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力村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立村,由安和里、合安里、永安里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村合称自力村,取其“自力更生”之意。</p> <p class="ql-block">2005年自力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12月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境内,是广府建筑之一,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p> <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16日,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开平碉楼数字化展示平台”上线。</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自力村景区简介》全村共有住宅92间,其中“三间两廊”式传统民居77座、碉楼建筑9座,庐式别墅6座。除了最精美的铭石楼,还有颇具特色的叶生居庐、澜生居庐、官生居庐等。村内传统民居和碉楼和谐分布,错落有致;村中荷塘点缀,镇海水环绕村前,独特的乡村韵味以及碉楼背后的故事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婆媳合影于自力村景区。</p> <p class="ql-block">自力村景区的木栈道。</p> <p class="ql-block">拉着两个孩子进景区游览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倒映在水中的树木。</p> <p class="ql-block">早春,金黄的油菜花海醒人肺腑;夏秋,晴空之万里的蓝天下满塘红白相映的荷花喜闻乐见,连绵的稻田随季节变换着颜色,构成自力村碉楼群最美的画面;晚冬,莲藕出塘,万物萧索,明媚的色彩远去,迎来的是对新年来临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叶生居庐》叶生居庐是位于广东省开平市自力村碉楼群中的一座代表性碉楼建筑,建于1930年,由旅港同胞方广宽(叶生)出资建造,是开平碉楼中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叶生居庐是自力村碉楼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力村因碉楼建筑精美、布局和谐而被誉为“开平碉楼第一村”,并于200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碉楼的兴建源于20世纪初开平地区匪患猖獗、洪涝频繁,侨胞为保护家人安全而建,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p> <p class="ql-block">结构:主楼高四层,砖混结构,外墙采用水泥批荡,总占地面积221.39平方米,附设附楼。</p><p class="ql-block">风格:属于“庐”式建筑,融合中国传统乡村建筑与西方元素(如古希腊、古罗马风格),门窗窄小、墙体厚实,顶层设枪眼和瞭望台,体现防御设计。</p> <p class="ql-block">叶生居庐是方广宽三兄弟所建三座居庐之一(另两座为兰生居庐、官生居庐),其规模仅次于同村的铭石楼(方广仁建造)。</p><p class="ql-block">楼内保存了民国时期的家具摆设及珍贵历史资料,如施工许可证、抗日枪支借条等,2006年作为申遗项目最后一批被打开的碉楼。</p> <p class="ql-block">叶生居庐不仅是开平碉楼中西合璧建筑艺术的缩影,也是华侨文化的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文化遗产价值。</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p><p class="ql-block">林立玉玺盖大地</p><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皇天奇</p><p class="ql-block">水陆两栖神兵降</p><p class="ql-block">战之必胜今古谜</p><p class="ql-block">鹭一赋诗一首2025.5.17</p> <p class="ql-block">石磨。</p> <p class="ql-block">扇车。</p> <p class="ql-block">木犂。</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文化与建筑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展厅留影。</p> <p class="ql-block">《铭石楼简介》钻石楼由美国华侨方润文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主楼、附楼和庭院组成,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主楼坐西北向东南,高五层,砖混结构加外墙水泥批荡。第五层正面为宽广敞廊,四角为悬挑“燕子窝”。楼顶中央筑有六角攒尖琉璃瓦凉亭。主楼除防御、居住功能于一体,是早期居住型碉楼建筑的代表,附楼为青砖平顶房,主要功能是厨房,兼存放农具。</p> <p class="ql-block">铭石楼坐落于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东距市区12公里。该村以碉楼群闻名,铭石楼是自力村碉楼群中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铭石楼共6层(部分资料称5层,或因统计方式不同),顶部设六角琉璃瓦攒尖凉亭,融合古希腊、巴洛克、古罗马等西洋元素,如爱奥尼克柱式、巴洛克曲线山花,同时融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如凤凰衔穗)。</p> <p class="ql-block">墙体厚实,设有射击孔和角堡(“燕子窝”),门窗采用德国进口钢板,兼具居住与防卫功能。</p> <p class="ql-block">保留楼主生活原貌,包括意大利玻璃屏风、美国留声机、法国化妆品、德国浴缸等舶来品,以及象征华侨财富的“金山箱”。</p> <p class="ql-block">铭石楼是华侨文化的缩影,楼主方润文因经营“其昌隆”杂货铺致富后回乡建楼,命名“铭石”是为纪念其父方守锡的石匠生涯。</p><p class="ql-block">楼内保存的华侨书信、地契、老照片等资料,为研究侨乡历史提供了珍贵文献。</p><p class="ql-block">作为开平碉楼代表,2007年随“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铭石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华侨精神的具象化体现,见证了中国近代侨乡的兴衰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楼主铜像。