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故事——黄埔路上的平乐玻璃厂

许建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当你步入黄埔路大道,引入眼帘的是高楼大厦,宽敞的街道两旁,是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入夜,满城灯火,伴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张张笑脸向你迎面而来,传递着城市的喜悦。然而有谁还能记得,曾经的黄埔路,那破败凄凉的景象,记得七十年代初,一座夜夜灯火不息,映照着职工辛勤劳动的笑容,记录着“玻璃人”用辛勤的汗水,将玻璃制品,源源不断推向市场的平乐玻璃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笔者与平乐玻璃厂结缘于1970年夏季,那一年笔者小学毕业,被分配到平乐镇五.七中学上初中。五.七中学地处枫木塘水库入口旁边,与平乐酱料厂相邻,笔者住在北门口,上学的路上,需从平乐一小穿过县医院留医部路口,再经过一段荒凉的小路,方能到达学校。平乐玻璃厂就建在平乐县留医部与平乐镇五.七中学之间。那时候的黄埔路,不仅没有几家企业,连居民也少之又少,一到晚上鬼都吓得死人,玻璃厂三班倒的灯火通明,是照亮学生们上下晚自习,一束温暖的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过境迁,那束温暖的光,时常会在笔者心里,唤醒温馨的回忆。因此就生出了,要了解那束光背后,折射出“玻璃人”鲜为人知故事的念想。于是走进“玻璃人”中间,去寻问当年的故事,封尘的岁月,就这样自然而然,像墨水灌满了笔胆,从笔尖缓缓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体上都记得曾经用过的一件照明灯具——煤油灯(也叫洋油灯)。因为那个年代,电力不发达,使用煤油灯照明,是普遍现象。中国使用煤油灯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平乐人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没有祥细记载。据老人家讲,过去没有电,祖祖辈辈点的都是煤油灯,由此可见,煤油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老人们还讲,平乐县解放前能买到成品的煤油灯,也有几个能生产煤油灯的作坊,但做工一般都较粗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平乐镇响应公私合营的号召,将本地以作坊式零敲碎打,生产简单玻璃用品的手工业者组成合作社,时称碾磨社,并入豆腐社管理。1964年平乐镇豆腐社投资4万元,在平乐一小对面建立玻璃厂车间,1965年投产,后独立设厂,至此平乐有了玻璃厂的称谓,属平乐镇集体企业。这一阶段,生产设备原始而简陋,熔融设备为黏土坩埚炉,即用耐火黏土制成小型容器,用于盛放混合的玻璃原料,炉窑类似于平日煮饭的灶台,用木炭或木材加热升温,温度可达1000度,但控温靠目测,很难掌握,因此产出的成品都较为粗糙。主要产品有:煤油灯座、灯通、小型西药瓶、药水瓶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平乐镇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大对玻璃生产的基建投入,在黄埔路天鹅抱疍山脚下的兴建厂房,增加设备投入,正式命名为平乐镇玻璃厂。平乐镇玻璃厂时有职工100余人,人员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碾磨社的原有职工,二是合并原平乐镇拉管厂的原有职工,三是由街道办推荐招工的待业青年。企业设立了党政机构及业务办公室:如党支部、厂长办公室(合暑办公)行政办公室、工会、供应科、财会科等。另有食堂、卫生室、洗澡房等职工生活配套设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玻璃厂生产设备也有了极大的提升,生产车间有一车间、二车间、三车间、机修车间、锅炉车间、包装车间等。设备有柴油发电机组、刨床、机床等大型机械设备。企业时有职工总人数约250人,为了提升职工的生产技能,企业还专门从湖南请来技术人员,对生产操作技术进行全员培训,边学边干,考核上岗,进行传帮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述环境的改善,使企业生产很快进入正轨。新设备新工艺新环境,极大的激发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平乐县玻璃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玻璃制品由单一的几个产品,发展到生产麦乳精瓶、糖果瓶、辣椒酱瓶、风油精瓶、啤酒瓶、水果罐头瓶、酸坛瓶、金鱼缸、玻璃瓦、三十烷淳瓶、农药瓶、大小不同容量的西药瓶、刻度药水瓶、注射用针剂水、粉瓶、健脾精瓶等。除部分产品满足本县需求外,大部分产品远销桂林、梧州等地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釆访中,笔者了解到,玻璃制品整个生产流程及职工生产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熔玻璃。设备为锅炉和钢制熔器。把碎玻璃按比例调配,倒入熔器,由锅炉升温至玻璃完全熔化,这一工序由锅炉车间的锅炉工完成。