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王兰生<div><br></div><div>声明:</div><div><br></div><div>我发表的视频、文图、各类文章、诗歌等原创作品,请转载者注明作者的姓名,并且希望不要更改作品标题。</div><div><br></div><div>规劝剽窃盗版者: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读者的眼光是雪亮的,人的信誉是长期积累起来的,为了剽窃盗版区区一篇文章引起人设崩塌,实在得不偿失!</div><div><br></div><div>这篇文章因篇幅有限,实寄封只能反映江西钢厂和825铸造分厂两部分,其余各分厂的实寄封敬请期待(第5集)百图见证激情燃烧的江钢史。</div><div><br></div><div><br></div><div>第一部分:(南昌810信箱)江西钢厂实寄封。<br><div><br></div></div> 上图:1967年11月12日江西钢厂发往上海的实寄封,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江西钢厂邮戳实寄封。据作者收藏实寄封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江西钢厂邮戳实寄封非常稀少,对江西钢厂而言越发感到珍贵。因为身居江钢是很难有机会收回寄出去的信封,那时候很多人没有集邮概念,何况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div><br></div><div>这是江西钢厂第一任厂长丁振芳寄给女儿丁钢的家信。丁钢那时候在上海郊区参加生产队秋收劳动。<br><div><br></div></div> 上图:这是江西钢厂第一任厂长丁振芳寄给女儿丁钢的家信的背面邮票和邮戳。1967年江西钢厂邮政戳记是“江西南昌市121(支)”,今天看到当年的江西钢厂邮戳感到尤为稀罕。<div><br></div> 上图:1967年11月16日江西钢厂发往上海的实寄封,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江西钢厂邮戳实寄封。<div><br></div><div>这是江西钢厂第一任厂长丁振芳寄给爱人邢玉珍的家信,11月16日晚上丁振芳突然被谋害失踪,11月22日下午在厂805车间食堂后面的约4华里的深山沟里发现了已经腐烂的丁振芳的尸体。</div><div><div><br></div></div> 上图:江西钢厂第一任厂长丁振芳寄给爱人邢玉珍的家信的背面。<div><br></div> <div>上图:上述两封信的背面全图。这两封信非常沉重,沉重得让一个家庭坍塌,让一个四万五千人职工和家属的三线军工厂的人过了半个多世纪以后,还在怀念他,人们铭记他的时间比他在世的时间还要多。</div><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宣传部寄给省冶金厅厅长的信封。<div><br></div> 上图:“国内邮资已付”戳寄给江西钢厂厂长吴广团的实寄封。<div><br></div> 上图:“国内邮资已付”戳实寄封。<div><br></div> 上图:“国内邮资已付”戳实寄封。<div><br></div> 上图:“国内邮资已付”戳实寄封。<div><br></div> 上图:上图:银行公事实寄封。“国内邮资已付”戳实寄封。<div><br></div> 上图:“国内邮资已付”戳实寄封。<div><br></div> 上图:“国内邮资已付”戳实寄封。<div><br></div> 上图:江钢贸易公司的实寄封。<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厂长吴光团寄给作者的盖有人民大会堂戳记的七届人大开会首日实寄封。<div><br></div> 上图:吴光团、徐国良、左佩章等人的签名封。<div><br></div> 上图:新余市集邮协会赠。<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安全处。<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人事处。<div><br></div> 第二部分:南昌810信箱825分箱(江钢铸造分厂)实寄封。<div><br></div> 上图:“免费军事邮件”海军文革时期实寄封。<div>江西钢厂性质是三线军工厂,为小三线军工提供原材料,属于军工保密单位,通信地址是“江西南昌市810信箱XX分箱”。实际地址在江西新余县良山镇,只有邮政内部系统知道。</div><div><br></div> 上图:江西新余810信箱825分箱实寄封。“新余”两字直接暴露了江西钢厂的所在地。<div><br></div> 上图:江西南昌810信箱825分箱文革邮票挂号实寄封。<div><br></div> 上图:江西新余810信箱825分箱实寄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福建前线部队实寄封。<div><br></div> 上图:江西新余810信箱825分箱印刷品。