</p> <p class="ql-block">画家写生铭石楼。</p> <p class="ql-block">铭石楼屋顶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铭石楼楼顶六角攒尖琉璃瓦凉亭。</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云幻楼》云幻楼是旅居马来西亚方文娴先生于民国十年(1921年)回乡建筑的居楼。由碉楼和庭院两部分组成,总占他面积998.4平方米。楼高五层,坐西北向东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造型简朴。首层面阔8.02米,进深8.55米。“云幻”两字体现了楼主对当年社会政治动荡的彷徨和不满,包含着他对辛酸的游子生涯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龙胜楼》龙胜楼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45.05平方米,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面调7.29米,进深6.18米,每层用腰线分隔,门楣施与西洋山花拱券并雕展翅雄鹰。第三层用16个托脚出挑平台,四周筑有钢筋护栏。该楼是自力村最早的一座碉楼,是方文龙、方文胜兄弟合建,取兄弟名字“龙胜”为楼名。</p> <p class="ql-block">《球安居庐》球安居庐是旅居美国华侨方富球于民国九年(1920年)回乡建筑的居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57.88平方米。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面阔9.03米,进深6.41米。门楣为彩画装饰,楼顶正面两角均筑有方形“燕子窝”,顶层后面悬挑并筑柱廊。</p> <p class="ql-block">《耀光别墅》耀光别墅是旅居美国华侨方富耀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回乡建筑的别墅。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59.35平方米。楼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面阔8.43米,进深7.04米。门楣为彩画装饰。第一、二层用腰线分隔,第三层正面悬挑并设柱廊。室内外灰塑、壁画精美。</p> <p class="ql-block">养闲别墅。</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立园景区》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力先生始建于20世纪初的花园别墅,以《红楼梦》描绘的大观园为依托,巧妙地将古典园林韵味与欧美当代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融会贯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在中国华侨私人建造的园林中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立园景区简介》立园位于开平市塘口镇赓华村,是由当地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于1926—1936年历时十载兴建的私家园林,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园集传统园林、岭南水乡、西洋建筑风格于一体,其中西合壁.的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华侨园林一绝”。</p> <p class="ql-block">《云眉》云眉建于1928年,共有五座,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侨乡一带传统的民居。“云眉”二字取自父子辈分所得,每座房子的占地面积、形状大小、建筑特色一模一样,表达了这位老父亲对其儿子一视同仁的态度;二楼走廓相互连通,也寄托了主人希望儿子们兄弟同心、手足相连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微型碉楼。</p> <p class="ql-block">立园巧妙地将中国古典园林韵味与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融会贯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园内的泮文楼是中西合壁的典型代表。“立园”大牌坊、“本立道生”牌楼、晚香亭、百鸟园、皇冠花腾亭、打虎鞭等则散发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位于西北角的毓培别墅更是点睛之作,该楼是园主为纪念爱妾谭玉英而建,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更使立园增添了几分浪漫凄美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宾利汽车简介。</p> <p class="ql-block">《晃庐》海纳百川.龙腾九州。</p> <p class="ql-block">《泮文楼》泮文楼建于1926年,是园主兄长谢维文及夫人生活起居的别墅。其结构与泮立楼相似,建筑投影面积为146平方米,楼高三层半。外都黄墙绿瓦,飞檐斗拱,颇有中国殿堂古风;欧美式的窗户和古罗马式的支柱,充满着西洋情调。其建筑艺术中西合壁,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泮立楼》建于1926年,是园主谢维力与其父谢圣泮之务联珠而成。楼高三层半,其外部黄墙绿瓦,飞檐斗拱,别具中国殿堂古风;欧美式的窗户和古罗马式的支柱,又充满着西洋情调;室内装饰和家用设施均由外国引进而国内难得一见,令人神往;岭南传统灰塑和潮州涂金樟木雕刻工艺精湛,造型逼真,更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乐天楼》是谢氏家族的“保安中心”,建于1911年,占地面积为37平方米,楼高5层,门窗皆为铁制,墙厚约30公分,方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实牢固,防盗性强,四周遍布枪眼,是典型的开平传统式碉楼。</p> <p class="ql-block">乐天楼。</p> <p class="ql-block">立园有“小观园”的美誉,它的意境是“小桥、流水、人家”,园内布局为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区三个区域,自成一体,以人工河或围墙相隔,又用桥亭或通天回廊相连,可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耐人寻味,名家书法楹联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大量富有浪漫传奇色彩的精美灰塑、壁画、使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恍如感觉时光倒流。