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当站在青少年法治课的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荣誉感便在心中升腾。历经多年教学实践的打磨,我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愿在此与同仁们分享交流。</p><p class="ql-block"> 青少年法治教育,绝非简单的法律条文灌输,而是一场关于规则意识、价值塑造与社会认知的启蒙之旅。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其生命力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之中。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始终秉持“窄而深”的原则,摒弃“宽而浅”的泛泛而谈。所谓“窄而深”,就像在浩瀚的法律海洋中选取一朵浪花,以小见大,从细微处挖掘法律背后蕴含的深刻价值与文化内涵。若贪大求全,将课程范围扩大到以各部门法为题,那样就会看似包罗万象,实则难以触及法律的核心精神,反而让青少年陷入迷茫。</p><p class="ql-block"> 法律条文的抽象性,常让缺乏社会阅历的青少年望而生畏。传统“就法说法”的教学模式,如同要用陈旧的钥匙去开新时代的锁,不仅难以打开学生的理解之门,还容易让课堂陷入枯燥乏味的困境。网红教授罗翔的成功,正是打破了这种桎梏。他以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为切口,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典故,将法律知识与人间情理紧密相连,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灵动。这也印证了“法不外乎情理”这一古老的智慧——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与社会情感、公序良俗血脉相连。因此,讲好法治课,必须突破法律的固有边界,将天理人情、正确价值观融入其中,以“法外说法”的方式,让法治教育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拒绝校园欺凌”课程中,我没有一开始就强调欺凌行为的违法后果,而是从“良心”这一情感维度切入。课堂上,我们回溯人类文明的起源,探讨良心与同理心的渊源,揭示同理心如何成为社会共识与法律规则的基石。当同学们深刻理解欺凌行为对同理心的践踏时,“将心比心”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转化为对校园霸凌的强烈谴责。那一刻,课堂变成了一场充满温度的道德思辨,“良心才是最好的法律”的理念,悄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在设计“远离毒品”课程时,我在寻找独特的切入点上下功夫。面对信息时代早熟的青少年,传统的危害警示早已无法触动他们的心灵。于是,我将“培育公民意识”作为课程主线,从晚清鸦片泛滥的历史教训讲起,深刻剖析公民意识缺失带来的惨痛代价。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毒品的危害,更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主动立下远离毒品的铮铮誓言。</p><p class="ql-block"> 在设计“珍惜生命”课程中,我从法律对自杀行为的否定态度出发,结合真实故事,细腻描绘自杀给亲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伤痛,再引入实用的心理干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应对人生困境。这堂课不再局限于法律层面的解读,更成为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度探讨,激励每一个孩子勇敢拥抱生活。</p><p class="ql-block"> 讲好青少年法治课,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它要求我们既要精通法律知识,又要深谙教育之道;既要扎根现实土壤,又要充满人文情怀。每一堂精心设计的法治课,都是一颗播撒在青少年心中的法治种子。我坚信,假以时日,这些种子必将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为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蓬勃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