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边塞将军情

古道胡杨

<p class="ql-block"><b>昵称:古道胡杨</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11675052</b></p> <p class="ql-block">1980年,旋风司令韩先楚卸任兰州军区司令员,退出了大军区司令员的领导岗位。那么,让谁来接替他呢?正是开国中将杜义德。</p> <p class="ql-block"><b>国盛则边强,边强则国安。</b></p><p class="ql-block">在浩瀚的巴丹吉林大漠深处,驻守着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边防团队,从建国伊始,在这片“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人类禁区,创造着人间奇迹。1980年冬,边防团归属北京军区管辖,兰州军区司令员杜义德中将(右四)、政委肖华上将(右五)来边防团看望送别部队。这是与团领导在策克边防哨所前合影,右一为团长高跃山(酒泉军分区副司令员兼边防四团团长,后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左一为团政委吴嘉祥(首任阿拉善军分区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相关背景资料:1980年,根据国务院(1979)42号文件《关于部分行政区域划分的决定》,甘肃省军区边防团由兰州军区移交北京军区,该团又隶属内蒙古军区管辖。</p> <p class="ql-block">萧华是开国上将,他的革命资历和军衔都要高于杜义德。他们工作配合得非常好。欣闻杜义德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萧华亲往北京去迎接他。虽然晚年身体不好,萧华毅然陪同杜义德,一起视察大西北。</p><p class="ql-block">从照片上来看,两位首长的衣着都比较朴实,尤其是杜义德,身上穿着老式的军大衣,脚上穿着布鞋,看上去像一位淳朴的老农,而不像一位军区司令。</p> <p class="ql-block">首长们非常关心部队官兵的生活,在策克边防会谈会晤站亲切听取李培禄副连长(背影者)汇报连队后勤工作,至今他还清楚的记得肖华政委说过的话:“你们边防有骆驼,可以让战士吃驼奶吗?驼奶应该是甜的,我们当年在战争年代喝马奶,马奶是酸的。”(照片提供者,原阿拉善右旗武装部李培禄部长)</p> <p class="ql-block">1980年1月,杜义德将军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当年河西走廊地区西路军战斗过的地方去看一看。</p><p class="ql-block">在古浪、永昌、山丹、临泽、倪家营子、高台,西路军战斗过的遗址,他驻足观看,久久不愿离去,他对随行人员说:“当年,西路军就是在这些河西地方与马家军浴血奋战,牺牲了我们好多红军优秀的官兵,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p><p class="ql-block">他每到河西走廊一地,指示当地的政府要把马家军残余分子深挖出来,对他们要予以严惩,在他的指示下,河西走廊地区对漏网的马家军残余分子进行了深挖,挖出了一批当年残害西路军的民团成员,虽然他们已进入耄耋老年,但是罪行不能宽恕,将这伙当年残害西路军的犯罪分子进行了严惩不贷。</p> <p class="ql-block">这是杜义德陪同总参谋长杨得志在甘肃刘家峡水电站的一张合影。军区司令员杜义德站在最右边,显得非常谦逊和低调。右二是王新兰,萧华上将的夫人,老奶奶至今健在,快100岁了。</p><p class="ql-block">右三是杨得志,右四是萧华。他们都是中央红军将领,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一起搭档过。建国后,杨得志担任过总参谋长,萧华担任过总政治部主任。他们都是解放军总部的首长。</p> <p class="ql-block">1982年,杜义德离开兰州军区,退居二线。1983年,萧华也离开了兰州军区,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萧华病逝,享年70岁。2009年9月5日,98岁高龄的杜义德将军走完了他的人生经历,在他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西路军,他问工作人员:“西路军的纪念馆都建起来没有啊!”当工作人员答复他说西路军纪念馆都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他这才满意地闭上了双眼。</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曾经兵车辚辚,战马萧萧的古战场,风沙无阻,六千多个日夜,扎根大漠戈壁,从排长到团长,无惧严酷的自然条件,忠诚守卫着祖国西北几百公里长的边境线,是老一辈革命前辈浴血奋战和红军精神激励着我。</p> <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浩瀚的居延边塞,留下了多少感人的故事,两个中将的身影,时常呈现在我面前……</p><p class="ql-block">1997年,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梁光烈中将来团里蹲点,走遍了所有的连队和哨所,将军伟岸的身影,如同一面旗帜,在大漠风沙中猎猎作响,边关冷月见证,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视察,更是精神的传递与信念的凝聚。将军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激励着戍边将士以更昂扬的姿态,守护好祖国的山河,续写忠诚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我忘不了1997年7月,我参加北京军区第七届党代会,军区李来柱司令员等首长在会前来85号楼看望内蒙古军区代表团,会见结束向外走时,梁光烈副司令员高声喊到“* 学峰”,洪亮的声音引来100多名正团以上领导干部惊讶的目光。首长用这样一种方式,对一名边防团长扎根边疆,带领团队建功立业给予的鼓励和肯定,是对边防部队官兵的关心和爱护。做为一名军人,一个军礼,一声“首长好”,是标准的回答。没过一会儿,首长又特意到我住的房间来看望我,坐了很长时间才离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将在居延边塞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盛闻川军魂国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铁军逐鹿栋之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烽烟南线帷谋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国西陲藐汉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将星陨落,边关容颜在</b></p><p class="ql-block">可惜梁老将军,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他就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我们。