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区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以赛促教传承文化基因 多元课堂点亮校园文明

邱林

<p class="ql-block">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5月14日至15日,三元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建设小学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比武活动。全区各中小学组团推荐的20余名教师同台竞技,以匠心课程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p> <p class="ql-block"> 多维课程矩阵: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p> <p class="ql-block">  本次比武涵盖诗词、民俗、服饰、礼仪、医学、节气等多元主题,教师们以跨学科融合视角打造沉浸式课堂:</p> <p class="ql-block">  诗词与美学启蒙:沪明小学杨璐老师执教《探寻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密码》,通过“色彩古诗飞花令”等互动环节,引领五年级学生从“赤橙黄绿青蓝紫”中解码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让抽象的传统文化色彩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美学体验。</p> <p class="ql-block">  节日与家国情怀:第一实验学校赵含嫣老师《探秘藏在语文课本里的传统节日》聚焦清明、端午等节气,结合杜甫“战乱中逆行投奔朝廷”的爱国故事,让学生在诗词研读中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服饰与礼仪传承:建设小学林玲老师的《汉服——传承文化之美》以“五行五色对应”“汉服形制演变”为核心,通过朝代服饰对比展示,让学生穿越千年领略华夏衣冠的庄重典雅;第二实验小学薛芹老师则借《弟子规》“衣冠正,礼自显”章节,以情景模拟引导二年级学生掌握传统礼仪规范。</p> <p class="ql-block">  民俗与生活联结:东霞小学庄秀妃老师的《“箸”之文化,你我传承》融合语文教学与饮食文化,以筷子的历史演变、使用礼仪(如“忌插筷立碗”“禁击碗敲盘”等传统禁忌)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生活器物中发现文化脉络。</p> <p class="ql-block">  医学与自然智慧:洋溪中心小学苏晓倩老师《神奇的中草药》设置“识百草·开药方”实践环节,通过红枣、陈皮等常见药材的性味讲解,带领学生揭开中医药的神秘面纱;东安小学李丽英老师的《我是小小中医》则以趣味配对游戏,让低年级学生在互动中认识枸杞、板蓝根等药材的养生功效。</p> <p class="ql-block">  节气与生命教育:崇和实验小学李晓燕老师《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以“谷雨三候”拍手歌为载体,将气候变化与农耕文化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韵律活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低龄化适配。</p> <p class="ql-block">  以赛促研:构建文化传承新生态</p> <p class="ql-block">  “此次比武既是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的‘头脑风暴’。”三元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人表示,活动通过“课程设计—课堂实践—互评互鉴”的闭环,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技艺切磋的平台,更积累了20余个可推广的传统文化课程案例,为后续编写校本教材、开发特色课程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据悉,近年来三元区持续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通过师资培训、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维举措,让书法、剪纸、戏曲等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校园生活。本次教学比武作为阶段性成果验收,既展现了教师队伍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探索,也标志着该区在构建“文化浸润式”育人体系上迈出新步伐。</p> <p class="ql-block">  未来,三元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如闽学文化、红色文化),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综合实践活动深度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