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三江并流”秘境小众之旅(二)大理古城

ydx

<p class="ql-block">  抵达入住大理清晨时光酒店后,即打车到古城外围转了小半圈,远处观赏了下崇圣寺三塔(因时间太紧,没有入内)。</p> <p class="ql-block">  崇圣寺三塔又称大理三塔,是中国著名的佛塔之一,位于大理古城北西北部1.5公里处,为大理的标志与象征。三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鼎盛于宋代,以三塔、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佛都”匾、三圣金像五大重器著称于世。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此出家修行,为南诏、大理国著名的王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同治年间,崇圣寺毁于兵燹和自然灾害,仅存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居中,与南北两小塔的距离皆70米,三塔形成鼎足之势,两小塔南北拱卫。</p> <p class="ql-block">  主塔又名千寻塔(全称“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823~859年),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底宽9.9米,塔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南北两座小塔,高42.19米,共10层。</p> <p class="ql-block">  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石照壁为明代增建,石砌壁身,东侧墙心镶嵌大理石,其上镌刻明代黔国公沐氏的裔孙沐世阶所书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颇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  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线为锥形,是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1108~1172年),两小塔皆高42.19米,是一对10级八角形密檐式砖塔。三塔集崇扬佛教、镇灾降邪与观赏三种功能于一身,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随后,马不停蹄地从北门进入大理古城。</p><p class="ql-block"> 北城门又称“安远门”(寓意“安定远方”)、“三塔门”(因遥望崇圣寺三塔得名),始建于1382年,是古城四座城门之一。城楼名安远楼,上悬挂“史冠南疆”(历史影响冠绝南疆)牌匾,其屋顶采用了中国宫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时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汉称叶榆,唐称紫城,是古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六个部落),建立南诏国,定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附近)。</p> <p class="ql-block">  唐贞元四年(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白族首领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仍以阳苴咩城为都城。历唐、宋五百多年至元代,这里一直是云南及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着大理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攻占大理,仍治太和县,将原城延伸改建为方形城,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即现之大理古城。城四面建城门楼,四角建角楼,城内建五华楼。现大理古城基本保留了明代格局,残存部分城墙,南北城门楼为后来重建。</p> <p class="ql-block">  南城门又称“双鹤门”(传说南诏时期有双鹤在此盘旋,被视为祥瑞)或承恩门(意为“承沐皇恩”),是大理古城四门之首(正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p><p class="ql-block"> 现存南城门为1984年修复,是古城的主要入口。城门洞里的砖块都是明代的,保存得比较完好,是触手可摸的历史。门上的“大理”二字(“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乃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1961年游览大理时题写。</p> <p class="ql-block">  南城门之上即南城楼,又称双鹤楼或承恩楼,位于古城正南方的城墙之上,是古城四座主城楼之一,直接连接城墙(属军事防御性建筑),明代建城时的核心设施。楼上悬挂的“文献名邦”(意指人才辈出、典籍厚藏)四字牌匾,乃清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口谕钦赐、云南提督偏图亲笔所写,斗大的绿字,苍劲醒目。</p> <p class="ql-block">  东城门为洱海门(因城门面向洱海而得名,明代原名通海门),城楼名洱海楼,上悬挂“玉洱银苍”(洱海如碧玉,苍山如银带,展现“风花雪月”的胜景)篆字牌匾。</p> <p class="ql-block">  东城门靠近人民路,夜生活丰富。正对西门的不是东门,而是风花雪月门。</p> <p class="ql-block">  西城门为苍山门(背靠苍山而名),城楼名苍山楼,上悬挂清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御书所赐“滇云拱极”四字,意寓大理自古镇定云南,是西南的重要门户。</p> <p class="ql-block">  西城门楼重檐翘陡,非常壮观,是正宗的明代建筑样式,看上去很有历史沧桑感。西城门靠近属于土著、古朴接地气的三月街。</p> <p class="ql-block">  至2013年,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群。它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4城之一)、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9年10月,入选首届“小镇美学榜样”名单。2025年2月,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云南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城内的街道呈棋盘式分布,东西宽约1000余米,南北长约2000余米,南北城门对称,东西城门相错。