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Hanover - Victoria</b></h1> 英法联军紧接着就于1856年10月开始了下一步合作: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更加复杂,我们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首先清朝 咸丰皇帝 的座位是在立储中赢了弟弟 恭亲王奕䜣,而得来的,所以他非常在乎皇帝的威严。然而,穷要面子活受罪,太平天国己经攻占了南京,江南赋税地区丢了。大清少了半边江山。另一方面,英,法,美都曾与清朝签定了不平等条约,利益均沾。但是,清朝仍旧闭关锁国,不开放对外经商。英国还只是靠贩卖鸦片赚取利益。英国想彻底打开中国的市场,法国和美国想分一杯羹。俄罗斯输掉了克里米亚战争,急欲从其他地方获得补偿。老毛子看准了清朝,军队推进到了黑龙江。于是英,法,美,俄四国同时抱着侵略的目的向清朝出兵,只是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英法充当了打手,因为两国各自找到了借口。英国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亚罗号船是一个中国人在香港注册的商船,雇佣了一位英国船长。在亚罗号停靠广州时,有人认出船上的中国水手是海盗,就报了官。广东水师上船抓捕了这些中国船员,当时英国船长没在船上。随后,他向英国领事 巴夏礼 Sir Harry Smith Parkes 控告广州水兵扯掉了船上的英国国旗,有损英国的权利和荣誉。本着闹事不怕事大的态度,巴夏礼 强烈地要求两广总督 叶名琛 道歉。叶名琛 直接硬怼回来,不承认扯落了英国国旗、不赔偿、也不道歉。此时英国上下正处在打鸡血的兴奋中,首相巴麦尊 鼓动民族主义,超过了良知道德。英国海军上将 迈可尔·西摩尔 Sir Michael Seymour 奉命率领舰队开赴广州。法国的借口是广西西林教案。法国神父 马赖 奥古斯特·沙普德莱纳 Auguste Chapdelaine 在广西传教,与士大夫们的儒家文化发生了矛盾。结果,马赖神父 被当地政府以酷刑处死。法国皇帝拿三儿 龙颜大怒,派 让-巴蒂斯特·路易·葛罗男爵Jean-Baptiste Louis Gros 率领法军配合英军侵华。美国和俄国以调停人的身体,借机取渔翁之利。<br><br>1857年9月,英法联军攻打广州,两广总督 叶名琛 匪夷所思地采用了"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战略。12月英法联军轻尔易举地占领了广州,叶名琛 被俘,送往印度,之后他绝食自尽。1858年2月,英,法,美,俄四国公使照会清廷,在上海谈判,被 咸丰 拒绝。皇帝躲着不见,四国提刀上洛,联合舰队北上大沽口,其中英舰十艘、法舰六艘、美舰三艘、俄舰一艘。4月,联军攻占炮台,前进至天津城下,直隶总督 谭廷襄 逃跑了。咸丰 遇上了他爸面对的同样问题,敌人堵在了家门口,他派出了大学士 桂良 去天津议和。清朝分别与四国各自签订了《天津条约》:在北京常驻公使,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对英赔款四百万两,对法赔款二百万两,黑龙江北岸领土划给俄国。1859年,英,法,美三国公使准备好进驻北京了,而且还带着数百人的军队作为保护。皇帝的眼皮之下怎么能允许外国的驻兵呢?咸丰 马上要求外国军队不可进京,双方又开始了争执。6月,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口,此时清朝的防御已经交由蒙古王爷 僧格林沁 负责。守军发炮反击,火力强大,英法军舰陷入了浅滩,成为了靶子,数艘战舰被击毁,死伤400多人。这是清军第一次的胜利。<div><br></div><div>战败的消息传回欧洲,拿三儿破防了,他大骂 巴麦尊:"之前吹什么三哥要靠着大英,没有办不成的事。现在联军被打的丢盔弃甲,你大英不要脸,我拿破仑还丢不起这个人呢。"英国民众对首相更加愤怒,你这个民族英雄是怎么当的?你看看人家威灵顿当初是怎么打扙的?呗!你还好意思把自己比成罗马人。镜子里外却是猪的 巴麦尊 下了血本,再派了一万八的远程军,开赴中国。1860年春,英法援军从香港出发,直达烟台和大连,控制了渤海湾,然后再次攻陷了大沽口。