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重修

五桂山水

<p class="ql-block">龍川始祖</p><p class="ql-block">【廣州府香山縣石鼓䃮張氏仁洪公源流】</p><p class="ql-block">宗枝永茂,瓜瓞绵長</p><p class="ql-block">張秀八为惠州府龍川縣田心屯張氏始祖,諱鼐,明朝洪武廿二年官封騎都尉,原籍江西省袁州府萍鄉縣三堡村平十里朱木橋。明洪武七年甲寅(1374年)在江西省萍鄉縣從軍,出征廣東寇平囬師江西至洪武廿二年己巳(1389年),以軍功調任惠州府龍川縣興樂圖騎都尉後,赴龍川縣田心屯華城村公看田地肥山環水秀,定居龍川縣田心屯華城村。生于元文宗至順三年壬申(1332年)十月廿一日未时,終于明成祖永樂元年癸未(1403年),享寿七十有二。葬:大蟠龙甲山。妣:涂氏,生五子:護、斌、海、榮、伍。</p><p class="ql-block">張仁洪为廣州府香山縣石鼓䃮張氏开基祖,張秀八後代第十一世孫,原籍惠州府龍川縣田心屯華城村。于康熙年间張仁洪迁居廣州府香山縣今為中山縣良字都石鼓䃮土名香炉山下香炉庵井頭窝以作子孫开基之所發長子孫也。葬:锅盖山打落寮山頂昂天海螺。妣:葉氏,生三子:日安、日宣字德巖、日富。</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十四年乙丑牛年孟夏記載(1925年4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始祖</p><p class="ql-block">国有史,州有志,家有谱。家谱上会记录着祖先的遗训和教诲,作为做人做事的规矩和标准,留给后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就是爱国爱家的体现,翻开家谱,我们可以找回那些遗失的记忆,也仿佛可以和我们的亲人,隔空相聚。代代相传的家训,让生命的延续,除了子孙的繁衍,还让智慧的传承,使家族长久繁荣昌盛。由此可见续修家谱是一项永续家族丁财兴旺的大事,也是一项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事。</p><p class="ql-block">【广东省中山县石鼓村张氏仁洪公源流】</p><p class="ql-block">张姓源起青陽,挥公德惠华夏</p><p class="ql-block">张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俗语道“张王李赵遍地刘”,“张”姓自古以来便是我国的大姓,我们熟知的“打油诗”、“八尺巷”、“张良拜师”、“百忍成金”、“金鉴千秋”、“桃园结义”、“八仙过海”等典故也与“张”姓息息相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相传,挥为黄帝之子的第五子,发明了弓箭,被封为弓正,即掌管弓箭之官,弓正又称弓长,故因官职得赐“张”姓。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惠州府龙川县田心屯始祖张秀八,讳鼐,明朝洪武廿二年官封骑都尉。原籍江西省袁州府萍乡县三堡村平十里朱木桥,明洪武七年甲寅(1374年)在江西省萍乡县从军,出征广东寇平回师江西至洪武廿二年(1389年),以军功调任惠州府龙川县兴乐图骑都尉后,赴龍川縣田心屯華城村公看田地肥山環水绕,定居龙川县田心屯华城村。生于元文宗至顺三年壬申(1332年)十月廿一日未时,终于明成祖永乐元年癸未(1403年),享寿七十有二。妣:涂氏,生五子:护、斌、海、荣、伍。明末清初实行海禁和迁界政策,东南沿海居民被内迁。由于战乱四川人口急降,官方继续实行湖广填四川运动。于清康熙年间重新开放海禁后,社会相对稳定,人口暴增,山区耕地严重紧张,为了更好生存族人纷纷西迁至沿海珠三角、四川、云南、贵州等区域,张秀八后代第十一世孙张仁洪趁势迁居广州府香山县(中山县)良字都石鼓䃮土名香炉山下香炉庵井头窝开垦以作子孫开基之所。</p><p class="ql-block">石鼓开基祖张仁洪,是张秀八第十一世孙,属二房斌公后代,原籍龙川县田心屯华城村。妣:叶氏,生三子:日安、日宣字德岩、日富字云岩。张仁洪族人于康熙年间迁居香山县石鼓䃮后,为了更好传承“清河世泽,唐相家声”好家风,在香炉庵井头窝建了一栋张公祖祠“仁洪张公祠”以纪念石鼓开基祖十一世仁洪公以及张氏历代祖先,引导族人尊宗敬祖,薪火相传张氏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忠孝仁义等家族精神。于嘉庆年间族人不断壮大,由于一开间张公祖祠较小而且又没有位置可以扩建,难以满足族人增长、学习等需求,所以十二世日富公后代儿孙满堂,经济条件也相对比较好,在保持祖祠情况下,而在西南面山边又增建了一栋较大的两开间支祠“云岩张公祠”,北则开间增加用作私塾为子孙后代提供学习场所,传承崇文尚武耕读、士农工商并重家风。因张姓族人丁财兴旺、人口众多,村屋成排,后来将香炉庵村改为张屋排村。清末民初,因社会不稳定生活艰辛,有众多张氏族人移居港澳台及巴拿马、美國等地海外谋生定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45年1月15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在五桂山区正式成立。辖下2个支队,1个独立大队、在中山地区的部队为第一支队。山不藏人,人藏人。在老战士圈里,流传着一句话:五桂山老百姓都是真正的英雄。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成立后,并在张屋排村张氏祠堂设立游击队秘密交通站及用作储备军粮等物资仓库。在支队长欧初带领下坚持和发展中山抗日游击战争,与山区群众结下深厚鱼水之情,发动群众支援配合挺进粤中主力部队英勇作战,张屋排村成为了中山游击队重要根据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张屋排村被命名为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和人民公社化年间,历史建筑物文化印记被隐藏或清除、拆除,张氏家族精神被弱化。例如张氏家族族谱家训等代表着张氏家族精神实物被烧,张公祠的刻字被石灰涂抹隐藏起来,并变为张屋生产队公共资产后,由生产队统一使用作为粮仓以及分配给无房产的贫困户居住。张氏家族最早在井头窝建的张公祖祠“仁洪张公祠”分给贫困户居住,后来被拆除,原址现还留存着花岗岩石条地基。现只留存下来的张屋34号支祠南侧开间,于1990年代初对作为生产队粮仓的支祠进行简单修复并清除墙上表面石灰涂层重现“云岩张公祠”描绘成蓝色刻字等历史印记,北则开间原私塾仍然被甘姓村民私用。当今社会发展快速,族人都有相见不相识的现象。为了凝聚张氏族人团结友爱的向心力,更好传承家族优秀精神和红色革命传统。于2024年中秋节期间,依据寻找到残缺不全的家族族谱和祖坟石碑碑文等记载为线索,张氏族人亲自前往龙川县寻觅张氏家族族谱与家族足迹,不断修复好完善好石鼓䃮香炉庵村张氏家族族谱记录。