南北三条街、东西六条街,纵横交错,‌拥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城市的中心偏西,南北轴线不居中,西重东轻。这是采用了白族建筑中的“东西南北不取中正”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  复兴路连接北城门和南城门,总长1500米,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长的主干道,和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街,路面为麻块石路面。从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筑府城,历经清代到民国年间,街道的格局和民居建筑没有太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复兴路串联着古城中的大街小巷,两边商铺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它虽贯穿整个古城南北,但好比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一样,把大理古城一分为二了。</p> <p class="ql-block">  进入北门后,就是当地热闹的农贸市场,很有烟火气。漫步石板路,听流水、闻花香,深街幽巷里,清一色的青瓦屋面,古朴、别致、优雅。</p> <p class="ql-block">  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为纪念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呈东西走向,青石板铺面,西起滇藏公路,交复兴、博爱等主要街道。但洋人街只是护国路的上段,全长185.6米,宽5.4米,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边开设有为海外游客服务的餐厅、酒吧、商店、出租自行车、彩扩等店铺,形成海外游客较为集中具有特色的旅游一条街,东方古韵和西方风情在此完美结合,文化气息浓厚。</p> <p class="ql-block">  在离洋人街很近的人民路上,还有一座天主教堂,它并非哥特式建筑,而是采用中西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将西方教堂格局与当地白族建筑艺术有机交融,是中外宗教建筑中的经典之作,是天主教神学理念地方化、中国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中式白族建筑的天主教堂,中西风格完美融合,雕梁画栋,实木斗拱,华丽无比。</p> <p class="ql-block">  蒋公祠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祭祀清代将领蒋宗汉的祠堂,乃古城内保存最完好、最具白族建筑特色的清代祠堂建筑群,它融合了汉式祠堂的对称布局与白族“三坊一照壁”的民居特色。</p> <p class="ql-block">  蒋宗汉热心桑梓建设,修书院、兴水利、办交通。清王朝为褒奖蒋宗汉镇压杜文秀起义等功,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四牌坊下建祠,称蒋公祠,辛亥革命后改为鹤庆会馆。</p> <p class="ql-block">  1985年,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原祠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以大理州境内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传承人展示为主题,分为5个大的展厅,包括神话故事、传统技艺、白族本主文化等,是大理民俗文化的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  大理王府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始建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其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段思平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在他死后,多数白族村子都把他尊为本主来供奉,给他盖庙、塑像,每年本主节人们都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p> <p class="ql-block">  大理国王室世系年表。大理国维持了22世,达300余年。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p> <p class="ql-block">  相比复兴路上的热闹喧哗,文庙里则显得格外清净雅致。大理自古崇文尚教、文风沉淀深厚。</p> <p class="ql-block">  文庙位于古城西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州学,州升府后称府学,又称庙学、学宫。2016年重新恢复修建。</p> <p class="ql-block">  文庙坐西朝东,内有棂星门(核心礼仪建筑)、照壁、大成门、大成殿(供奉着孔子与弟子)等。</p> <p class="ql-block">  文庙是古城的重要文化景点,也是一个集祭孔、儒学文化交流、书画会展、文化馆、图书馆及市民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文庙既是中国儒学的文化遗存,也是大理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同时它也是大理作为历史文化城,文化灿烂、人文兴盛的具体体现,是大理古城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孔子铜像。</p> <p class="ql-block">  武庙又名关帝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白族千年神秘本主文化的象征,同时还是大理武文化和财富的象征,历来是滇西北百姓祈福求财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大理武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兼具区域性和民族性的特色武庙。三大关庙的香火经过千里相传后,三地的香灰首次合而为一,在大理武庙开光、融为一炉。这不仅寓意着中原的关帝文化经过千里传承后来到大理,更预示着关帝文化与大理白族的本主信仰文化在大理武庙的互相交融,对民族文化的融合和民族团结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  它的存在,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还承载着中国人民对于忠诚、正义和家庭美德的美好祝愿。