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

这厢有(李)

<p class="ql-block">一,概念:壁画是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原始社会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这是最早的壁画。据历史记载,汉武帝画诸神像于甘泉宫,宣帝图功臣像于麒麟阁,也都是壁画。自魏晋到唐宋,佛道两教盛行,寺院道观多有壁画。敦煌壁画保存了当时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明清卷轴盛行,壁画渐衰。唐骆宾王《四月八日题七级》诗:“铭书非晋代,壁画是梁年。”唐段成式、张希复《游长安诸寺联句·诸画联句》:“惜哉壁画世未殚,后人新画何汗漫”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江渎庙西厢有壁画犊车。”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太微宫里面有壁面,是名画家吴道子的手笔。”</p><p class="ql-block"> 在建筑物上的壁画,大致可以分为粗地壁画、刷地壁画、绘制壁画、浮雕壁画、马赛克镶嵌壁画以及其他工艺材料壁画等等。传统的刷地壁画又分湿壁画和干壁画。中国古代壁画一般以绘制场所的不同而区分,有店堂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民居住宅壁画等。现代壁画主要目的是建筑装饰,与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的协调、融合是最重要的,材料更加多样化,具有耐久性。2</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石窟壁画(新疆阿克苏地区,比敦煌石窟早三百年)</p> <p class="ql-block">历史发展:</p><p class="ql-block">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如原始社会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这便是流传最早的壁画。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等文明古国保存了不少古代壁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壁画创作十分繁荣,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品。我国自周代以来,历代宫室乃至墓室都有饰以壁画;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壁画又广泛应用于寺观、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乐宫等)。我国大量保存着著名的佛教壁画和道教壁画遗迹。这些遗迹有部分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作为我们古代文明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壁画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史前绘画多为洞窟和摩崖壁画,最早的距今已约2万年。中国陕西咸阳秦宫壁画残片 ,距今有2300年。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也很繁荣,20世纪以来出土者甚多。唐代形成壁画兴盛期,如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等,为当时壁画艺术的高峰。宋代以后,壁画逐渐衰落。1949年后,壁画得到恢复与发展。1979年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体完成。之后,不断在一些新建筑中增设壁画,许多作品在艺术表现力、制作技法以及继承传统、借鉴外国经验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壁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如:人面鱼纹盆,鹳鸟石斧图等</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代的壁画以宫殿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p><p class="ql-block">随唐元明清壁画</p> <p class="ql-block">技法分类:壁画以技法区分,有绘画型与绘画工艺型两类。绘画型指以绘画手段尤其是手绘方法直接完成于壁面上具体画法有5类。</p><p class="ql-block">绘画型壁画</p><p class="ql-block">绘画型指以绘画手段尤其是手绘方法直接完成于壁面上。具体画法有:①干壁画,在粗泥、细泥、石灰浆处理后的干燥墙面上绘制;②湿壁画,基底半干时,以清石灰水调和颜料绘制,须一次完成,难度较大;③蛋彩画,以蛋黄或蛋清为主要调和剂的水溶颜料,在干壁上作画,不透明、易干、有坚硬感;④蜡画,蜡与颜料混合画在木板或石质上,再加热处理;⑤油画,是指画于亚麻布或木板上的一种壁画形式;⑥丙烯画,主要是以丙烯酸为主要调和剂来做画,它的特点是快干,无光泽,是现代壁画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上画法有时混用,或与工艺制作、浮雕结合。</p><p class="ql-block">绘画工艺型壁画</p><p class="ql-block">绘画工艺型是指以工艺制作手段来完成最后效果的壁画。由于手工工艺或现代工艺的制作,加上各种材料的质感、肌理性能,能达到其他绘画手段所不能达到的特殊艺术效果,故被现代壁画广泛采用,分:①壁雕,介于雕刻和壁画之间,倾向平面化构图,不以体积造型为主,故仍接近壁画,有浅浮雕、深浮雕及阴刻线等手法,为现代壁画广泛使用的手段。还可利用各种工艺制作壁画,如磨漆、漆画、织毯、印染、人造树脂、合成纤维等。</p><p class="ql-block"> 现代壁画涉及门类较多,已成为绘画、雕刻、工艺、建筑和现代工业技术等学科间的一种边缘艺术。主要表现现代载体为:玻璃,陶瓷,金箔,银箔,漆画等。</p> <p class="ql-block">中国十大壁画</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壁画</p> <p class="ql-block">毗卢寺壁画</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壁画</p> <p class="ql-block">辽阳壁画墓群,魏晋墓壁画,宝梵壁画,北齐娄睿墓壁画,唐章怀太子墓壁画,宣化辽墓群壁画。</p> <p class="ql-block">1976年后,中国壁画有了新的发展。使用的材料有聚丙烯颜料、釉上彩绘、陶板等。张仃的《哪吒闹海》、袁运甫的《巴山蜀水》、祝大年的《森林之歌》、肖惠祥的《科学的春天》、李化吉和权正环的《白蛇传》、袁运生的《生命的赞歌》等,受到美术界的好评,也引起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在它之后,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者开始把壁画考虑在设计方案之中,壁画艺术的专业队伍也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吴作人、李化吉的《六艺》(山东曲阜阙里宾舍),侯一民、邓澍的《百花齐放》(人民日报社礼堂),王文彬等人的《山河颂》(北京华都饭店),唐小禾的《楚乐》(武汉宾馆),严尚德的《晨曲·日月星辰》(北京中国剧院),杜大恺的《屈原》(北京燕京饭店),张仃的《长城万里图》(北京长城饭店),袁运甫的《智慧之光》,许荣初、赵大钧的《乐女游春》(塘沽渤海宾馆),徐加昌、任梦璋、祝福新等人的《棒槌岛的传说》(大连棒槌岛宾馆),何山的《九歌》(湖南省图书馆)以及李建群、段兼善、李坦克、娄溥义、杨鹏等人为人民大会堂甘肃厅所作的一组壁画,在借鉴传统壁画、学习西方壁画、吸收民间美术、探求不同材质的特色和处理壁画与建筑的视觉谐调等方面,各有不同的建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9年袁运生创作的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span></p> <p class="ql-block">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壁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