方媒体大量报道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泰晤士报》称“上海证明中国并未屈服”。</p> <p class="ql-block">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记录道:“中国士兵在废墟中作战,他们的勇气让世界明白,这是一场为生存而战的民族战争。”</p> <p class="ql-block">为了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从中可以看到当年全国上下同仇敌慨的决心和意志</p> <p class="ql-block">孤军的艰难岁月</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满了英雄的名字,他们的英名永存,空着的是留给仍然没有找到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我们重新站在纪念广场,抬头久久注视着墙上那些真实存在的弹孔,耳边似乎回响起苏州河南岸民众的呐喊声。当年,上海市民隔着河道为守军摇旗助威,如今的河岸商铺林立,但墙上的伤痕始终在诉说:和平从不是天赐,而是血肉铸就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一河两岸,河这边是四行仓库,对面是租界</p> <p class="ql-block">5月14日抵达常熟沙家浜。芦苇如浪,白鹭翩跹,与四行仓库的悲壮截然不同,这里多了几分江南水乡的柔韧。“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芦荡湿地还原了江南水乡典型的古镇村落,展示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传统生活。内有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芦荡人家,有飞鸟翔空、游鱼戏水的湿地渔乐园,有荇菜参差、苇叶摇曳的湿地植物园,描绘了沙家浜惬意的田园生活意境,丰富了沙家浜自然古朴的水乡内涵,揭示了湿地作为“地球之肾”的独特奥秘,展现了沙家浜特有的自然乐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步入革命历史纪念馆,“芦荡火种”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展柜里陈列着新四军伤病员用过的土枪、药罐,玻璃展板上的黑白照片里,36名伤员藏身芦苇荡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日军搜查时,村民孙大生机智地将医疗用品抛入河中,又撒草掩盖,谎称“喂鱼”,成功骗过敌人。这样的故事在沙家浜俯拾皆是——算命瞎子敲铁片掩护修枪船、村民用渔网传递情报,平凡百姓的智慧与勇气织就了抗日的地下长城。 </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我们坐在木椅子上休息,后面是一片芦苇荡,面前正好是一个播放器,播放着《芦荡烽火》的片段,芦荡剧场下午二点准时演出。需另购票入场观看,现在在这片芦苇荡里,架上木栈道,行走其间,就成了科普的长廊。</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横泾老街时,正好碰上一群来此实践学习的学生,二点四十五分横泾老街戏台上演的《智斗》正好赶上,站在台下听完了这场精彩的演出,意识似乎回到了童年时代的记忆深处。如果有兴致,到春来渡乘船,在芦苇荡穿行一圈该是一次深入芦苇深处的一场体验。沙家滨现在打造成以《沙家浜》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集观光、休闲、国防教育基地的一个综合体的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横泾老街春来茶馆],“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电视连续剧《沙家浜》中“智斗”一场就在此拍摄完成。茶馆内的大水缸不禁让人回想起阿庆嫂机智地让胡传魁躲进大水缸逃过追捕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走进“春来茶馆”,我们进去提着壶拍照留念,当年这里可没这么惬意,这里全是盯梢的汉奸!街角的刁家大院——样板戏中汉奸刁德一的宅邸,如今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门前的铜像记录着那段智斗岁月。</p> <p class="ql-block">漫游长廊,移步换景,湖光水色,若隐若现;莲花、岸柳、芦苇、水上茶庄、湖中游船,尽收眼底。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好一派“垂柳环水水环村,短棹无声客到门”的江南水乡风光。</p> <p class="ql-block">渡过这座桥进入万竹林,见证了谭震林长女诞生的地方,可惜现在维修不能进去。</p> <p class="ql-block">国防军事教育基地,有在芦苇荡体验水陆逃生的练习、打靶的训练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往常熟市区的路上,两地的画面在脑海中交织:四行仓库的弹孔是民族脊梁的凿刻,沙家浜的芦苇是人民力量的摇曳。谢晋元与八百壮士用孤守唤醒国人觉醒,沙家浜百姓以智勇滋养革命火种——两种不同的抗争方式,却同样诠释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 </p><p class="ql-block">忽然明白,这两地的走访,不仅是追忆烽烟,更是让今天的我们触摸到:在至暗时刻,普通人如何以凡躯铸就长城。这种精神,从未随岁月褪色,它藏在四行仓库的砖缝里,漾在沙家浜的碧波中,等待每一代人重新打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