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伊利汗国的纳邻脱海之乱</p><p class="ql-block">在13 17-13 20年间,伊利汗国的东部边境发生了重大事件:牙撒兀儿叛乱。来自察合台汗国的叛逃宗王牙撒兀儿再举反旗,对伊利汗国在呼罗珊地区的统治基础和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然而距牙撒兀儿之乱平定不过10年,又一小乱起,即纳邻脱海之乱。 </p><p class="ql-block">1328/29年,伊利汗国与察合台汗国的交界处可能发生了一起察合台游牧民南迁事件,被刚上任呼罗珊总督的纳邻脱海夸大为察合台汗国的再入侵。纳邻脱海向苏丹尼耶中央请求调配援军作战,实际上是想要夺取这支军队的指挥权后割据呼罗珊叛乱, 并且自导自演洗劫了尼沙普尔地区。 而在苏丹尼耶中央,阿里帕迪沙、穆罕默德贝伊和塔什帖木儿等异密不满巴格达可敦与丞相加兹丁· 马赫穆德的擅权,试图在乌章进行逼宫政变除掉二人,并骗取军队指挥权前往呼罗珊。而加兹丁·马赫穆德和巴格达可敦对此事完全知情,并采取行动逮捕了穆罕默德贝伊和塔什帖木儿,将其押往乌章。 </p><p class="ql-block">然而不赛因并没有厉行处理此事,而是斥责试图政变的异密后,继续命令他们往呼罗珊进军。很可能不赛因并不知道完整的叛乱计划,只知道阿里帕迪沙、穆罕默德贝伊和塔什帖木儿等人的计划,而继续信任纳邻脱海一方的情报。最后不赛因的放任导致阿里帕迪沙、穆罕默德贝伊、塔什帖木儿和纳邻脱海合流并叛乱。 </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叛军曾试图突袭苏丹尼耶,而中央的诸异密们完全知道他们的突袭计划,却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拦截阻击,只是简单地通知了不赛因后便袖手坐壁而去。所幸不赛因率军直接打败了叛军,擒获了叛乱诸异密。 </p><p class="ql-block">阿里帕迪沙和穆罕默德贝伊因为是不赛因的汗舅, 所以免遭处决,而并无汗室背景的纳邻脱海和塔什帖木儿则被当场处决。事后不赛因重新任命呼罗珊地方官,让谢赫阿里本忽什齐为呼罗珊总督,阿拉丁·穆罕默德为财政官员。 </p><p class="ql-block">纳邻脱海之乱并不是什么大的动乱,规模上和持续时间上完全补不上十余年前的牙撒兀儿之乱。但它暴露出的问题在于:这是伊利汗国权力核心区的异密反叛行动,而其余异密则面对叛乱缺乏平叛的能动性,蒙古诸异密们对伊利汗权威的漠视已经显而易见。而叛乱异密则把叛乱的地点选在呼罗珊,可见在牙撒兀儿之乱后,尚未恢复元气的呼罗珊地区已经人心思变,呈现出了分离倾向,这种分离倾向恰恰预示了未来脱合帖木儿汗权诞生的历史背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