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铁树花</p><p class="ql-block"> 张忠义</p><p class="ql-block"> 近日,欣闻苏铁长篇记实文学《延安与日本一一发生在延安时期日本工农学校的故事》,由陕西三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p> <p class="ql-block"> 听闻后,打心眼里替苏铁高兴,也让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因为此书属重大历史题材,要经过中、省党史、统战部门层层审核把关,历时两年多,才正式出版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苏铁与白黎合作创作的《延安与美国一一延安时期中共与美国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央文献出版社出做)、《延安与苏联一一发生在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前后中共与苏共的奇闻轶事》(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完成后,由苏铁独立撰写的第三部专著。</p><p class="ql-block"> 三部书洋洋洒洒九十余万字,真实纪录了延安时期(一般是指1935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与美国、苏联、日本民众共同反对日本法西斯战争的奇闻轶事,客观再现了这段历史轨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一代伟人在延安的土窑洞里放眼世界,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决胜千里的真知灼见和博大胸怀,形成了一整套讲述延安时期外事故事系列丛书,也从中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雏形。</p> <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十几年前的一个冬日,宝塔区房改办薛伟主任约我吃饭喝酒,当我去后,发现还有党校的苏铁教授;主位上坐着一位长者,梳着大背头,红光满面,脖子里系了一条红色围巾,显得特有气质、特有范。</p><p class="ql-block"> 当我坐下后,薛主任说:“我与忠义、苏教授是老相识,上世纪80年代,同在延安姚店中学教书,算是老同事、老朋友。今天给你们俩位郑重介绍一位新朋友,这位就是著名的红色作家白黎先生。”</p><p class="ql-block"> 作家白黎,我早有耳闻,先前听我志丹的一位亲戚说过。此人特有本事,写了不少红色专著,堪称西北红色作家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只见白黎先生说道:“薛主任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已年近古稀,力不从心,手抖得厉害,握不成笔了。但我手里还有许多红色资料素材,想请一位笔杆子硬的朋友,帮我一起完成,我们共同创作,了此心愿。听说苏老师文笔不错,今日小聚,就想谈谈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忙说:“我在党校教书,主要从事理论研究,撰写和指导学员们写一些学术理论文章,从未写过记实文学,恐难以胜任。”</p><p class="ql-block"> 白黎先生又说:“我看过薛主任拿得你写的文章,思路清晰,论点充分。你不要胆胠,到时候,我给你指导,掌握了技巧,也就好写了,在写作的过程中,你可以畅游天下,谈古论今,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也是一件十分有趣、快乐的事,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我和薛主任连忙打劝苏老师道:“你教了一辈子书,写了好多文章,肯定能行的。更何况还有白老的精心指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苏铁原本是木本植物,俗称铁树。树形古雅,主干粗壮,坚硬如铁;羽叶洁滑光亮,四季常青。花语是:坚贞不屈,吉祥长寿。由于其轻易不开花,也属大气晚成。</p><p class="ql-block"> 而做为人名的苏铁,却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了延安姚店中学,恰巧苏铁老师也调到了姚店中学。苏铁就成为了我“亦师亦友亦兄长”的好朋友,在四十多年的交往中,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良师益友。</p> <p class="ql-block"> 苏铁老师接受任务后,时不时得要与白黎先生交流,当他俩拉完后,总是要约我和薛伟小酌几杯,我们也就与白黎先生成为了无谈的好朋友,在一起品茗聊天,说乐逗笑,畅谈人生,吃喝玩乐……当然,拉得最多还是文学创作、读书体会等等。</p><p class="ql-block"> 白先生多次对苏老师说道:“陈忠实先生讲过,纪实文学的特点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可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塑造人物,编写故事,从而写出真切感人的作品。写纪实文学既要有天马行空的脑洞大开,更要有严谨厚重的历史感,在历史中挖掘新意,达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目的。要敢写大人物,突出大事件,敢想敢写。”</p><p class="ql-block"> 在白黎老师耐心的指导下,苏老师虚心学习揣摩,很快就掌握了纪实文学的写作技巧,展开了《延安与美国一一延安时期中共与美国前所未闻的故事》(简称《延安与美国》)一书的精心创作。</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的过程中,苏铁老师为了寻找历史事件的真实,在白老提供资料的基础上,不停地反复查阅资料,曾先后在延安、西安、重庆、北京等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延安时期延安与美国交流交往的过程与细节,从中挖掘历史的真实,揭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根源和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苏老师两年多的辛勤创作,29万字的《延安与美国》一书的初稿已经完成。当白老看完书稿后,甚为惊呀,认为苏老师文笔犀利,人物突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比自己执笔写得还要精彩,十分满意。