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理念,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习近平健康思想的引领下,中国不仅在医疗卫生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告将从战略定位、实践路径、全球贡献及未来方向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习近平健康思想的核心内涵与实施成效,并通过屠呦呦和张伯礼等杰出人物的正能量故事,展现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榜样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战略定位:健康优先发展的顶层设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将健康中国建设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为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战略指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政策体系完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未来一段时期发展健康事业、更好地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主持下,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编制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项重大民心工程摆上重要日程,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2016年8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先后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形式正式印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构建起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改革、中医药传承等领域的政策框架。以浙江省“浙里惠民保”改革为例,2022年为75.5万投保人员提供33.34亿元理赔,减轻困难人群医疗负担17.03%,体现了政策的普惠性,有效推动了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全民健康覆盖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以较低的投入实现了较高的健康产出,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2024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核心指标稳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之一。这些成就充分彰显了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显著成效,为全民健康覆盖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实践路径:多维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健康思想强调“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分级诊疗与基层医疗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医药创新与质量监管等多条路径,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分级诊疗与基层医疗强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国92%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服务能力,89.8%的县实现县级医院派驻人员至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医联体影像中心覆盖66.9%的乡镇卫生院,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江苏苏州、山东滨州等地通过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和基层协同治理,推动基层首诊率达70%,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为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药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全国设置中医馆4.17万个,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药服务,2023年中医类机构诊疗量达15.4亿人次。同时,注重科技与人才并重,筛选出“三药三方”抗击新冠疫情,建设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培养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梯队。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医药创新与质量监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家药监局建立创新药械“研审联动”机制,推动212个创新药和1467个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抽检药品合格率达99.4%,保障了群众用药安全。医药创新的加速和质量监管的强化,为人民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提升了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农村合作医疗的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报销范围与比例:报销范围逐步扩大,涵盖更多慢性病、重大疾病和常见病。2022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6.8亿,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达到7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80%。例如,某省将恶性肿瘤、糖尿病等20多种慢性病纳入门诊报销范围,报销比例达到60%,切实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负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病保险与兜底保障:通过大病保险和政府兜底政策,进一步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普遍达到60%以上,部分地区对特困家庭、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实施全额报销。例如,某贫困县通过农村合作医疗和政府兜底,使贫困家庭的医疗自付比例降至10%以内,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医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许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现了标准化建设,能够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例如,某省投入专项资金,为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DR影像设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定向培养、对口支援等方式,为农村地区培养和引进专业医疗人才。例如,某市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每年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毕业后直接到基层工作,有效缓解了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息化建设与便民服务:推动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保报销“一站式”结算,简化报销流程,方便农村居民就医。例如,某省通过医保信息系统升级,实现了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的即时结算,患者只需支付自付部分,其余费用由医保系统自动结算,大大提高了就医效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程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城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例如,某县建立了远程医疗平台,连接县医院和省城三甲医院,农村患者可以通过视频会诊获得专家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提升了就医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正能量故事:屠呦呦与张伯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屠呦呦:传统与现代的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是一种从青蒿中提取的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疟疾效果。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还为全球疟疾防治提供了关键支持。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典范,展现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巨大潜力。屠呦呦的科研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励了无数科研工作者投身于健康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伯礼:中医药抗疫的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伯礼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张伯礼带领团队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推动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他主导筛选出“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张伯礼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全球贡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国际医疗合作深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援外医疗队年均服务患者数百万人次,建立43个国家48家医院对口合作关系,培养非洲医务人才超8万人次。开展“光明行”“微笑行”等“小而美”义诊,惠及万余名白内障、心脏病患者,如巴基斯坦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项目获国际赞誉。这些国际医疗合作项目不仅提升了受援国的医疗水平,也增进了国际友谊,展现了中国在全球健康领域的责任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支持多边主义与全球卫生治理</p><p class="ql-block">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签署《国家合作战略(2022—2026)》,支持WHO在卫生体系、疾病防控等领域发挥领导作用。2022年,中国疫苗生产监管体系通过WHO评估,为全球抗疫作出重要贡献。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推动多边合作,为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p><p class="ql-block">五、未来方向:迈向高质量健康中国</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中国建设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未来将聚焦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基层健康服务提质增效、全球卫生治理深化等领域,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p><p class="ql-block">(一)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p><p class="ql-block">深化中医药科研评价机制改革,打造中药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新赛道”,推动中医药文化全球传播。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更多中医药智慧。</p><p class="ql-block">(二)基层健康服务提质增效</p><p class="ql-block">推进“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等项目,完善社区健康自我管理机制,提升慢性病全流程闭环管理能力。通过优化基层健康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全民健康提供更坚实的保障。</p><p class="ql-block">(三)全球卫生治理深化</p><p class="ql-block">支持WHO在卫生应急、传染病防控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卫生合作走深走实。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和力量。</p><p class="ql-block">六、展望未来:健康中国建设的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在习近平健康思想的指引下,未来健康中国建设将聚焦以下几个关键领域,推动健康事业迈向更高水平。</p><p class="ql-block">(一)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中国建设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意味着健康服务将从疾病治疗向预防、康复、健康管理等多领域延伸,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例如,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通过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通过发展康复医学和老年医学,提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二)科技创新与健康事业</p><p class="ql-block">科技创新是推动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中国将加大在医疗科技领域的投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攻克一些疑难杂症。这些科技创新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p><p class="ql-block">(三)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提升</p><p class="ql-block">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关键。未来,中国将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渠道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例如,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在社区举办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通过媒体平台传播健康知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p><p class="ql-block">(四)健康产业发展</p><p class="ql-block">健康产业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未来,中国将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包括医疗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研发、健康管理服务等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产业集群。这不仅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将推动中国健康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p><p class="ql-block">七、结语</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健康思想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在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健康事业迈向更高水平。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健康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健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 <p class="ql-block">后附阅读材料:</p><p class="ql-block">《十四五与双循环:17位一线经济学家深度解读 新发展格局》,</p><p class="ql-block">2020年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我们将迎来“十四五”(2021—2025)发展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之前相比,目前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经济学家圈第一时间同国内外17 位最顶级经济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包括参加过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的学者—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政策制定者—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国务院参事夏斌、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主流院校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学者特别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国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独立经济学家—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徐洪才、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等。这些学者提供了最新、多元的观察视角,以及对形势的展望判断和政策建议。经济学家圈将各位学者的真知灼见按不同主题汇集成文,编写了本书。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新发展格局,可以继续深化研究,并提出真知灼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