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那份源自心底的敬仰,体验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p> <p class="ql-block">  古城会馆旁的大榕树,又称夫妻树,树龄已有500多年,高30多米,属于国家一级古树,可以说是见证历史的活文物。大榕树作为“风水树”、“神树”来保护和崇奉,是白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依托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  红龙井,位于古城西南部,西起西城墙,东连复兴路,全长408米,地处古城的核心地带。</p> <p class="ql-block">  相传这里曾有过一口水井,叫红龙井,是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后来当地人就用“红龙井”来指代这条街道。</p> <p class="ql-block">  红龙井有条清溪长年流淌,溪水淙淙而下,抚过四个盘形石水槽,奔流向东,一路上不时形成水流小叠坎,流水声悦耳动听,形成“清泉石上流”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在红龙井的中心,有一座以当地白族民间红龙井水神与龙的传说为题材建造的亭子,亭内有一颗“玉白菜”雕塑,亭子的四根柱子上盘踞着四条红龙,守护着玉白菜。近年来,红龙井特受游客青睐,已成为大理古城热点景区。</p> <p class="ql-block">  街巷中的一些老宅,花木扶疏,处处显示“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从红龙井流出的水贯穿整个古城。</p> <p class="ql-block">  游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里,听风拂过青苔绿瓦,千百年来,这里商贾如织,茶马互市,静静演绎着岁月沉淀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五华楼又叫五花楼,位于古城中央,乃四亭拱托、清流环绕的一座宏大精美建筑,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高达五层,被誉为“南中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  明初至近代,五华楼多次遭损毁,又多次重建,但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时期的楼宇。现存的五华楼是1999年恢复重建,建筑风格吸取了典型的白族民居“四合五天井”的精髓,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古朴庄严,成为大理古城内的制高点,是观赏古城全貌首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  每天9:30~23:00时,可免费登楼观景。</p><p class="ql-block"> 仰视高达3900多米的苍山皑皑白雪;</p> <p class="ql-block">  远眺洱海上若一枚金印浮于水面的小普陀岛;</p> <p class="ql-block">  乃至俯瞰繁华的复兴路街道,都历历在目,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杜文秀帅府位于复兴路中段,原为康熙二年(1663年)所建的云南提督衙门,门口的石狮就是明代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年间(1856年),滇西爆发以回族领袖杜文秀为首的反清起义,义军攻占提督府后,推荐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改提督府为元帅府。直到1872年起义失败后,又恢复为提督衙门。</p> <p class="ql-block">  1988年改为大理市博物馆,馆内分为历史文物展厅、四合五天井和碑林区等。这里厚墙高楼,很像一座城中之城。</p> <p class="ql-block">  大理城隍城座落于古城最为繁华最负盛名的复兴路,以具600年历史的城隍庙整体建制恢复为载体,开发民俗文化,将其打造成集“民俗活动聚会、洞经古乐展演、民族民俗商业”于一体的大理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古街区。</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丰富多彩、富有情调的夜生活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领略南诏风华的深邃内涵在大理这片充满诗意与风情的土地上,古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喜欢大理古城,这里有看不尽的风景、说不尽的故事、享不尽的浪漫。特别是入夜后灯火璀璨的大街小巷,置身其中的感觉惬意自在。</p> <p class="ql-block">  每晚自20:00时开始,每隔20分钟就有一场免费表演,仿佛穿越回到大唐盛世。</p>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南门楼特别好看,红色灯笼、黄色灯光、绿色大树,给人一种辉煌的人文气息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门作为古城的正门,见证了南诏大理国的兴衰更迭,存载着千年岁月的历史沉淀,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人。</p>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无不彰显出精雕细琢的建筑工艺,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这些建筑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西南边疆历史的活化石。它们是以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大理古城的文化脉络。</p> <p class="ql-block">  “我在大理旺你!”</p><p class="ql-block"> “我在大理等你!”</p> <p class="ql-block">  “我在大理很想你!”</p> <p class="ql-block">  逛到晚上十一点多钟,也确实饿了,就在酒店附近吃了顿牦牛肉米线火锅,味正量足,很是不错。</p> <p class="ql-block">  过桥米线,云南一绝!</p> <p class="ql-block">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苍山、洱海的景观与古城相映,被誉为“风花雪月之城”。</p> <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值得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