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游二

郭明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5月8日早上7点同学们从宾馆出发去吃早餐,餐后我们步行前往正定隆兴寺,抵达隆兴寺8点10分多,寺院还没有开门,等到快8点半,我们进寺院开始游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是中国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是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中山东路109号,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隆兴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便相继告成。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赐额“隆兴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寺院建筑南北纵深,中轴线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龙泉井亭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隆兴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1961年3月4日,隆兴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隆兴寺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王殿始建于北宋,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做过大修,但主要梁架仍为原来形制没有改变。天王殿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殿内供奉的 “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其形象源于中国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有些寺院配有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殿内两侧供护世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传入中国以后被完全汉化,其形象类似中国古代武士,因他们手中所执法器不同,被赋予了吉祥的中国寓意。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因舞剑生风,故寓为“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调拨发音,故寓为“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因伞能遮雨,故寓为“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蛇,意为降服归顺,寓为“顺”。合称“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王殿对面的二龙戏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觉六师殿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石香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摩尼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大殿布局奇特,其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称这种布局平时除去北京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并特意将其拍照,编入《中国建筑史》。解放前由于年久失修,大殿梁架倾斜严重,1977年至1980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对这座大殿进行了复原性修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同时期人,本名为悉达多•乔达摩。原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后为弄清人生真谛而出家悟道,创立佛教后,被人称为佛陀。左右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两位。左侧的老者为迦叶,右侧的为阿难,两侧莲座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贤二菩萨。这五尊均都为宋代原塑,文殊、普贤在明代曾进行过修补。殿内各壁为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现存面积仍为422平方米。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绘“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其中东抱厦的“大悲尊天”“鬼子母天”等保存较好;檐墙内壁生动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身,正中的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座观音”。因观音菩萨有“众生普渡不完,誓不回头”的誓言,而芸芸众生,永远普渡不完,故形成“倒座观音”形象。观音像原塑于北宋,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曾进行过修补。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这尊塑像,称赞她是“将神人格化”了,将她视若佛教美学的代表作而珍藏,至今仍陈放于北京阜城门内鲁迅故居的书案上,被视为最美的观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壁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倒做观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戒坛是一座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隆兴寺戒坛上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及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这在全中国也不多见。另外,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隆兴寺戒坛是中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牌楼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隆兴寺的牌楼门位于摩尼殿北侧,是连接前后院落的重要过渡建筑,具有以下核心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形制‌:面阔一间,采用庑殿顶设计(中国传统屋顶最高等级形制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材质‌:纯木结构,兼具装饰性与空间分隔功能,体现古代院落布局的层次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位置‌:南北中轴线上,介于摩尼殿与戒坛之间,形成寺院纵深节奏的关键节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嘉庆御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康熙御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御碑亭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东侧碑亭内为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皇帝手书的《御制隆兴寺碑》,碑文记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公元1703年—公元1710年)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西侧碑亭内为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高宗手书的《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文记述了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公元1779年—1780年)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龙腾苑位于寺院东北侧,是一处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明清式园林。占地40余亩,园内古迹荟萃、风景优美,有北朝石造像、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元代壁画墓、明代龙泉井亭和“三世中丞”石牌坊等文物景观,以及紫虚山、明远亭、龙吟榭、千秋鉴园、春荫亭、延光堂等园林建筑。让人环游其中,仿佛走入美丽而深邃的历史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定隆兴寺内的许家牌坊位于寺内的‌龙腾苑‌中。这座牌坊原位于正定南大街阳和楼南侧,跨街而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是为许守谦及其祖许瓒、父许金三人所立的功德坊,俗称“许家牌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龙泉井亭为明代重檐盝顶式建筑。亭内有一口古老的八角琉璃井。据《隆兴寺志》记载,龙泉井为宋代“水漂木、地涌铜”的涌铜之处,且“龙潜其中,求雨有应”,所以八角井又称“龙泉井”,“灵泉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毗卢殿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1959年因崇因寺残破,为保护文物迁建至隆兴寺内。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五间,青瓦绿琉璃剪边,檐下悬挂乾隆御书“毗卢佛殿”匾额,整体庄重典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殿外石质须弥座为北宋原物,高2.25米,雕刻力士、飞天、共命鸟等形象,技法融合浅浮雕、高浮雕、圆雕,是宋代石雕艺术珍品。迁建后成为隆兴寺中轴线末端的核心建筑之一,与寺内其他宋代建筑群形成历史层叠的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代铜铸毗卢佛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殿内供奉的明代铜铸毗卢佛像高6.42米,由三层莲座与四身毗卢佛组成:三层莲座‌:每层莲瓣铸100尊小佛,共千尊,形成“千佛绕毗卢”格局;毗卢佛主体‌:每层四尊面向四方的坐佛,头戴五佛冠,作毗卢印,总计大小佛像1072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梦堂和尚经幢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中山东路109号隆兴寺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隆兴寺弥陀殿是寺院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之一,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年),由高僧梦堂和尚主持修建,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该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青瓦覆顶,风格古朴低调,与寺内其他宏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转轮藏系南朝梁善慧大士(497—569年)始创,唐、宋、元、明、清各代皆有造立。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国内保存下来的实物甚少,主要有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的宋代转轮藏、四川平武报恩寺华严殿和北京智化寺藏殿的明代转轮藏、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经阁清代转轮藏。其中,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内的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轮藏中时代最早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定博物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隆兴寺东侧,是以展示正定七千年人文史为核心的综合性场馆,集历史研究、文物收藏、数字科技于一体,现为河北省十佳博物馆培育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道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往荣国府的路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荣国府附近的街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游览了隆兴寺后我们前往正定博物馆,游览完博物馆后我们前往荣国府,于上午10点50分左右抵达荣国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