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尊敬的家长朋友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您一直以来对屏锦一小理解与支持!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span>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我校将全面推进“教联体”建设工作,与您携手共育,助力孩子全面发展。</span></p> 为什么需要“教联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打破教育壁垒:告别“家校矛盾”“社会脱节”,三方协同化解教育难题,让孩子在一致的环境中自信成长。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资源高效共享:学校开放课堂、家庭提供实践场景、社会注入多元资源,构建“无边界学习生态”。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赋能全面发展:知识学习、品格塑造、社会实践并重,培养有担当、会思考、能创新的未来公民。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共筑成长安全网:从心理健康到社会实践,三方合力守护孩子每一步,让教育更有温度。 </span></p> 我们的行动 (一)构建长效协同机制,夯实共育基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完善组织架构与制度保障。建立由学校牵头,家长委员会、辖区内各单位部门、辖区内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参与的“教联体”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协同育人“教联体”行动计划与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三方沟通常态化、制度化;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如学校统筹设计、家庭落实日常陪伴、社区提供实践资源),形成权责清晰、协同有序的工作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 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双轨沟通渠道:线上依托家校社协同微信或QQ联系群,实时共享教育信息、活动预告及学生成长数据;线下依托“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三方联席会议、1次全员参与的共育论坛。</span></p> (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共建特色化课程与实践体系。开发“家校社共育”特色课程群,涵盖德育实践(如社区志愿服务、家风传承讲座)、劳动教育(如校企合作劳动基地)、心理健康(如家庭亲子工坊)、安全教育(如公安/消防进社区课堂)等领域,每学年至少落地4项跨场景共育项目。依托社区文化场馆、企业实践基地、公益组织等,打造 “校外实践教育共同体”,每学期组织学生参与不少于2次社区教育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强化三方育人能力建设。针对家长:依托“家长学校”,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线上微课堂等形式,每年覆盖95%以上家长,重点提升家庭教育理念、沟通技巧及青春期教育等能力。针对其他部门、企业工作者:开展“教育指导员”培训,提升其识别学生需求、组织亲子活动、链接社会资源的能力。针对教师:将家校社协同能力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每学年开展专项培训,推动教师掌握家庭指导策略、社会资源整合方法,打造6人以上的“共育导师”骨干团队。</span></p> (三)聚焦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共育实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社会适应力。通过家校社三方共同关注学生身心发展,针对学习困难、心理困惑、特殊需求学生提供定制化支持,确保90%以上学生在品德修养、社会实践、兴趣特长等方面获得阶段性提升。依托社区真实场景(如模拟职业体验、社区议事会),开展“社会适应力培育计划”,每学年组织1次“社区小公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协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营造全员育人的生态环境。推动家庭、社区深度参与学校治理,邀请家长代表、社区负责人参与学校校园安全管理、课后服务设计等工作,每学期收集并落实三方共建建议。联合社区开展“文明家庭”“育人先锋社区”等评选活动,树立家校社协同典型案例,形成“学校引导、家庭响应、社区支持”的正向互动氛围,使90%以上家庭与社区单元融入育人共同体。</span></p> (四)创新协同模式,打造区域示范品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探索数字化赋能共育新路径。开发“家校社协同大数据平台”,整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的行为数据(如志愿服务时长、亲子阅读记录、社区活动参与度),形成多维度成长画像,为个性化育人提供数据支撑。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打造“共育云课堂”“家长经验分享会”等线上品牌栏目,扩大协同育人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形成可复制的区域协同育人经验。每学年末编制《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年度白皮书》,总结典型案例与实践成果,力争在3年内形成2-3项具有区域示范价值的协同育人模式(如“社区导师制”“家校任务共担机制”)。主动对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联体”工作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辐射带动周边学校、社区提升协同育人水平。</span></p> (五)健全评估反馈机制,保障目标落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立“过程性+结果性”双维度评价体系。过程评估:定期追踪三方参与度(如家长会议出席率、社区资源供给量、活动合作频次),每学期末进行三方满意度测评(家长、社区、学生问卷),满意度不低于85%。结果评估: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如德育测评、实践能力、心理韧性)、家庭育人理念转变(如亲子沟通改善率)、社区教育生态优化(如公共教育资源利用率)为核心指标,通过对比分析、个案追踪等方式检验育人成效,每年形成专项评估报告并向社会公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过以上措施任务的推进,学校将以“教联体”为纽带,打破家校社教育边界,构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的协同育人新生态,为学生成长创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育,从来不是一座孤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编织的网。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校社教联体,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理念,打破边界、整合资源,打造全场景、全周期的教育共同体。我们相信,当家庭的支持、学校的专业、社会的力量深度融合,教育的沃土必将滋养每一粒种子向阳生长!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