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西四南大街,一座宏伟壮观的建筑映入眼帘,“中华老字号”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前停着几辆车,街道两旁的树木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仿佛在欢迎每一位到来的食客。</p> <p class="ql-block">西四百年砂锅居,味美情长!这家百年老字号以其传统的砂锅美食和独特的烹饪技艺吸引了无数食客,尤其是那些对老北京味道怀有深厚情感的人们。砂锅居正式开业是在清乾隆6年(公元1741年),这里原是清室王府外的一个更房,如今已成为京城美食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餐厅外观装饰华丽,散发着浓厚的传统气息,招牌上的中文店名格外醒目,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观望。</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聚会是一份珍贵的记忆,这里有着我们共同的青春印记,有着我们难忘的校园生活。相聚在这里,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时代,感受那份纯真与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有一句著名的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这背后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满族人有祭祀习惯,当时在宫里和王府里这种祭祀活动较多,祭品要用1岁以内的上等活猪,去皮之后大锅白煮,不加盐和酱。祭祀频繁导致经常有剩余,于是王府里的人便用多余的肉出去做点小买卖,在西四义打里内的定亲王府更房外开起了小买卖,一开业就火爆异常,一天只卖一头猪,半天就卖完了。因此流传一句话,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侯,中午以后就不营业了。半天经营的惯例一直延续到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沦陷后,一些日本人和汉奸喜欢到这里吃饭,不得已才打破惯例开了晚餐。其实,砂锅居真正经营砂锅菜是始于1952年。</p> <p class="ql-block">餐厅内,一个大型陶瓷容器被红色布条覆盖着,周围摆放着金色龙形支架,显得庄重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龙厅内,一个装饰华丽的大火锅摆放在房间中央,旁边有一面雕刻精美的屏风以及一些荣誉证书和其他物品摆放整齐,彰显着餐厅的辉煌历史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龙厅的门上方挂着一个黑色牌匾,上面写着“龙”字,两侧墙壁上也有类似设计的文字装饰,玻璃窗上有精美的图案描绘着龙的形象,整个空间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龙厅内布置典雅,中央有一圆桌,周围摆放着红色坐垫的椅子,背景墙雕刻精细,顶部悬挂着复杂的木质雕花屏风,并点缀以花卉图案,为聚会增添了几分温馨与高雅。</p> <p class="ql-block">龙厅侧面墙面装饰画上,一幅描绘金色龙形象的画作引人注目,背景充满了各种颜色的小蛇图案,寓意着吉祥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龙厅装饰字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书写着“迎四神”、“祈福余品到今”,字体工整大气,背景装饰典雅古朴,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砂锅白肉是砂锅居的招牌菜之一,把煮熟的猪后臀尖肉切成片码放在砂锅中,再放入海米、香菇、粉丝、白菜、葱、姜等,倒入鸡鸭汤,放在微火上煮10分钟左右即可上桌。吃时蘸上配有酱豆腐、韭菜花、蒜泥、辣椒油、香油等的佐料,味道鲜美无比。</p> <p class="ql-block">芥末墩儿也是一道不可错过的美味,一盘裹满黄色酱汁的食物放在透明塑料盒里,酸辣适中,开胃解腻。</p> <p class="ql-block">溜肝尖色泽红亮,主要食材包括牛肉片与木耳等配料,在酱汁的包裹下显得油润诱人,口感细腻滑嫩。</p> <p class="ql-block">烧二冬以竹笋为主料,搭配黑木耳和其他调料烹制而成,呈现出深色光泽,并淋上了浓郁的调味汁液,香气扑鼻。</p> <p class="ql-block">干炸丸子是一盘金黄色的炸丸子,表面酥脆诱人,外焦里嫩,令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 今天聚会,点了几个特色菜:砂锅白肉、干炸丸子、干烧黄鱼、溜肝尖等,大家一致认为基本保持了原有菜品风格,其实,现在人们对老字号餐厅褒贬不一,总拿过去与现在对比,但是大家也要明白一个现实,过去的原材料与现在的原材料肯定有所不同,制作工艺也会有出入与改良,但是能做到今天这样的口味与质量,也实属不易,值得品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