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卡尔·荣格曾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这句箴言揭开了人类关系的本质面纱。父母将钢琴课表排满周末,却换来孩子对音乐的终身抵触;伴侣在争吵中反复纠正对方的生活习惯,最终收获的只有日渐加深的情感裂痕。这些场景印证着:真正的改变永远始于内在觉醒。</p><p class="ql-block"> 为何写这个话题,因为今天早上我又一次深刻地体会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两岁半的儿子,今天起来一定要穿泳衣,可是泳衣昨天穿了,已经放在洗衣机里面正在洗着。</p><p class="ql-block">他哭闹着不愿意穿其他的衣服,就执着于他钟爱的泳衣。就光着身子在那里,一边重复着我要穿泳衣,一边要我抱着。</p><p class="ql-block">我告诉他衣服已经洗了,明天再穿,他一点都没听进去。</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停下了所有的说教,抱着他坐在洗衣机前面让他尝试打开洗衣机把衣服拿出来。这个过程我和他一起尝试,假装用魔法的方式来打开,然后他开始安静下来了。但是仍然执着于那件衣服。</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心平气和地抱着他,担心他受凉,把背部贴紧我保持温度。就这样我们在那里等着洗衣机停下来,足足15分钟,这个过程和他互动,说话。</p><p class="ql-block">终于可以打开洗衣机了,把泳衣拿出来给他,他摸了一下说,湿的。然后不要穿了,我说那让太阳公公晒干吧,于是他拿了衣架晾起来。说要在那里等,我说时间可能有点久。我们先回去等着可以吗?</p><p class="ql-block">他同意了,然后在客厅玩了一会,似乎忘记了泳衣这件事,其实也是因为你没有强行改变他。他不需要对抗和坚持自己。当他感觉到他是安全的,被接纳的,他就会变得灵活和变通。后来我拿着衣服穿给他,他很配合就穿好了。</p><p class="ql-block">这个过程我没有说教,没有逼迫他,当他的需求知道当下无法满足的时候,他会做出让步。这个过程,你和他同频共振,站在他的角度里理解他。和他一起做出努力。</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看到一个小伙伴的奥特蛋,她执着着要。于是我带着她跑完了小区所有的店铺,发现都没有。</p><p class="ql-block">于是她就放弃了,没有任何情绪。关键的不是她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而是你是否和他在一起,让他感到被尊重和接纳。</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在听到孩子的需求的时候,认为自己无法满足的,下意识地就是拒绝,然后说教。曾经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孩子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为了说服对方,没有看到对方的需求。越是让对方和你对抗,越是难以改变。</p><p class="ql-block">当你先改变对方的时候,他一定会竖起自己的边界,捍卫自己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类感受到被改造的威胁时,杏仁核会立即启动防御机制。这解释了为何强制改造往往激发更顽固的对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改变需要主体自发完成认知重构,就像种子必须自己突破种皮才能萌芽。父母放下焦虑后,孩子反而主动探索艺术世界;伴侣停止说教时,对方开始自觉调整作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生命的奇妙之处恰在于此:当我们停止改变他人的执念,改变却悄然发生。这种我们很少去思考的和正视的辩证法提醒我们,与其在他人心田挥舞铁锹,不如化作春风细雨,静待种子苏醒的时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无法改变另一个人,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需求点都不完全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放下改变他人的念头,尊重他人的行为和信念。改变自己才是王道,改变自己是改变他人的唯一途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