<div><br></div> 上图:江西南昌810信箱825分箱文革普票实寄封。<div><br></div> 上图:江西南昌810信箱825分箱文革普票实寄封。<div><br></div> 上图:江西南昌810信箱825分箱文革编号邮票实寄封。 上图: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欠资邮戳实寄封。<div><br></div> 上图:江西南昌810信箱825分箱文革邮票实寄封。 上图:江西南昌810信箱825分箱,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文革邮票实寄封。<div><br></div> 上图:江西南昌810信箱825分箱,上世纪六十年代天安门普票实寄封。<div><br></div> 上图:江西新余江西钢厂铸造车间,上世纪八十年代挂号印刷品。<div><br></div> 上图:江钢铸造车间邮电公事封。<div><br></div> 上图:文革期间木刻红章“南昌810信箱825分箱”寄信所在地地址。<br><div><br></div> 上图: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使用标准信封,信封上有宣传戳记。<br><div><br></div> 上图:江西新余江西钢厂铸造车间地址实寄封。上世纪八十年代挂号信函。<div><br></div> 上图:自制附捐邮票首日实寄封。<div><br></div> 上图:1984年10月1日,国家恢复对现役士兵寄递平信免资的做法,启用“义务兵免费信件”三角形戳记,并沿用至今。这是“义务兵免费信件”首日封,封上盖着1984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纪念戳。<div><br></div> 上图:甘肃兰州27支局是军邮戳,实际地址是在相距七百多公里的酒泉卫星和导弹的试验场。这是印有军邮标志的实寄封。<div><br><div>1988年6月1日,89720部队军邮局特地印制了义务兵专用信封,信封上预印有“义务兵专用兰州27支局”军邮标志,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的军邮标志。<br><div><br></div></div></div> (上图)M·P·O——TZf 22 军邮封背面文字说明,该封是纪念封。其实89720部队军邮局曾经专门印制、发行、使用过JF纪念封,所不同的是JF纪念封上没有印制军邮标志。以后纪念封编号统一并入M·P·O——TZf 。<div><br></div> (上图)这种军邮专用信封编号为“TZF1”,寓意特制军邮封,自“TZF7”开始, 编号前又增添“M·P·O”,寓意航天城。<br><div><br></div> 上图:“义务兵免费信件”实寄封。<div><br></div> 上图:“义务兵免费信件”实寄封。<div><br></div> 上图:“义务兵免费信件”实寄封。<div><br></div> 上图:上图:江西新余江西钢厂铸造分厂地址首日封。<div><br></div> 上图:快件实寄封。<div><br></div> 上图:标准快件实寄封。<div><br></div> 上图:新余钢厂没有就转江西钢厂,新余地区就这两个钢厂。<div><br></div> 上图:刘少奇同志诞生八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原地首日封。<div><br></div> 上图:1978年中国台湾地区实寄封。<br><br>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从此,两岸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厦、金之间几十年的炮战也停止了。<br><br>1987年,两岸恢复正常通邮后,信件联系逐年递增,人员往来日益热络。<div><br></div> 上图:1978年9月1日中国台湾地区实寄封。比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时间还早。<div><br></div><div>在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琐碎文字中,家书亦包含了个人经历、家庭状况、社会风云等丰富信息,折射时代印记。家书是承托两岸同胞家族亲缘的重要载体,更是研究两岸家族史、移民史、民俗民风的重要史料。<div><br></div></div> 上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台湾与祖国大陆仍然鸿雁不断,信件经由中国香港、东南亚国家、美国等第三地邮局或通过侨胞辗转传递。<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与内地的实寄封。<div><br></div> 上图:香港九龙的实寄封。<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来信将“江西南昌810信箱825分箱”地址错误写成“801信箱”。