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

杨柳依依

读书一周年有感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定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感恩那些在我们前进路上给我们指点迷津的人。</p> <p class="ql-block">  和任老师读书一周年了,一开始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坚持不了多久,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坚持都读,时间长短不等,十几分钟到一小时都有,对我自己的帮助明显感觉读一篇文章时顺流很多,对字音的把握也顺畅了,尤其在上课的时候我觉得更明显,这是意外之喜。</p> <p class="ql-block">  一年来读了好几本书,每一本都收获满满。下面就是我对读过的几本书的一些见解。</p> <p class="ql-block">  第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是偶然看抖音在见绍,于是果断入手。</p> <p class="ql-block">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仿佛跟随书中的鄂温克人,在那片神秘的山林间,经历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岁月洗礼。</p><p class="ql-block">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鄂温克人与大自然那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他们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馈赠,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只驯鹿,在他们眼中都有灵魂,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顺应自然的规律,春天采集野菜,夏天捕鱼狩猎,秋天晾晒肉干,冬天围着火塘取暖。</p> <p class="ql-block">  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没有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读了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灵,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珍惜身边的一切,尊重自然,热爱生活,坚守自己的内心和信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踏上那片纯净的净土去净化心灵,坐着驯鹿拉着的雪橇,夜晚看着驯鹿逐苔藓而栖,月光下萨满起舞,繁星低垂于夜空,篝火旁人们载歌载舞,饮酒欢畅,直至天亮,然后天亮的时候,在漫山遍野森林之间弥漫着薄纱一样的雾,当阳光穿破那一层薄雾的时候,就是山林苏醒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第二本《镜花缘》</p> <p class="ql-block">  《镜花缘》以奇幻旅程写尽世相,通过唐敖游历海外诸国的见闻,展现君子国、女儿国等光怪陆离的城邦:或重贤让礼,或男女反位,或褒贬分明。作者李汝珍借荒诞设定讽喻现实,既赞女子才学(如“才女百韵诗”),又批判科举弊端、封建礼教,在想象与现实间架起寓言桥梁。</p> <p class="ql-block">第三本《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p> <p class="ql-block">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字里行间满是智慧与温度。这位商业巨头以家书为载体,将人生哲学、处世智慧和财富逻辑娓娓道来:他从 直面挑战、掌控情绪、 珍视关系、财富观等入题,不空谈成功学,而是用父亲的口吻传递务实智慧,既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有对自我管理的严苛要求,堪称“写给成年人的生存启示录”,值得反复品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四本《特别狠心特别爱》</p> <p class="ql-block">  《特别狠心特别爱》以犹太母亲的育儿视角,撕开“过度保护”的温柔陷阱。沙拉·伊马斯通过“延迟满足”“有偿生活机制”等理念,打破传统溺爱模式:让孩子从小参与家务、管理零花钱,甚至在异国独立求学,看似“狠心”的背后,是对“授人以渔”的深刻践行。</p><p class="ql-block"> 书中案例直击现代家庭教育痛点——父母替孩子扛下风雨,反而剥夺了其抗挫能力。作者用亲身经历证明:真正的爱是放手让孩子试错,在跌倒中学会止损,在责任中建立担当。这种“狠心”不是冷漠,而是用长远眼光培育独立人格,让孩子在未来风浪中能独撑人生之伞。对焦虑的中国家长而言,此书是一面反思之镜,提醒爱需张弛有度,成长容不得越俎代庖。处于焦虑中的我们,都应该看看。</p> <p class="ql-block">第五本《创业史》</p> <p class="ql-block">  《创业史》以陕西渭河平原下堡村为舞台,勾勒出20世纪50年代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宏大画卷。梁生宝作为新一代农民代表,怀揣“组织起来办互助组”的理想,带领贫苦农民开荒、买稻种、战灾荒,在与保守势力、利益冲突的博弈中,展现出改天换地的奋斗激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柳青用细腻笔触解剖乡村社会肌理:郭世富的精明守成、梁三老汉的传统思维、姚士杰的阶级对抗,构成新旧思想碰撞的众生相。书中最震撼的是对“创业”本质的诠释——不是个人发家致富,而是以集体主义信念打破小农经济桎梏,让“灯塔社”成为照亮乡村变革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  第六本《红岩》,这些书中,《红岩》给我的感触是最深的。</p> <p class="ql-block">  《红岩》中的精神火种:在至暗时刻淬炼信仰之光。</p><p class="ql-block"> 读罢《红岩》,最摄人心魄的力量,恰在于它对信仰的具象化书写。渣滓洞与白公馆的铁窗,不仅是国民党反动派暴政的符号,更成为检验灵魂纯度的熔炉。那些令人不忍卒读的酷刑场景——竹签穿透指甲的裂帛之声、烙铁炙烤皮肤的焦糊气息、电流撕扯神经的痉挛震颤——并非为暴力而暴力,而是以血肉之躯为器皿,熔铸出超越生理极限的精神丰碑。当江姐以“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回应刑讯时,这声呐喊不是文学修辞的夸张,而是对人类精神韧性的哲学洞察:当信仰抵达某种临界点,它便能重构肉体对痛苦的认知阈值,将刑具化为见证崇高的祭坛。</p> <p class="ql-block">  书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细节,更显信仰的具象温度。江姐就义前从容整理衣装的从容,许云峰与狱友以摩尔斯电码敲击墙壁传递情报的默契,这些并非超现实主义的英雄叙事,而是将恐惧淬炼为力量的凡人史诗。他们同样会颤抖、会流血,却以信仰为鞘,将人性中的脆弱锻造成利刃。而小萝卜头——这个在潮湿牢房中用粉笔学写“中国”的八岁孩童,既非政治符号化的“小英雄”,亦非被苦难异化的木偶,而是以孩童的纯真与革命者的早慧交织而成的复杂生命体。他的死亡,不仅控诉着反动派的暴虐,更揭示着黑暗中人性微光的不可泯灭。</p><p class="ql-block">许云峰放弃越狱机会选择从容赴死,这一抉择绝非对生命的轻慢,而是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当个体生命与集体信仰发生碰撞时,何者更应被珍视?这种超越生物本能的牺牲,恰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以肉身之躯点燃文明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亦在《红岩》中照见自己的精神坐标。课堂上的每一次倾囊相授,何尝不是对“红岩精神”的当代诠释?当短视频与碎片化信息消磨着现代人的思考力,当“躺平”成为逃避的借口,那些被囚禁在铁窗中的身影却以生命为注脚,诠释着何为真正的坚韧。我们今日所面对的“坎”,与集中营里的绞刑架、老虎凳相比何其渺小?我们所谓的“危险”,与电网高墙下的绝境相比何其脆弱?</p><p class="ql-block"> 二十载教学生涯中,我曾以为大学时代的人生转折已足够深刻,而今方知《红岩》的阅读恰是另一重觉醒。它让我看见:真正的成长从不在顺境中滋生,而在直面深渊时,依然选择仰望星空。或许,此刻捧读这本书的我们,正站在属于自己的“红岩”之下——不必等待风暴停歇,只需在风雨中学会筑起精神的堤坝。</p> <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阅读不仅是自我提升的途径,更是滋养教育生命、反哺教学实践的源泉。在持续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其带来的多维度成长,以后一直会当作像吃饭喝水一样坚持下去,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