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追溯工业文脉 汲取奋进力量——市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开展沉浸式本溪工业文化现场教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15日下午,市委党校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走进社会课堂——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开展工业文化现场教学活动。学员们先后参观中共中央东北局本溪办公旧址和本钢一铁厂旧址,在历史遗迹中探寻工业文化,从峥嵘岁月里感悟奋斗精神,为今后工作汲取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教学首站是“鹤友俱乐部”。几座隐匿于山洼深处的建筑,静默地伫立着,既是日本侵略者侵华的铁证,也是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东北地区革命的历史见证,承载着特殊时期的双重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后,学员们来到本溪一铁厂旧址。高耸的高炉、蜿蜒的传送带,仿佛重现了往昔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作为本溪钢铁工业的重要标志,一铁厂见证了我国钢铁工业从落后到奋起直追的伟大跨越。斑驳的厂房、历经岁月却依然矗立的设备,无声诉说着往日辉煌。学员们沿着参观路线,深入了解本溪湖煤矿、煤铁公司的发展历程。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清末艰难起步,到战火中顽强抗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焕发新生,每一处遗迹都镌刻着厚重的历史印记。通过党校老师的现场讲解,学员们深刻认识到,正是先辈们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铸就了本溪工业发展的坚实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次现场教学,不仅让学员领略到本溪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更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点燃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学员们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传承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立足本职岗位,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投入工作,为推动家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返程途中,阳光洒在太子河上,两只小野鸭悠然嬉戏。这幅岁月静好的画面,让人不禁联想到曾经的奋斗与牺牲。本溪作为一座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和厚重历史的英雄城市,学员们期待将“新中国第一”的荣耀,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为家乡再次腾飞拼搏奋斗。</p> <p class="ql-block"> 在隐藏于山坳的鹤友俱乐部,斑驳的墙体见证着双重历史叙事:既凝固着日本侵华的屈辱记忆,更铭刻着中共中央东北局运筹帷幄的革命风云。</p> <p class="ql-block"> 本钢一铁厂旧址,在钢铁与时光的交响中开启了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步入本钢一铁厂遗址,炼铁炉如青铜巨兽矗立苍穹。锈迹斑驳的传送带、布满氧化痕迹的阀门组,仿佛都在默默述说她曾经的辉煌成就。本钢一铁厂始建于1905年,1911年成立制铁部,1915年1号高炉正式开炉生产,是中国近代冶铁业的鼻祖之一,也是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描述的两大钢铁基地之一,与南方的汉冶萍齐名。其1号高炉是我国东北地区新式炼铁的第一座高炉,也是我国现存原址未移动过的高炉中最古老的一座,开启了东北钢铁工业高炉炼铁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建厂初期,由英国人设计、英德两国制造的1号高炉,炉高60米,炉容积291立方米,日产生铁130吨,设备工艺在当时亚洲处于最先进水平。1981年,1号高炉在冶金部重点钢铁企业高炉竞赛评比中荣获“红旗高炉”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溪的钢铁曾经用来制造共和国的第一杆枪、第一门炮、第一艘下海轮船、第一个上天卫星,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段非常精彩的讲解是党校青年教师返程的车上特意带着骄傲补充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返程的路上,太子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面上还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这样的岁月静好,和刚刚老师讲解的故事形成强烈的碰撞。我想每一位学员都在思考,如何将激动转换成行动,因为真正的工业遗产保护,从来不是将历史装进展柜,而是让文化基因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诚愿我们的家乡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