清朝驻天津的官员四散逃亡,英法联军抵进了北京附近的通州。9月,咸丰 派出钦差大臣去通州再次谈判,熟悉清朝的英国领事 巴夏礼 强硬地要求清廷先赔款,并且允许英法大使带兵进入北京。巴夏礼 气焰嚣张,双方谈判不欢而散。当 巴夏礼 返回英军营地的途中,僧格林沁 抓捕了他和其他38名谈判人员。眼看清朝不讲外交规矩,英法联军发对了总攻。僧格林沁 率领蒙古八旗,汉族八旗,绿营兵决战,结果在八里桥全军覆没。咸丰皇帝 闻讯后,带领朝廷和后宫北狩到了承德避暑山庄。<br><br>恭亲王奕䜣 全权负责谈判,英法要求先释放 巴夏礼 一众人员,结果这些人在监狱里饱受酷刑,一半以上的人都死了。联军总司令 额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 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 and 12th Earl of Kincardine 认为外交人员是在圆明园里被折磨死的,于是纵容士兵抢劫了圆明园,将其焚毁。1860年底,战争结束,订立《北京条约》,九龙半岛正式割让予英国。</div> 就像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英国在与清朝开战的同时,还在另一个国家同时打仗。这次是印度。自1600年起,英格兰东印度公司就控制了南亚次大陆,成为了当地的太上皇,再往上。英国这根搅屎棍在当地那真是屎克郎进粪坑 - 如鱼得水。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分四个阶级,作为最底层的种姓的大多数民众,不会反抗高种姓的压迫,反而是把这种不公平再向下输出。是的,最低种姓下面还有贱民,其中贱民包括了印度周围地区的人,比如缅甸,不丹等等。英国招募了大量印度士兵,对周边进行侵略,就像我们之前讲的阿富汗战争。英国还进军了缅甸,被征服的人沦为贱民,因此低种姓的印度人兴高彩烈地投入军队。然而,高种姓的却不干了,印度教历史上规定只有前两种姓才有资格当兵,低种姓只能作奴仆。在征兵这件事上,英国做到了一视同仁,绝无种姓歧视,这属于心是坏的,但是把事情办好了。印度教不光有贱民,还有贱地方。本土之外的化外之地都属于贱土。高种姓的人不能接触贱民,也不能去贱土。当英国入侵缅甸时,就激起了印度军队中的高种姓士兵们的愤怒。如果说英国在以上的事情搅屎的话,也就得罪了少数上层印度人。可是接下来这个无人心之举,就惹恼了所有印度人。很多人在电影里看到过,19世纪的步枪是从前面枪膛装弹的。一个人一手拿枪枪口冲上,另一手从兜里掏出一小纸包火药,两个手都占着呢,一般人都会用嘴咬开纸包一个小口,然而把火药倒入枪管里。再接着是用一根棍把火药夯实后,再放入子弹,瞄准,点火,嘭!结果大英帝国就在这小纸包上引爆了印度人。为了防止火药受潮,纸包上要涂上一层油。英国人选择了牛油。众所周知,牛在印度教中是圣物,不能杀,更不能吃。所以可以想象当印度人发现刚刚送到口里的是牛油后的心情。倒也不是所有印度人都信仰印度教,英国人还体贴地为信伊斯兰教的人设计了猪油款的。如此大恩大德引发了1857年的印度大起义。<br><br>1857年5月,驻扎在孟加拉的一支骑兵部队中85名印度士兵拒绝使用步枪,英国人判处他们十年苦役。附近的另外两支部队闻讯后,集体暴动。英国人求锤得锤,他们不是逼印度人用枪吗?结果印度人对他们开枪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再次表现了典型的官僚作风,当时的英国人没有把暴动通知给其他地区。于是印度士兵们所向披靡地杀向首都德里,一路之上见到欧洲人和印度籍的基督徒均被斩杀。没几天,起义军就占领了首都,他们拥立莫卧儿帝国的末代皇帝 穆罕默德·巴哈杜尔沙·扎法尔二世 Bahadur Shah II 为帝。起义点燃了全国,各地印度人开始攻击欧洲人和基督徒。正当英国人卷起铺盖准备跑路时,起义军内部乱了。南亚是一个多种族和多信仰的地区,各地之间存在了上千年的矛盾,内部就从来没有融合过。印度教有四个种姓,伊斯兰教包括什叶派和逊尼派,又加上锡克教和佛教,他们相互之间非常敌对。英国人发现只要自己退出去,印度本土人就会大打出手。因此,英国人耐心地等待着国内的援军,同时坐山观虎斗。9月,援军抵达,英军收复了德里,收拾了残局。叛乱平息,莫卧儿王国正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