</p><p class="ql-block"> 也难怪,苏老师是延安大学毕业、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进修结业,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文字功底肯定要好一些。</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由白黎提供资料,苏铁执笔创作的《延安与美国》一书(署名白黎、苏铁),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销售。</p><p class="ql-block"> 随后,白黎先生又指示苏老师撰写《延安与苏联一一发生在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前后中共与苏共的奇闻轶事》(简称《延安与苏联》)。</p><p class="ql-block"> 有了前一本书的创作经验,苏老师更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又花了两年时间,30万字的书稿已经完成。</p><p class="ql-block"> 这让白黎先生异常兴奋,不止一次的说道:“薛主任给我找的人找对了,这是我老年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为了鼓励苏老师,白老深情地对苏铁说道:“第二本书等于是我出题,你答卷;我只是给你出了个考题,也没提供多少资料,都是你辛苦查资料、创作的结果。这样吧,你排前,我排后。”即苏铁、白黎。</p><p class="ql-block"> 但书稿报到中央文献出版社后,一直批不下来,责任编辑刘庆明讲道:“现在对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的纪实作品审查持别严格,还是再等等吧。”</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一等就是两年多,始终批不下来。后来,刘编辑建议:“中央文献出版社审查严,干脆你们找地方其他出版社出版吧。”</p><p class="ql-block">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苏老师找了一家由香港人办得“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 第二本书出版后,2020年12月29日,延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延安市作家协会隆重举办了“白黎红色文学创作50周年研讨会暨《延安与美国》、《延安与苏联》新书发行会。”</p><p class="ql-block"> 与会领导、作家、评论家对白黎先生的红色文学创作历程与成就,风格与特色,地位与贡献进行了深入研讨。我做为白黎、苏铁先生的朋友,也有幸参加了研讨会。大家畅所欲言,相互点评,都一劲的夸赞白黎先生是:</p><p class="ql-block"> 夕阳无限好,</p><p class="ql-block"> 永远耀光辉;</p><p class="ql-block"> 又出两本书,</p><p class="ql-block"> 二度梅花开。</p><p class="ql-block"> 次日,延安电视台也对白黎先生进行了专访,畅谈创作经验及对填补延安党史资料做出的贡献。让白黎先生荣光焕发,赞誉声不断。</p> <p class="ql-block"> 座谈会结束后,了解内情的一些朋友,对苏铁忿忿不平,说什么“你写书,让白黎疯火了一把。电视台采访也应该采访你们俩个,凭什么只采访白黎一个”。苏老师笑了笑,淡然地说道:“这你们就错了,是白老先生把我引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我是万分感激的。也让我退休之后还有事可干。如果白先生让别人写,却与我又有何干?更何况,白先生选题独特,特别好,我从心底里是非常感谢白老先生的。”</p><p class="ql-block"> 随后,白黎又建议苏老师,接下来该写延安与日本了。苏老师问道:“你有资料吗?”白老说:“没有,我只知道,在宝塔山下有一所工农学校,是我党教育改造日本战俘的学校,影响很大,成效显著。”</p><p class="ql-block"> 接着,他又自言自语说道:“你如果把这本书也写成了,对我来讲,岂不是又是一个‘三S’(三S是指白黎创作的:《世纪行一一记斯诺》、《中国行一一记史沫特莱》、《东方行一一记斯特朗》),我将此生无憾了!”</p><p class="ql-block"> 人生不可能什么都是完满的,就在苏铁潜心调研,搜集资料,列出写作大纲,准备撰写《延安与日本一一发生在延安时期日本工农学校的故事》(以下简称《延安与日本》)时,白黎先生与世长辞了。</p><p class="ql-block"> 但不管怎么说,白黎先生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十分聪明、灵活的老人。他在古稀之年,无法亲自创作的情况下,就像一位武林高手一样,借力打力,培养了苏铁新人,让苏铁老师继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成为下一代的红色作家。同时也将他收集的资料和独特的见解重新奉献给了社会,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让其再度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可却苦了我的苏铁老师。十几年来,在苏老师写作的过程中,我是一个亲历见证者,他不仅要查资料,动脑筋写作;还要不断地去外地调研花钱,让妻儿老小及亲戚朋友不理解,常常抱怨他,这是为什么?退下来不好好享福,颐养天年,却是写书乱花钱。要知道现在出一本书确实不容易,书号、印刷费少说也得七、八万元。每当这时,他也总是感慨的说道:“一不小心,上了白老的当,让我的老年生活倍受坎坷,人家退下来是享受天伦,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可我却像一个殉道者一样,奔波在各地的图书馆、档案室、古纸堆里寻找历史的真实,没想到,一干就是十三年。人生能有几个十三年?”</p><p class="ql-block"> 为了获得家人的理解,坚定苏老师的写作信心,我也总是不停地安慰苏老师。我说:“现在社会上能当官、会挣钱的人很多,可会写书的人却很少。以前挣钱是为了养家糊口,照顾妻儿老小,现在女儿也成家立业了,不用你管了,就等于你现在花钱为自己买‘名’了。”</p><p class="ql-block"> 苏铁老师只能无奈的笑笑说道:“不管怎么样?我现已深陷其中,觉得很有意思,只能把这件事做完。”</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又说道:“这就对了,你写延安时期的对外关系,是在挖掘丰富延安的党史资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古人云: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立言立德,青史留名。