他们的工作繁重而危险,一是要盯着炉膛观察煤火的大小,不时地用大铲往锅炉添煤,经常是被热浪熏得汗流浃背。二是遇到停炉时,要及时将炉膛内的煤渣清除,以免冷却后结块,加重清理炉膛的难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是吹化成型,设备仅一根一米多长的中通钢管。由专门人员操作完成,这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又危险的工序,比如说,做一个宽口的糖果大瓶,第一道工序就是用钢管的一头,从滚炀的熔器中搅一坨玻璃熔液,而这坨熔液的多少,决定做出来的瓶子厚薄,搅多了瓶壁过厚,搅少了瓶壁过薄,均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搅成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这就得有过硬的技术,此其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二,就是吹,熔液离开火后,温度急剧下降,必须在十几秒中用嘴从另一头吹气,为了使溶液不下流,吹气时把搅有熔液的一头举过头顶,一边旋转一边吹气,直到吹成气球大小、厚薄一致,方能放置在模具上成型,试想,假如操作不当,熔液掉落,是什么样的后果。掌握这门技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道工序主要由罗昌祺、王国仁、何白秋、伍波桥、王长松、许沛清等人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三、将吹化的玻璃熔球放置模具后进入降温处理。以生产宽口糖果瓶为例,玻璃熔球放入模具后,由轴承传动,带入降温炉,经过由高温到低温冷却,保持在500度时,传动进入划口装置,由水晶石刀具绕瓶口处一圈(酒精灯加温),将原来封顶的上方割掉,继续冷却到常温,一个宽口糖果瓶才算正式完成。最后送入包装车间,打包销售。这一工序由生产车间分三班倒共同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整个生产都处于高温环境下进行,生产车间基本都是半封闭状态,当时也没有空调一说,降温大都是大型的摇头风扇散热,冬天还好过,其它季节,职工们基本上都是在炎热中度过。职工们告诉笔者,因为都是在高温中生产,所以全厂一线职工一年四季都有高温补贴,只是区分环境不同享受的补贴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机修车间主要由周伙佑、王尚平等人组成,他们人数不多,但任务相当繁重。生产所用的锅炉、配电、传动机、柴油机、发电机、抽水机、空压机、车床、刨床等,每一台机器都链接着流水线,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生产受阻。他们也跟生产人员一道,实行三班倒作业,主动到生产一线了解机器的运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抢修,确保生产正常运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机修车间的修理技术堪称一流,代表人物就是周火佑,机器发生故障,他只要听声音就能发现问题,没等故障导致停产后果,他就能准确的知道机器发生问题的部位,迅速地排除故障。他还组织大家对生产设备,进行小改小革,精心维护,降低维修成本。由他带领机修工,自行组装的企业第一台革新小货车,解决了生产拉料拉货,用人工操作的现状,为大家所称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4年11月,平乐镇玻璃厂正式定名为平乐县玻璃厂,仍为县属集体企业。时有职工255人,职工来源面向社会,1978年,大量知青返城,为了解决知青工作安排的矛盾,平乐玻璃厂张开双臂,力所能及的接纳了不少知青上岗就业。1974年实现年产玻璃(产品)744吨,产值61.24万。此后产量逐年递增,至1978年,产量增加到1 366吨,产值80.63万元,利润5.42万元,上缴税金14.83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至1983年,企业因玻璃市场受到冲击,除1981年实现利润13.02万元外,其余4年共亏损18.6万元,年均亏损4.6万元,此外,玻璃滞销库存价值约30万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4年3月,企业被迫停产。于当年6至7月,分为两个小厂,添置了一条生产线,两套人马独立生产,一个厂由伍波桥任厂长,另一个厂由许某某任厂长。1985年年底,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二厂合二为一,恢复县玻璃厂,对二个小厂实行统一管理。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于1985年至1988年累计生产玻璃(制品)14 855.7吨,年均产3 713.9吨。共完成产值824.44万元,年年均产值206.11万元;利润36.75万元,年均盈利9.2万元;共上缴税金102.2万元,年均纳税25.55万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至1996年期间,国有企业面临改制重组挑战,作为集体企业的平乐玻璃厂,则趁势而上,抓住市场对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主动出击到县内县外寻求产品出路,生产市场畅销产品,占领市场份额。