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地区唯一保存城河环绕格局的千年古镇和张謇故居

天天开心

<p class="ql-block">余东古镇,古称“凤城”,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名镇,坐落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位于长江与黄海交汇之处,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北纬32.24°。古镇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北宋,繁荣于明清,因盐业的蓬勃发展而闻名,历经1300多年的岁月洗礼,被誉为“南通地区唯一保存城河环绕格局的千年古镇”。2025年5月15日来到了这里。。亲眼目睹分享给朋友,自己也留存纪念。</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长河中,余东古镇在唐代初见雏形。南北朝时期(420-589年),这里开始成陆,形成名为“牛角梢”的狭长水脊。唐文明元年(684年),尉迟宝庆为避祸迁居此地,围垦筑寨,以姓名首尾二字命名“余庆”,奠定了古镇的雏形。开元四年(716年),盐亭设立,乾符二年(875年),余庆寨建成,与狼山等并列为通州兵防五要塞。</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盐业的繁荣让余东古镇声名鹊起。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盐业兴旺,商贾云集,余庆场应运而生;元代因地处余中沙之东,更名为“余东”,成为两淮29大盐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余东古镇迎来了鼎盛时代。明洪武年间(1371年),信国公汤和筑城,形成了“中轴对称,城河相拥”的凤凰形格局,古镇因此得名“凤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抵御倭寇侵扰,城墙得以加固,清代乾隆时虽因洪水城墙受损,但四座城楼依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核心历史遗存中,余东老街尤为引人注目。这条南通唯一完整保存的明代石板街,全长846米,由2146块石板铺就,兼具下水道与藏兵洞的功能,见证了古镇的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古建筑群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包括东岳庙(法光寺)、武进士故居、范氏宅院等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郭利茂银楼、震丰恒布庄等明清商铺,这些古建筑无声地诉说着古镇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余东古镇的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盐商文化、通东民歌、灶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代代相传,骆宾王、崔桐等历史名人的足迹也为古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优越的余东古镇,位于长江与黄海交汇处,北纬32.24°、东经121°,属于长江三角洲平原,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古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泰安桥泰安桥,又名北高桥、百灵桥,据明《通州直隶志》记载,该桥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 年(1545年)。桥宽3.3米,南北挎头各4.5米,全长23米,桥中竖柱蹲伏四石狮,桥堍 两旁石柱亦雄踞四石狮。泰安桥饱经炮火的洗礼,桥上仅存的一只石狮子也已被日本鬼子 的炮弹削去大半个身子。1965 年重修时,为纪念余东解放时部队从此桥进城,故该桥又被 称作胜利桥。</p> <p class="ql-block">如今,余东古镇的核心保护区面积达0.89平方公里,明清时期的格局得以完好保留。2014年,古镇荣获“国家卫生乡镇”称号,2021年,通东革命老区红色记忆馆建成,为古镇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余东古镇以盐业起家,因军事要塞而显赫,凭文化传承而延续,是江海平原上兼具历史厚度与建筑美感的活态遗产。</p> <p class="ql-block">姐井/妹井全东君镇旅游赵余东最有名的古井位于十字街北两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姐井和妹井两口井以老街 为中轴线左右对称,明代有两姐妹一起嫁到余东城,姐妹两家同时打造而成,由此得名姐 妹井。两井圈面光光,口径虽小,但深不见底,常年水量充沛、水清如镜,饮用时生津甘 醇,几十户人家常年汲水使用,天旱不干、大雨不溢,用它沏茶清洌爽口,常饮此水颜面 不衰。</p> <p class="ql-block">程氏大门堂大门堂是通东地区传统民居的标志。大门堂门槛高可盈尺,门檐砌有砖雕,两边还有 凹凸不等的大小方棱形的装饰,并在大块中"灰雕"人物或鸟兽,以显美观。大门高低宽 窄都按自己的门第高低而定,两扇黑漆大门中间都有红底黑字的对联,程姓用"儒宗世泽、 理学家声"作大门楹联,来显示其家族门第,大门槛前有青石(或麻石)横卧,阶石两端 前有"松鹤延年"、"鹤鹿同春"、"凤穿牡丹"等雕花石鼓或石座。</p> <p class="ql-block">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状元街,张謇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群,成为纪念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的重要场所。这里包含纪念馆、祠堂、工业遗址等核心区域,完整展现了张謇从科举入仕到实业救国的传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张謇故里核心区位于海门常乐镇状元街,由三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承载着张謇的辉煌历史与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张謇纪念馆以江南园林风格建筑群为特色,包含张公祠堂、状元湖、九曲桥等景观,陈列300余件文物史料,生动展现了张謇创办20多家企业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颐生文博园依托1894年创办的颐生酿造厂改建而成,完整保存了百年窖池群,通过酒文化体验、传统酿造技艺展示等工业旅游项目,让游客深入了解张謇的实业精神。</p> <p class="ql-block">《张公故里祠堂记》石碑张俭祠堂碑刻石碑立于张謇先生逝世10周年(1936 年)之际,碑文由张公学子刘伟所撰。碑文 表达了故里百姓怀念张公,要立专祠报答的 心愿,但因国运多舛、民生困苦、海门又连 年遭受蝗灾,无力建造专祠,无奈改关帝庙 后殿为祠堂。碑文还特别指出后人有朝一日 还能建造专祠加以纪念。</p> <p class="ql-block">扶海垞旧址是张謇的出生地及早期居所,现存的两层木楼为市级文保单位,见证了张謇从少年苦读到状元及第的人生转折。</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活态标本,张謇故里实现了三大融合:时空完整性、教育系统性、精神传承性。这里不仅串联了故居、实业遗址、教育基地,形成了完整的历史链条,还设有专题展区展示张謇创办370余所学校的史料,体现了“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2011年,张謇故里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学团体超20万人次,成为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载体。非遗活化区定期举办蓝印花布扎染、颐生酒酿造等非遗传承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