另外,现留存的支祠年久失修,瓦顶倒塌。经过张氏族人数日商议和鼎力支持集资后,于2024年12月26日,即是农历甲辰龙年十一月廿六日(天赦日),再次对现留存的张公祠堂进行修复。希望石鼓张氏家族族谱和张公祠堂修复好以后,可以给散落于全球的族人能够找到自己家族的根系,能够重振“汉侯门第,唐相家声”好家风;能够找到自己家族的足迹常回家看看,为族人后代永续传承好家族精神而铺路。</p><p class="ql-block">一回见面一回少,人生难得是家人。我们的运气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祖先和我们自身的行善积德。有人曾说相隔数代,我们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其实血缘关系并不是衡量亲密关系的唯一性,我们每个家族精神能永久传承都是要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相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能够生活在同一个家族里,都是缘分,都是命运的安排。在人生中必定有事缘、情缘和血缘关系。例如一段情缘可以转化为血缘,或者一件事缘也可以转化为情缘。因此,不管我们有没有血缘关系,只要我们名字前面的姓氏都印有一个"张"字,我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要我们做每件事都考虑全面,勤奋诚信,善良友好,耐心以持,我们都会带来好的运气。只要我们坚持平衡和多样化的原则,遵守能量守恒自然定律,传承好张氏家族精神,我们就会在人生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真正的成功和幸福!</p><p class="ql-block">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我们都来做一个有谱靠谱之人,张氏族人你们好,我们在名人城市中山革命老区村庄等您,千里来相会,共同传承好中华张氏家族精神。</p><p class="ql-block">公元二O二四年甲辰龙年季冬续编(2024年12月)</p> <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我们只来一次,百年之后没有你也没有我,我们执着一生却带不走一丝的爱恨情仇;人生苦短,所以我们要尽一份力量,为我们的后代留点传家宝~保存好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祠堂、祖坟等实物与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忠孝仁义等家族精神,更好的凝聚族人团结友爱向心力,让我们的家族精神代代相传,让我们的家族永久丁财兴旺繁盛。</p> <p class="ql-block">祠堂是传承家族精神的重要桥梁,是构成家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元素。我们的运气都是来自我们及我们祖先的行善积德。参天之木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保护好、完善好、利用好我们张公祠堂文化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家族文化的根,有了好的根系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长久的枝繁叶茂,丁财兴旺。由于2024年风雨较多,我们张氏祠堂屋顶已倒塌了,经大家商议一致共同出资重修,初步预算为15万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祖庭张氏家训】</span></p><p class="ql-block">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谨夫妇,教子孙,睦宗族,恤孤贫,交朋友,正家法,定派序。</p> <p class="ql-block">【张氏家训】</p><p class="ql-block">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p><p class="ql-block">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p><p class="ql-block">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p><p class="ql-block">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p><p class="ql-block">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p><p class="ql-block">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亲睦族</p><p class="ql-block">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p><p class="ql-block">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p><p class="ql-block">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p><p class="ql-block">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p> <p class="ql-block">吾村开基始祖张仁洪为龙川县田心屯华城村张秀八后代第十一世孙,于清康熙年间迁居香山县石鼓䃮香炉山下香炉庵村,建有祖祠“仁洪张公祠”。于清嘉庆年间张氏族人暴增,村屋成排,改名为张屋排村,为满足族人日益增长需求增建第十二世祖支祠“云岩张公祠”。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张公祠堂被设立为秘密交通站及物资仓库,成为游击队根据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被命名为革命老区村庄。祖祠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支祠年久失修、瓦顶倒塌。为了凝聚族人团结友爱的向心力,更好传承家族精神与红色革命传统。2024年,经商议以集资重修支祠,张氏族人一呼百应、众志成城,鼎力支持。现立碑以记,昭示后人,铭记善德,为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