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党员学习小组成员在党总支副书记带领下,参观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p><p class="ql-block"> 踏入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的那一刻,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座坐落于上海金山的纪念地,承载着1937年日军登陆金山卫的血泪记忆,也镌刻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穿越时空的展陈与遗迹,不仅让我们直面那段惨烈的历史,更在心灵的震颤中引发对和平、责任与使命的深刻思考。</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血泪:从“十月初三惨案”到民族之殇</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日军以十万兵力突袭金山卫沿海地区。彼时中国守军仅有300余人,面对敌众我寡的绝境,他们以血肉之躯殊死抵抗,最终仅40余人突围,其余全部殉国。日军登陆后,对无辜百姓展开疯狂屠杀,短短数日便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月初三惨案”:1015名同胞遇害,3059间房屋被焚毁,焦土之上哀鸿遍野。纪念园中,被害乡民纪念墙上密密麻麻的姓名、紫砂浮雕上被铁链束缚的受难者形象,以及“警世钟”上刻着的1937厘米高度与1015毫米口径(分别象征惨案年份与遇难人数),无不以具象化的方式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站在这些遗迹前,我们仿佛听见了同胞的悲鸣与战士的呐喊,更深刻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警示。</p> <p class="ql-block"> 抗争的丰碑:从军民同心到民族觉醒纪念园内,“同仇敌忾捍山河”展区以大量实物与史料还原了金山军民的英勇抗争。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的战地日记、破损的军装,无声诉说着守军以土枪对抗机枪、以血肉对抗钢铁的悲壮。更令人动容的是普通民众的觉醒:农民自发组成担架队抢救伤员,妇女连夜缝制军鞋支援前线,儿童传递情报穿越火线……这种全民抗战的壮举,在“抗日故事紫砂浮雕壁画”中以艺术形式定格,彰显了中华儿女“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尤其令我们驻足的是复原的明代抗倭城墙遗址:斑驳的砖石与日军现代化武器的对比,凸显了守军以冷兵器对抗热武器的绝望与不屈,也让我们领悟到,真正的强大不仅是武器的先进,更是精神的不朽。</p> <p class="ql-block">在畅谈交流中大家感到,我们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这次学习参观恰似一堂沉浸式的历史课:它让我们看到,今天的繁华都市上海,曾饱受战火蹂躏;今日的安宁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馈赠。这座纪念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启蒙者。它告诉我们:原谅历史,不是为了遗忘伤痛,而是为了超越仇恨;铭记苦难,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汲取力量。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1937年的中国,但历史的警钟仍需长鸣。唯有将“爱国情怀”融入血脉,将“民族复兴”作为己任,方能告慰长眠于此的英灵,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言:“站在城墙砖前,听见的是历史的回声——那是对和平的呼唤,也是对奋进的鞭策”。这或许正是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留给每个来访者最深刻的启示。</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