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0日,常州可读轩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由常州市一中校友交流中心主办的文化讲堂在此举行。在古雅的厅堂中,“可读轩文化讲堂”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主讲人包立本先生为一中校友及听众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常州老城厢之青果巷的精彩分享。</p> <p class="ql-block">活动现场,包立本先生深情回忆:青果巷是他少年时留下的记忆之地,也是他曾经生活与工作的地方,凭借其对青果巷深厚的情感与深入的研究,从青果巷的历史渊源讲起。他生动地讲述着“青果巷”名字的由来,相传这里曾是果品的集散地,故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果巷从普通的市井生活场所,逐渐演变为常州的文化地标,见证了城市的兴衰变迁。台下听众们专注听着,有人举起手机记录这珍贵的时刻。屏幕上“青果巷故事”几字,似乎在召唤着那些藏于岁月深处的往昔,带领大家穿梭于历史与现实间,探寻青果巷独有的韵味与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果巷,这条始建于明万历年前的古青果巷,是一条常州著名的古街巷,由于南面傍依古运河逐渐形成一条略呈东西走向的老街巷。明代万历之前,京杭大运河流经常州城区地段,其时河面宽阔商贾云集,渐渐成为南北果品的集散地。沿岸傍巷,触目皆是各类果品店肆,故俗称其为“千果巷”。清代《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p><p class="ql-block">在分享中,包立本先生还提及了青果巷内诸多名人故居和文化遗迹背后的故事。详细讲解了青果巷的名巷麻巷、观子巷、陶沙巷、天井巷、古村、雪洞巷、蛤蜊滩地名的由来,每一位名人、每一个故事,都在包立本先生的讲述中鲜活起来,比如:恽南田曾经居住过青果巷,他在此生活期间创作了中国绘画史具有深远意义的“没骨画”。还有东两走向长420米的“古村”深巷,是南宋末年常州人民在抗元斗争过程中遭元兵屠城破坏后仅存下来的最古老街巷,这里深藏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尤其“雪洞巷”之名源于明末清初书画家唐宇昭所建“半园”(常州画派的诞生地)花园中的假山石,冬天下雪后,石孔洞存有积雪之美景,故而以“雪洞”雅称其巷。</p><p class="ql-block">诸多故事,都为青果巷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底蕴,目前,包立本写的“青果巷故事”文本被评为“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另“青果巷”地名,今年已列入第四批“常州历史地名”评审中。</p><p class="ql-block">包立本先生此次在可读轩的分享,让听众对青果巷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热爱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未来,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文化活动,让常州的历史文化瑰宝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