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映丹心:一等功臣王金余的战地壮歌

王京地

<p class="ql-block">“就算顾不上自己,也要把战友救回来!”1986年9月28日晚,老山219号阵地笼罩在血色硝烟中。一声巨响划破夜空,5号哨位传来急报:战士代新民腿、胸、臂五处受伤,鲜血浸透了军装。7班长王金余闻讯,抓起手榴弹和急救包,立刻冲向枪林弹雨里的哨位。</p><p class="ql-block">后送伤员要经过悬崖峭壁,险似“华山绝径”,仅靠一条绳索连接通行。王金余背着伤员攀爬时,没来得及穿鞋的脚掌被碎石划破。钻心的疼痛没有让他停下——没法直立走,他就双膝跪地、双手撑地,一米一米慢慢挪动。十指沾着泥浆,膝盖磨出了血,他始终把战友护得稳稳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战友的命最重要。当代新民脱离危险,医护人员才发现,这位汉子竟只穿了件作战服上衣。生死救援的紧要关头,他早把自己的事抛在脑后,只有滚烫的战友情,在炮火中闪着光。</p> <p class="ql-block">这场救援,只是王金余战地生涯的一段经历。1987年“1.5”战斗前夜,左3阵地屯兵洞口格外安静,能清楚听到大家的心跳声。作为突击队副队长,他知道一点声响都可能带来危险。他蹲在沙袋旁,捏着胶布,一寸寸缠绕武器部件——每一圈都缠得紧实,每个动作都透着认真。军绿色作战服被汗水浸湿,贴在背上,却裹不住他坚定的意志。散落的装备透着大战将至的紧张,而他沉稳的动作,在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当“1.5”拔点战斗的炮火染红天际,139师宣传干事王山林的镜头,定格下这难忘的瞬间:310号阵地上,突击队员杨胜义背着伤员高文斌在枪林弹雨中奔跑,身后硝烟翻滚;左侧,王金余与唐昌荣像铁塔一般弓步掩护,钢盔下眼神锐利如鹰,持枪紧盯着四周动向,一边警戒一边随奔跑的战友移动,为他们筑牢流动的警戒屏障。四人在弹雨中一动一随、紧密配合,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通道——这是战友情的真实体现,是中国军人“不抛弃、不放弃”的誓言,更是刻在祖国山河间的精神印记。</p> <p class="ql-block">从枪林弹雨里的救援,到战前的细致准备,王金余用行动扛起军人的担当。因作战英勇、战果卓著、事迹感人,他荣立一等功。这份荣耀,是他用忠诚换来的成果,是中国军人血性的证明。他的故事,将被永远铭记和传颂——因为那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英雄本色。(7连连长张金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