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五月十一日上午田溪村四组村民袁其老大人在家中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 袁其,祖籍是黄坳乡余袁山里人,族名袁育荣。解放初,随父袁载煌来到田溪四组落户,其家史及年龄因没有准确记载无法考究。他因家庭状况不佳,是我村的特困户,享受到政府的高龄补贴和特困照顾。</p><p class="ql-block"> 他的年龄永远是个谜,身份证上是1933年出年,(是根据袁谱民国22年填写的),而实际上,他还教过九十三岁的乡人砍柴,根据本组老人推算,他应该是1922年出生,也就是说他已经超过了一百岁。</p><p class="ql-block"> 袁其老人一生勤劳,总是不停息地劳作。只因今年来身体欠佳,确切讲,也是近一个月,因腿脚不便,摔跤,很少出门。去年还看见他经常走动,拖柴拉物。</p><p class="ql-block"> 他临终前,为了想看一眼自己的孙子和养孙女,坚持等了一天半,当他们回来后,不到一小时,他就象油灯一样,渐渐熄灭了,这样的高龄,无病无痛,寿终正寝,那真是前世修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送他一副挽联:</p><p class="ql-block">忠厚老实一辈子寿高谁知晓?</p><p class="ql-block">勤劳俭朴满终生心好人皆称!</p><p class="ql-block"> 确实,袁其老人为人憨厚,朴实,勤劳,节俭。在大集体时代,脏活,累活他抢着干。分田到户后,由于他善耕勤种,手脚麻利,自己的事很快完成,老是替别人打工,特别是我们这些公职人员,更是需要他这样的“临时工”。那时,他随叫随到,不论钱多钱少,家富家贫,他都凭心做事,不管严寒还是酷暑,无论重活还是轻活,他都尽心尽力。哪怕加班加点,他都要把事做得妥妥贴贴,不留尾巴!那个时代,无论是耕种田、地,还是砍柴、建筑,他成了被人需要的“及时雨”!真正是急人所急,帮人所需,他那种助人为乐,至诚至恳的为人风格,让我们永远难以忘怀,我们是非常感谢他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二00四为老人拍的长寿照,他果然是长寿之星</p> <p class="ql-block"> 这次袁其老人的丧事,由于他家是特困户,一切从简,没请乐队,道驾也只一天,所有治丧事务都是族亲和本组乡亲承担。晚上,全组乡亲能来的都到场守夜,大家不打牌,不摸将,在一起谈论已故者的生平,听长者讲村史,聊上辈的故事,这种随心所欲的闲聊,使年轻人了解村史,学习传统,畅谈人生!守夜变成了受教育的课堂。这比听乐队的歌声更省钱,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乡邻乡亲,都认为,袁其老人生前帮助别人是全心全意,勤勤恳恳的,我们帮他也要象他那样尽心尽力。有道是父荣有人做媒,子荣有人烧香。但事实上未必全对。</p><p class="ql-block"> 袁其老人的丧事,我们都是冲着老人生前的为人处事来的,无论是吊唁,帮忙,还是举圈送行,人们都是在感恩老人那份对人的真诚,做事的尽责,为人的实在,都是想尽职尽责做好本份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这位一辈子待人如亲,做事用心的长者!</p><p class="ql-block"> 袁其,寿龄最高,可家境较贫,晚景能有这样的风光,不仅是天公恩赐(早上狂风暴雨,归山时雨停风轻)更是乡村那种浓浓的乡情,乡友那种淳朴亲密的民风!</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袁其老人的丧事,在村、组干部的重视和安排下,在全体亲、邻的热心帮助下办得既节俭又完善,成了我村薄葬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袁其老人,是乡村中极其普通而又平凡的人。他寿逾百岁,他吃的从来都是自己耕种的粮食和疏菜。除了吃饭就是劳作,他足迹连县都未出过。他乐观开朗,从来不会因吃、穿差而愁闷,不会因劳累而抱怨,好象世间那些不愉快的事压根就与他无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就象一头老黄牛,只知耕耘不问前程,无忧无虑地活了上百年!他纯属一个自然人!当然,在他身上有着真、善、美的一面。他勤劳健身,朴素无欲,善良待人,忠厚守己,热心帮人。形成了他们那代人的良好风范!我们良好的村风、民风就是他们那代人形成并传承下来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使这些朴实且真诚,勤劳而俭朴,重情又讲义的一代人逐渐消失,我们村这种良好的民风能传多久,还有待大家去维系,去传承,去发扬!</p><p class="ql-block"> 我生活在农村,接触的都是底层的百姓,目睹那些老人一个个离去,除了伤感之外,更多的是想把他们的闪光点挖掘出来,传扬下去,别让祖辈那些优良品德,优秀文化,淳朴民风随着物欲横流而消失。当然,光靠美篇这种极其有限的形式去弘扬,那是非常幼稚的,但作为一个乡村秀才仅能如此,至少表达了我对逝者的缅怀之情吧!愿老人一路走好!</p> <p class="ql-block">百岁老人上蓬莱,</p><p class="ql-block">凡间又少一寿翁。</p><p class="ql-block">简朴葬礼树典范,</p><p class="ql-block">更念乡情格外浓。</p><p class="ql-block">为人处世多积德,</p><p class="ql-block">人人心里有杆称。</p><p class="ql-block">功过自有君评说,</p><p class="ql-block">但愿民风永传承!</p><p class="ql-block"> 编辑制作:龚著泉</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