810信箱代表江西钢厂,801是江西钢厂下属的炼钢车间。江西钢厂的名气大,远近闻名,这封信还是如期送达。<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美国寄来的实寄封。<div><br></div> 上图: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美国寄来的实寄封。<div><br></div> 上图: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实寄封。<div><br></div> 上图: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实寄封。<div><br></div> 第三部分:江西钢厂筹建时期的部分文物。<div><br></div> 上图:101元帅题词的8分邮票四方联。<div><br></div> 上图:带版铭的文革四方联邮票。<div><br></div> 上图:文革半版女拖拉机手邮票,当初规定必须将整版邮票撕成50枚半版销售。女拖拉机手多次出现在纸钞上、邮票上、各种票据上,新中国工农兵的形象无处不在。<div><br></div> 上图:普通明信片加盖“万寿无疆”后身价百倍。<div><br></div> 上图:毛主席彩色标准像。那年代家家户户都挂领袖像。<div><br></div> 上图:新中国第一套一版一印《毛泽东选集》。<div><br></div> 上图:新中国《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br><div><br></div> 上图:《毛泽东五篇哲学著作》<div><br></div> 上图:《毛泽东诗词》文革版。<div><br></div> 上图:江西钢厂地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闵赣两地范围,红色文物留存很多,苏维埃时期的红旗是五星红旗最早的前身,也是八一军旗的前身。红色的旗帜经历了从井冈山斗争到新中国诞生的光辉历程。<div><br></div> <div>上图:闽西苏维埃红旗背面。</div><div><br></div>《旗》<br><br>旗不能点燃香烟。<br><br>开玩笑也不能在旗的下面,<br><br>和旗的旁边。<br><br>也不用去补——如国旗被子弹打穿。<br><br>打穿了的旗不会流出血来,<br><br>用不着为它裹裹绷带,<br><br>旗要流血,<br><br>当<br><br>他被抛弃在地。<br><br>而在抢救伤员时,<br><br>用它包裹<br><br>赤裸汗湿的身体,<br><br>旗不会<br><br>生气。<br><br>它不怕<br><br>自己身上留下血迹。<br><br>血——不是脏东西。<br><br>而被打死的人,<br><br>如果确实是英雄,——<br><br>可以用旗<br><br>暂时遮蔽。<br><br>永久的盖着,<br><br>它却不允许。<br><br>因为活着的人<br><br>更需要旗……<br><br>苏联作家西蒙诺夫1962年的诗。<div><br></div> 上图:1950年外文局莫斯科版《共产党宣言》是外国第一次用中文出版的《共产党宣言》。<div><br></div> 上图:萧三编辑的《革命烈士诗抄》。<div><br><div>萧三与毛泽东同窗,和高尔基共事;为列宁护灵,由胡志明介绍入党;同邓小平办刊,当任弼时的老师;是国际歌的第一位中文译者,以笔名“埃米·萧”写的诗广泛流传国外,肖像曾悬挂在苏联东欧许多普通老百姓家。除了史沫特莱和斯诺,萧三是国内第一个将中国革命宣传到全世界的,也是第一个写毛泽东传的人。<br><br>萧三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精通俄英法德数种语言。他和陈乔年根据《国际歌》法文歌词原文,参照俄译词,经多次翻译、演唱、修正,首次把《国际歌》译成中文。</div></div> 上图:1954年《人民文学》部分杂志。<div><br></div> 上图:1951年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至今凤毛麟角了,《新青年》杂志更是一级革命文物了。<div><br></div> 上图: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中国青年》杂志。<div><br></div> 上图:1977年12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江钢宣传部牵头写的反映江钢三线建设的《火红的钢焰》短篇小说集。<div><br></div> 上图:江钢三线厂时期实寄封,通信地址:江西南昌八一O信箱十分箱,落款为印刷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br><div><br></div> 上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信件内容。