我们是普通人,立德不行,那就立言著书吧。”</p><p class="ql-block"> 为了把这段历史写好写精彩,苏老师可谓是废寝忘食,不仅要花钱查资料,更要沉思写出特色,常常是坐着发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与人交流,也忘记了人世烟火……</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疫情期间,在家关了一个星期,让我憋得难受,仿佛关成了精神病、抑郁症,而我的苏铁老师却习以为常,一个星期不下楼,是常有的事。 </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妻子曾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苏老师为了写书,好像是着魔似的,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我真为他的身体担心。”</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治学严瑾,其作品以纪实文学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善于运用文学手法,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也就是说在追求“史”的真实,不忘“文”的精彩,更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赋予作品新时代的感染力、感召力。让读者在欣赏文学的同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寓教于乐。</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的三部作品,史学性、故事性、趣味性十分强烈,在品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就受到了启发启示,了解到了当时一些十分精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延安与美国》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观察组自1944一1947年间在延安963天里发生的故事。让美国官方与中共有了正面的接触,了解到中共是真抗日、为民众的政党,为日后中共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1978年5月,以保罗.多姆克为团长的延安时期“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访华团”来北京时,受到了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副委员长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隆重接待。</p><p class="ql-block"> 在《延安与苏联》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共产国际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诠释了一大批风华正茂的中国进步青年迈着矫健的步伐涌进苏联东方大学、中山大学等学府,在动荡与激情澎湃的岁月里探寻中国前进的方向,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国、共两党革命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延安文化》杂志社已将此书部分精彩内容进行了连续转登。</p><p class="ql-block"> 在《延安与日本》一书中,通过讲述延安时期日本工农学校的故事,展现了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据记载:在中国有1000多名日本反战人士,多数是战俘,八路军俘获的日本士兵有2407人,送到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习的有500多人,其余的分散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八路军、新四军各个军区。经过学习教育后,大多数人都成为了在华日本反战同盟人士,有的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投身到反对日本法西斯战斗中,和中国人民并肩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日后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做出显著成绩,具有深度的历史底蕴和交流价值,让我们收获满满,知道了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感觉到我们共产党人和领袖人物真是太伟大、太英明了。</p><p class="ql-block">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统战部对此书进行了高度的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苏铁老师的作品,把我们带回了延安时期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让我们知道了更多的“延安故事”。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浩瀚如烟的古纸堆里辛勤劳作,为挖掘和丰富延安精神的内容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成为讲好“延安故事”的楷模和典范。</p><p class="ql-block"> 苏铁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不慕虚荣,追求学问的知识分子,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路遥先生的一句名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p><p class="ql-block"> 苏铁老师就是像牛、像土地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洒在了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忠义写于2025年5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