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明龙头街到四川李庄,追寻梁思成林徽因跌宕起伏的人生足迹

cloud

<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担心人从众没敢出远门,就近去了昆明北郊龙头街棕皮营村的梁思成林徽因旧居,疫情期间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后就知道昆明有此旧居,之后也曾去过,但因大门紧闭而未能一睹真容。这次得知梁林旧居从今年4月15日开始对公众常态化开放,只需关注梁林旧居小程序提前预约即可成行,每周二下午大约2点以后有志愿者公益讲解。</p><p class="ql-block">我们那天正好碰上那位老师来讲解,前后讲了差不多1个小时左右,讲得很不错,老师对梁思成林徽因的情况非常熟悉,许多故事信手拈来、娓娓道出,老师笑说她是梁林的粉丝,还建议大家有机会去四川宜宾李庄看看,因为梁林在李庄住了近6年。</p><p class="ql-block">旧居参观中得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1938年1月随中国营造学社迁来昆明,留昆期间自行设计建造了这座平房,采用租地建房,并约定5年后房子归原主所有,这是梁林夫妇一生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唯一的房屋。1939年中开始修建,1940年5月建成入住后,当年11月底就随营造学社搬去了四川的李庄,虽然她们只在这里住了短短的6个月,但却是夫妇二人倾其所有的心血之作,并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林徽因曾不无夸耀地说:“有些方面它也有美观舒适之处,我们都很喜欢它。”</p><p class="ql-block">旧居正房三间,坐西向东,正房后两间附属用房,中间隔一通道,自然形成一个小庭院。正房南侧并排有一矮小耳房,为金岳霖先生出资并居住。想来也真是不容易,金先生当年在昆明西边的西南联大授课,两地相距约15公里,遇到有课时,他要早上5:30就出发,才赶得上开课时间。</p><p class="ql-block">整个房屋建筑面积130余平米。房屋风格为两面坡青瓦顶、土木结构一层平房。房屋的窗子面积特别大,这是因为梁林夫妇在欧美游历受西方建筑理念的影响。客厅里面还设有壁炉,三间住房全部安装了木地板,这样的设计安排也是出于林徽因那时身患肺病畏寒怕湿的原因。灰瓦顶、土坯墙、花格窗、木地板……,这座平房虽不算豪华,但选址、设计、监造显示出主人即借鉴当地传统民居“一颗印”的风格又融合了西方先进的建筑理念。</p><p class="ql-block">梁林夫妇留昆期间,于1938年秋冬之际调查测绘了昆明与其近郊,楚雄,大理,丽江,鹤庆,姚安,安宁等地的多处古代建筑场所,包括昆明的民居,对“一颗印”开展研究。他们在昆明调查测绘的有圆通寺、土主庙、建水会馆、东寺塔、西寺塔、真庆观、筇竹寺等古建筑,所幸这些建筑今天大都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至1940年2月,梁思成和刘敦桢率队调查测绘了四川、西康35县的古建筑达730余项。林徽因守昆操持家务,同时整理、研究调查测绘资料,并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女生宿舍“映秋院”。</p><p class="ql-block">旧居中有少量的家具和照片,并摆放有一些展板,内容包括梁林夫妇自7.7卢沟桥事变后,从北京一路颠沛流离、辗转来昆并租住自建房屋的介绍,还展示了林徽因在昆明先后写下的诗作《除夕看花》、《茶铺》、《小楼》和散文《彼此》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了昆明的梁林故居后不久,我乘兴坐高铁4个半小时到四川宜宾,再打车半小时即到达李庄,参观了营造学社陈列馆、旧址,同济大学工学院、医学院,战时新闻社、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旧址,以及新建成的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前后转了2天,住在李庄中码头附近的一个酒店,窗外就可以看到长江缓缓流过。当地的餐馆都很不错,味美价廉,其中的“留芬饭店”是当年在李庄的老师学生们偶尔去打牙祭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梁林在李庄的旧居就在营造学社旧址中,办公和住宿在一起,一座狭长的平房内隔有不少房间,住有梁思成一家(梁林夫妇、一双儿女及林徽因母亲)、刘敦桢一家以及王世襄、叶仲玑、卢绳、罗哲文等几个就职于学社的单身汉,由于辗转旅途劳累和战时的清苦操劳,加之李庄濒临长江较为潮湿,林徽因旧疾复发,1941年开始长期患病,在李庄的近6年几乎都生活在病榻上,儿子梁从诫曾回忆说:“人人都说林徽因是个美丽的女子,对我来说,母亲是一个长期卧病的病人,而且有的时候脾气很急躁”。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梁思成则致力于四川当地的古建筑调查及《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写作。在参观中看到梁思成先生对山西佛光寺大殿及祖师塔的手绘图不仅叹为观止,精细如印刷品。</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民国时代接受过中国传统和西方双重教育的知识分子,梁思成作为梁启超的大公子,在父亲的规划安排下,一生从事建筑学研究,留学归国后,先后创立了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年梁赴美前往耶鲁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是第一位在世界舞台宣讲中国建筑历史的中国学者,也是1947年兴建联合国总部大厦的设计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代表。而林徽因更是那个时代才貌双全的佼佼者,192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共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时,因当时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只得报考了宾大美术学院美术系,不过她却以选修的方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部分建筑课程,去年5月,宾西法尼亚补授了林徽因建筑学士学位,这场延迟了百年补授告诉大家:林徽因先生是一位卓越、优秀、名副其实的建筑师。从宾大毕业后,她又转入耶鲁大学进修了半年的舞台美术设计。她写给儿子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传唱至今而不衰,她还参与设计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林徽因一生的好友金岳霖在她去世追掉会所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可以说是对她最简洁、最诗意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因事先未认真做功课,此行李庄漏去了距李庄营造学社旧址不过5公里的栗峰山庄(当年傅斯年领头的史语所旧址及北大文科研究所旧址),还有2公里外的明代殿宇旋螺殿(木质),这个遗憾只能留待以后来弥补啦。</p><p class="ql-block">李庄回来后,我还在B站搜看了央视8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感叹梁林夫妇跌宕起伏的命运同时,也深为梁林夫妇和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之间的友谊而感动,尤其是费慰梅用心至极寻找到梁思成当年丢失的手稿和绘图,并将它们翻译成英文在全世界出版,并且在她70多岁时,开始翻阅过去的信件,遍访故地旧友,撰写梁林夫妇的传记,历时十年,最终在费慰梅86岁高龄时,梁林的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所作的传记《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对探索中国建筑的伴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