<br><div><br></div> 上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信专用章,落款时间1979.5.25<br><div><br></div> 上图:通信地址:江西南昌八一O信箱十分箱,落款为印刷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div><br></div> 上图:两封信内容讨论“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X点正。”<br><br> 上图:自从颜兆平去了两封信以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再也听不到“刚才最后一响……”<br><br> 郭志芳提供。 第一排左起:郁明亮、吴林海、盛永国、刘凤玉、金柏英、王鹤皋,刘象晋、 第二排:左1王慧庭、右3李耀慈、右2帅老师、 第三排:左1顾建雄、左2刘宗良、左3张梦荪、右1陈竹清。 1982年江钢科技日语班<br><div><br></div> <div><br></div>第四部分:江西钢厂英雄谱。<div><br></div> 老百姓心中的碑是永存的!<div><br></div> 老百姓心中的碑是永存的!<div><br></div> 老百姓心中的碑是永存的!<div><br></div> 上图:1979年9月17日第38期《江钢报》刊登丁振芳同志追悼大会消息。<div><br></div> 上图:1979年9月17日第38期《江钢报》刊登江西钢厂党委书记孙华民在丁振芳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内容。<div><br></div> 上图:1979年9月17日第38期《江钢报》刊登丁振芳的四个子女丁钢、丁铁、丁强、丁力怀念亲爱的爸爸的文章。<div><br></div> 上图:2011年3月20日,参加祭奠丁振芳诞辰九十周年的老同志。<div><br></div><div>2011年3月20日,在丁振芳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之际,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家铭相约曾经先后担任过江西钢厂厂长吴广团、张春明,江西钢厂党委书记陈英栋,副书记徐国良,江西钢厂副厂长、组织部长吴林海等等江西钢厂“108将”老同志,并邀请丁振芳的子女一起去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祭奠丁振芳。丁振芳的夫人邢玉珍已去世,丁振芳的子女都参加了。几十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如今物是人非,回想起当年的往事,历历在目,祭奠的人无不唏嘘不已,神情严肃,含泪鞠躬。<br><div><br></div></div> 上图:2011年3月20日,参加祭奠丁振芳诞辰九十周年的老同志。右2陈英栋,右4钱家铭,以及丁振芳后代子孙。<div><br></div> 上图:2011年3月20日,参加祭奠丁振芳诞辰九十周年的老同志。左1张春明,左2钱家铭。<div><br></div> 上图:钱家铭副省长的悼词原件,第1页。<div><br></div><div>今年是丁振芳同志诞辰九十周年。<br><br>我们江西钢厂十多位老职工、老同志,今天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怀念我们的好厂长丁振芳同志。<br><br>丁振芳同志在全国解放后南下到上海,先后在上钢一厂、上钢三厂、上钢五厂担任领导,为钢铁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上海钢铁工业的四大金刚之一。<br><br>1965年4月,他受命担任江西钢厂厂长,负责组织华东小三线钢厂的艰巨建设。要建设一个五万吨特殊钢厂,只给投资4400万,职工4400人。还严格要求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远大的战略思想,带领全厂职工不屈不饶地在山沟里奋勇拼搏。提出要用一年半时间争取完成建厂一期工程。<br><br>他同工程技术人员在过于分散的设计方案上作了修改,提出了新的布局,最后争得李富春副总理的肯定,为江钢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决策,跨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div><div><br></div> 上图:钱家铭副省长的悼词原件,第2页。<div><br></div><div>为了尽量节约投资、加快建设步伐,他组织一百多位职工从全国各地无偿调来闲置设备,用半年多时间把各车间的主机、配套设备全部整修完成。他严格要求设备完好、工艺成熟、一次投产成功。终于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一期工程,后又进一步提出要吃生产饭,不吃基建饭;不仅出钢材、还要出人才。