同时紧缩银根,采取开源节流、增产节资、劳动竞赛、技术创新等项措施,使企业产值和利润,实现稳中求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平乐玻璃厂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担任过企业党政领导的主要有:尹绍雄(厂长)、易振强(党支部书记、厂长)、马喜东(支部书记)、林明元(支部副书记)钟凤珍(副厂长)、龙汝聪(办公室主任)、黄瑞清(厂办秘书)、群团组织中担任过团支部书记的,先后有莫卫红、王长松等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提及企业的当家人,受访的玻璃厂职工,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出发自内心的赞许和感叹。职工们说,厂领导班子的领导们,既是管理者也是劳动者。职工们说,玻璃厂的党政主要领导的最大特点是,他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喝茶、聊天的神仙,他们的身影不是在三班倒的生产一线,就是在职工群里了解、关心大家的思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想方设法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鼓励职工把企业当成家,拧成一股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企业的发展当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资历最老的尹绍雄,他不仅熟悉生产,更关心做好传帮带。做过书记,和厂长的易振强,既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好手,也是生产劳动的能手,练就了一付用肉眼就能从细微处,发现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瑕疵的功力。1976年,从部队正营级转业回平乐的马喜东,被安置到玻璃厂这个集体企业任支部书记,他毫无怨言服从分配,吃住在厂里,全身心地参加一线生产,很快就熟练的掌握了所有工艺流程的操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十年代中期,平乐工业正走上兴盛时期,工业的发展,使得用电出现短缺,停电现象时有发生,玻璃厂是三班倒的企业,每到工序都离不电,一旦停电锅炉就得停炉,就导致整个生产线停产。锅炉停炉后,燃烧未尽的熔煤冷却后就会结块巴在炉膛内,就要用铁锹铲除,重新起炉还得用大量的原煤、油料经过几小时的焚烧升温,既费料又耗时,加上停电后一此半成品突然失温,固定成粗料形状,只能重新回炉,导致前功尽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书记设法购买了一台大功率柴油发电机,解决了临时停电的备用之需。企业用煤靠计划调配,质量多为小中卡燃质,马书记想方设法,找关系,到省外的大同、平顶山等地,调拨高燃大卡煤,提高了燃煤的使用价值,节省了生产成本。产品销售出现问题,他主动出击寻找客户,打开销路,在他的影响下,企业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生产蒸蒸日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党、工、团组织则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各显神通。生活保障上,职工看病小病有医务室,大病到县医院,只凭记帐单,不用自己掏钱,职工每月还有电影票看电影。生产劳动中,通过开展双增双节、劳动竞赛、组织青年突击队等活动,评选优秀党团员、生产积极分子、优秀青年突击队员等活动,涌现出莫卫红、王长松、黄石妹、尹视力、王国仁等一大批生产能手和先进人物,形成比学赶带超的劳动氛围。通过开展文体活动、谈心活动、帮扶活动、慰问等活动、激发职工以厂为家,树立败不馁,胜不骄,积极向上,关心企业发展的凝聚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十年代末,塑料瓶的生产方兴未艾,对玻璃制品的生产销售等,带来了强劲的冲击,玻璃制品生产本身又受到成本高的瓶颈。两难之下,企业为了使生产能够继续,调整思路,在总结几十年的生产经验的前提下,瞄准市场平板玻璃紧缺的现实,设计出了改造企业,上一条平板玻璃生产线的规划图。规划上报县里,得到了广泛的称赞,多数领导认为这个方案可行,结合了当前单位、企业、个人大兴修建办公楼、住宅区,无论门窗、家具大批需要平板玻璃的实际,不愁销路。遗憾的是,最终因为上级某领导一句话,而未能实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有生产设备不能满足生产更新产品的需要,新的生产线方案又被搁置,加上市场销售逐步下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曾经一度风生水起的平乐玻璃厂,出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最终不得已,划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平乐玻璃厂的“玻璃人”,怀着五味杂陈的心情,告别了曾经为之荣辱与共的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