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生的美篇

陈元生

<p class="ql-block">重游杭州二: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的圣地——良渚(下)</p><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6号,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1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被评选列为《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评选理由: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期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实证。</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国际上普通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000多年实证的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之前,我国只有河南殷墟在 2006年被联合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认为位于中国河南安阳的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年代距今约为3 600多年。因为这里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等文物。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为后世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体现了商朝高超的青铜制造技术。</p><p class="ql-block"> 良渚的意思是“美丽的水中陆地”。良渚文化距今约有5300年至4300年历史,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1936年由考古学家施昕更在浙江良渚镇发现,因而得名。经以后的考察发现证实,良渚文化最核心的位置是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余杭区境内,良渚古城遗址保护范围达42平方公里。与古埃及同时期建成的良渚古城,是目前所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无论规模和内涵在世界同类遗产中都极为罕见,据称其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认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是规模宏大的城址与水利系统。良渚古城城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由宫殿区、内城、外城三重结构,是中国古代都城“宫城、皇城、郭城”三重结构的雏形。其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有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兼具防洪、运输、灌溉等功能。据估算,要建设这么大的工程,需要动员组织上万人参与,这反映出良渚社会已具备高度组织管理能力和强大工程技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二是发达的稻作农业。良渚地区发现了大量碳化稻谷,还出土了石犁、石镰等先进农具,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成熟,粮食产量较高,能为庞大人口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p><p class="ql-block"> 三是有精美的玉器文化。良渚玉器制作工艺精湛,种类繁多。这些玉器不仅体现了良渚人高超的技艺,还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等级分化和礼仪制度。</p><p class="ql-block"> 四是文字符号的出现。良渚出土器物上发现的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反映了当时已有信息记录和交流需求,为中国文字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 参观良渚文化博物馆我的最大收获,一是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没有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文明的诞生和进步。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文化的高度和成就。文化注重过程性和多样性,而文明更注重结果性和普遍性,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取得的成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客观标准,要取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二是认识到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文明演进模式,表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打破了以往“中原中心论”的思维定式。总之,良渚文化的发现,不仅将中国的文明史前推至5000年前,也重新拓展了世界早期文明研究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下为良渚古城的俯瞰照片、古城的挖掘、遗址公园照片和良渚古城与水利工程的视频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