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乡在一个大队的闺</span>蜜刘红从珠海来西安玩,她说:从小在陕西长大,插队、工作,离开陕西也有快四十年啦!没有去过延安…很想去壶口和延安看看…</p> <p class="ql-block">为了满足闺蜜的心愿,趁五一前景区人少,说走就走驾车出发,开启了我们三人一车的延安行…</p> <p class="ql-block">早上八点半出发,十点半到达“黄帝陵”啦!</p> <p class="ql-block">拍照留念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来寻根问祖…</p> <p class="ql-block">我也是第二次来这里,与二十年前相比,变化好大啊!</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景区包括陵园、轩辕庙和印池公园三个区域…</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p> <p class="ql-block">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p> <p class="ql-block">寻根…</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黄帝陵祭文</p> <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先祖,号召全民族共御外侮,一致抗日。在碑亭内,一通石碑镌刻了当时毛泽东亲笔起草的《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p> <p class="ql-block">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p> <p class="ql-block">和闺蜜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牵手~再多的海誓山盟,不如古柏见证…</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具体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约一千米处,是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子午岭南北而行,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桥山总面积566.7公顷,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p> <p class="ql-block">《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p> <p class="ql-block">桥山之上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情感寄托。</p> <p class="ql-block">拜祖…</p> <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黄帝去世后,他的大臣左彻就开始祭奠黄帝。汉武帝刘彻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率领18万大军北巡朔方,凯旋时祭黄帝于桥山。在清代,祭祀轩辕黄帝陵的活动多达30次。</p> <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黄帝陵祭祀凝聚起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共同信念。</p> <p class="ql-block">皇帝脚印…</p> <p class="ql-block">跨过山门,进入轩辕庙内,迎面便见一棵参天古柏,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据科学测算,它已屹立于此5000余年,堪称与中华民族共生共长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与柏树一同见证世事变迁的还有轩辕庙内的124通碑刻。</p> <p class="ql-block">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和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也屹立于此。这块‘台湾光复纪念碑’记录了一段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祭祖接力和台湾同胞的寻根祭祖情…</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全球华人有规模地“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寻根问祖慰平生,国级非遗黄帝陵。史载崇名辉日月,今从圣地溯文明。”</p> <p class="ql-block">离开黄帝陵,继续前行~壶口瀑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