等统一台湾后,全国人民传捷告慰您的英灵!</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委朱增泉中将(曾任北京军区第二十七军政委)首长在东风基地首长陪同下来到团里,一下车就说:“我们是一家人,我原来是北京军区的”。首长十分开朗健谈,一下就拉近了距离,虽然时间不长,却给人以亲近感,了解到我已任多年团长,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关切。虽然是在居延边塞的一面之交,仅是短短的几个小时,晚餐由旗政府接待,但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中将边塞诗人是真诚的,一言九鼎,说话算数,让人感动。这里有一个小插曲,首长问我最近团里在忙什么?我回答说,内蒙古军区干部处长来考察团班子,首长问:干部处长叫什么?(当时的处长是李**)我当时没有回答上来,“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连干部处长叫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进步”?后来首长又加了一句:“我看你快了”。首长在27军任过政治部主任,对干部工作是很熟悉的。这里说句实在话,几次重要的提升,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可想那个时候用人风气还是比较好的。首长还是著名军旅诗人,并著有多部巨作。</p> <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朱增泉,中将。1939年12月18日出生,江苏无锡人。1959年1月入伍。从士兵到将军,经历了五十余年军旅生涯,担任过27集团军政委、总装备部副政委等职,参加过老山轮战。长期坚持业余写作,已出版诗集、散文随笔集40余种。先后获得过河北省第二届文艺振兴奖(诗歌)、两次“八一”文艺奖(诗歌)、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人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等。诗歌、散文入选几十种选本,有的散文入选中学和大学语文课本。</p> <p class="ql-block">我从网络上邮购的书籍《边地散记》主要描写大西北历史及风土人情。首长的诗作,其质朴,让人感受亲和,心中常常想念其人;其豪气,曾引领千军万马,受其鼓舞;其文雅,使人如沐春风,每每心灵得以升华;其诗韵,令人感怀长久,能记住些许,偶也吟唱两句;其书法,能古法洞见,今韵叠生,让人感佩。</p> <p class="ql-block">东风基地首长</p> <p class="ql-block"><b>苍天大漠留浩气,</b></p><p class="ql-block"><b>茫茫戈壁悼忠魂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惊闻内蒙古军区方副司令员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连日感到心情沉重,去年夏天,我曾到二五三医院看望首长,那时首长身体还挺好,能够在院子里自由活动,谁知今年初,已成为永别。</p><p class="ql-block">方将军是我在边防团任职期间,见到和接触最多的军区首长,是我非常敬重的首长。团队许多大项工作及重要活动都得到了首长亲自关心和指导,所有的连队和哨所都曾多次留下了将军的足迹。将军心系边防,熟知边防,体恤基层,严谨细致,朴素自律的风范,让我永远不会忘怀。</p><p class="ql-block">1988年,是将军亲自考察,确定一连从狐狸山后撤至现住地,彻底解决了连队拉水吃,不能种菜的难题,改善了住宿条件,依靠军工自建,在茫茫戈壁耸立起北部边疆边防连队第一楼。</p><p class="ql-block">1991年,是将军带领军区工作组,走遍了团队犄角旮旯,对边防执勤,边境管理,军事训练进行了全面检查,确定了基层小环境改造项目,年终,将军又带领军区工作组来部队进行了总结验收,小环境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团队建设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受到了边防官兵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1992年,军区在团队召开执勤训练管理现场会,是将军带领军区机关和全区边防部队主官观摩指导,总结摸索出执勤训练二分之一轮换法,并在全区推广。会议结束后,又不辞辛苦,顶着酷暑,驱车340公里的搓板路,前往军区最西边的连队——清河口,确定了连队新建哨所的具体位置,当年连队有了制式保温观察楼,改善了边境执勤条件。</p><p class="ql-block"><b>将星陨落 ,精神永存!</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2005年5月,我在乌海军分区任参谋长,去额济纳旗探望了老部队后,为了却心愿,延着弱水,一路南下,经酒泉、张掖至武威,专程前往河西走廊,在离开武威三十年后,参观西路军战斗遗址,瞻仰张掖高台、武威永昌烈士陵园。这份红色精神,早已化作流淌在血脉里的力量,激励着我在新征程上无惧艰险,步履铿锵,续写我们这代人的奋斗华章。<b>敬重英雄,就是敬重历史、敬重国家、敬重民族,也是敬重我们的先辈和自己的心灵。</b></p> <p class="ql-block">我还记得1977年冬,原所在部队敌后侦察队拉练至甘肃临潭县,徒步翻越岷山雪山,走的是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看到雪山南坡遍地是埋葬红军烈士的坟包。“更喜岷山千里雪,红军过后尽开颜”,他们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永远倒在了长征路上。(下图①在武威军营门口与战友合影,②在甘肃临洮敌后侦察队所在班门前,它曾经是马步芳82军的军营)</p> <p class="ql-block">无论我走到哪里</p><p class="ql-block">那些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总是如影随行</p><p class="ql-block">我想一定是祁连山的雪水</p><p class="ql-block">洗涤了我的魂灵</p><p class="ql-block">若不然</p><p class="ql-block">我怎么会如此深情地眷恋</p><p class="ql-block">那千里之外的雪峰</p> <p class="ql-block">今昔,每一餐都愉快,每一晚都安然入梦,每一次外出都平安,每一个冬天都不寒……这份安宁,多么珍贵,我们更应当铭记,这岁月静好的每一寸光阴,都是无数革命英烈以血肉之躯铺就,用生命最后的烛火,照亮了我们今日的山河无恙。</p><p class="ql-block">注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将军个人履历来自公开资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