他千方百计争取新建薄板车间与开坯轧机配套同时列为二期工程,为江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薄板车间生产的矽钢片,一直畅销,效益很好。<br><br>他十分重视职工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尽可能争取职工宿舍和生活搞得好一点。还满怀热情地提出要把江钢所在的良山镇,建成花园式的“小上海”。<br><br>他一再强调江钢一定为国家、为江西的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br><br>他的不幸早逝,是江西钢厂的重大损失。<br><br>江西钢厂的后任领导秉承丁振芳同志的遗志,以为国家多作贡献为荣。自力更生、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特别上了氧气顶吹与连续铸锭后</div><div><br></div> 上图:钱家铭副省长的悼词原件,第3页。<div><br></div><div>生产出现了崭新的连续多年生产大幅度上升的面貌,军工、民用行品种不断增加,上缴利税为全省之首。<br><br>可以告慰丁振芳同志:江西钢厂先后得到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技术进步全优单位、全国公交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五一劳动奖状、江西省六好企业等等荣誉称号。<br><br>江西钢厂所以能得到如此优异成绩,是在丁振芳同志打下的基础,传承他不断要为国家作出新贡献而发展起来的。<br><br>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丁振芳同志的贤内助邢玉珍同志,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同志,为人厚道,长期有病,无私支持老丁参加江钢建设,含辛茹苦地把子女带大。她和子女后来所承受痛苦难以言表。邢大姐去年病故,我们十分怀念她。<br><br>江西钢厂于1991年同新钢合并后,不再存在。但在江西冶金发展史上,江钢功不可没。<br><br>我们这些老同志也都退休了。今天自发在这里怀念他。当年建设江钢的热火朝天情景、丁振芳同志的音容面貌、丁振芳同志的革命精神,我们永志不忘。<br><br>我们向丁振芳同志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div><div><br></div> 原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家铭同志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祭奠丁振芳时宣读的由他亲笔写的致悼词原件,全文共3页,代表了江西省和江西钢厂对丁振芳一生的盖棺论定。<div><br></div> 上图:左1是江钢医院儿科主任李医生,左2是院长杨银宝爱人,左3是中医主任李舜英,左5是中医教授韩代英。其余人作者人认识,但叫不出姓名。<div><br><div>这些女医生功德盖世,在她们手上抢救出多少人的生命啊!作者的儿子七个月早产,断气两次,全靠儿科主任李医生和护士全力抢救,转危为安。我还亲眼看见李医生抢救附近九龙山公社乡下儿童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感动莫名。</div><div><br></div><div>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瞧,人间的菩萨白衣天使们笑得多么问心无愧!</div></div><div><br></div> 上图左三:张春明、吴广团、刘建荣、施嘉良、沈爱成、陈国平、王荣定等新钢老领导。2025年1月19日,宝武新钢集团董事长刘建荣在上海看望慰问,为他们送去新年祝福和组织关怀,并与老领导们座谈交流。<div><br></div> 上图:张运豪提供。这是张运豪写给新钢集团董事长刘建荣的一封关于筹建江钢纪念馆的信,此信由陈英栋书记打电话通知刘建荣董事长,2022年2月21日由张卫交至刘董办公室主任刘兴涛之手。总有人默默地为建馆努力着,江钢不乏仁人志士。<div><br></div> 上图:张运豪提供。早在2017年,张运豪就曾经去信江西省政府,要求把江钢遗址建成江西小三线遗址公园。省里把信转到新余市,市里大力支持,敦促渝水区政府落实。为此,区人大主任和良山镇书记、主任于2017年9月1日,专程赴沪找张运豪、蒋长根、高绍全以及建馆热心人士陶根娣商量,并写出了规划书。最后市里与新钢因地盘和资金问题商量不成,建馆一事不了了之,非常可惜。<div><br></div><div>周宇灯光球场已由新钢划拨给良山镇政府,良山镇政府对创建江钢纪念馆一事非常热心,有心将灯光球场建成江钢纪念馆,陶根娣等人已经向镇政府捐献出自己收藏的部分江钢三线厂时期的文物。所有热心建馆的人士都是传承三线建设精神的现代愚公,他们每天挖山不止,总有一天会感动上帝,这个上帝就是新钢集团。</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