</span></p> <p class="ql-block">《晚香亭简介》建于跨虹桥上,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桥亭”,亭高两层,琉璃瓦顶,石米墙身,突出的几何图形装饰设计,窗户通花及水磨石地板的图案精美而具深意。四周有飘台,可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园景。前清翰林吴道镕巧妙地将亭名的“晚”字又写成像“晓”字;旭日东升时为晓香亭;夕阳西下时为晚香亭。</p> <p class="ql-block">晚香亭。</p> <p class="ql-block">漫步立园间,除了可以欣赏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园林意境和中西文化融合之美,更可观赏到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五邑非遗文化,开启一场与众不同的五邑非遗之旅。</p> <p class="ql-block">《打虎鞭》这是风水杆,高达20米,钢铁质,西式水泥浮花底座。相传园主建园时其在美国的生意一度下滑,以为是兴建园林破坏了风水,于是聘请风水先生回来察看。园主听信风水先生之言,特从德国订制这对打虎鞭回来,矗立在大牌坊两边,希望借此威慑对面“虎山”这只绿毛大老虎,以克虎势。从此立园风调雨顺,家业兴旺。</p> <p class="ql-block">打虎鞭。</p> <p class="ql-block">《毓培别墅》是一座塔式碉楼别墅,占地面积64平方米,楼高四层半,以园主乳名“毓培”命名。楼体结构奇特,融合异国的建筑风格,外墙采用了意大利装饰艺术。此别墅是园主谢维立为纪念其二夫人谭玉英而建。谭氏为当地一位才女,深受园主喜爱,估婚后次年因难产而去世。园主久思成疾,故建此楼以寄托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马降龙景区》马降龙古村落坐落在潭江东岸冲积平原,隶属开平市百合镇,由黄氏家族的永安、南安和关氏家族的庆临、河东、龙江5条自然村组成。永安村建村最早,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65)。建村之初,这一带为河滩地,原名“丰岁蓢”,寓意岁岁丰收。1949年后取名“马降龙”。马降龙村内共7座碉楼和8座西式别墅,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在茂密的古林修竹间,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置身其中,翠竹扶疏,果树成荫,鸟语花香,宛如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因村落东面有一处形象骏马的马山,村落后又有一条形象蜈蚣的百足山,当地人以“百足为龙”,龙多兴风雨,村民希望以马来降住龙,保一方兴旺发达,故取村民为“马降龙”。马降龙古村落背靠百足山,面临潭江水,山水相映、如诗如画。2007年马降龙古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12月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黄氏宗祠》法钦黄公祠位于马降龙古村落永安村的南村口,是为了纪念黄氏家族第十七世祖黄法钦而建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天禄楼》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当时村里29户黄氏村民集资兴建,是典型有防御功能的众楼。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105.5平方米。楼高八屈,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面阔9.11米,进深7.46米。第一至第五层共有29个房间,第六屈为公共活动空间,第七层为瞭望台,顶部为四角攒尖式凉亭。</p> <p class="ql-block">天禄楼。</p> <p class="ql-block">《骏庐》是旅居加拿大华侨关崇骏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回乡建筑的居楼。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13.97平方米。楼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首层面阔11.63米,进深9.8米。外墙红褐色抹浆,窗套装饰讲究。供奉先人的神龛采用中西合壁风格,下面是狮子滾地球图案,寄寓楼主希望华人富强起来遍全球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骏庐。</p> <p class="ql-block">《昌庐》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12.38平方米。楼高四层,平面布局为三间两廊,钢筋混凝土传构,平屋顶。首层面阔11.55米,进深9.73米,窗套装饰讲究,正面窗套竖贯第一、二层。</p> <p class="ql-block">昌庐。</p> <p class="ql-block">《保障楼》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坐东向西,总占地面积119.89平方米。楼高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面阔6.51米,进深5.12米。周边为石板饰面平台,青砖问隔墙,两坡顶。顶层正面向外是挑,背面两角饥“燕子窝”,外墙设有射击孔。</p> <p class="ql-block">保障楼。</p> <p class="ql-block">《林庐》水泥墩:这块水泥墩有着70多年的历史。当年建筑材料缺乏,楼主从英国进口“红毛泥”(即是水泥,因为英国人头发是红色,所以当地人把英国生产的水泥叫做“红毛泥”)回来建楼,楼主把用剩的一桶水泥放在这里,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外面的木确已腐烂掉,而里面的水泥就凝结成了现在的水泥墩。</p> <p class="ql-block">林庐。</p> <p class="ql-block">《敏庐》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由主楼、附楼和庭院组成,总占地面积349.51平方米。主楼高四层,坐东向西,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首层面阔4.8米,进深5米。顶层背面两角筑“燕子窝”,并设有射击孔。</p> <p class="ql-block">庆临南门楼。</p> <p class="ql-block">楚庐。</p> <p class="ql-block">《锦江里碉楼群》位于开平市蚬冈镇。四周陌阡纵横,清澈的潭江河经村前流过,河边水牛、鹅群不时出没,长长的石板路直通村内,挑水的村妇上上落落,俨然一幅淳朴的乡村画卷。包括瑞石楼、升峰楼、锦江楼等三座豪华的欧式古堡就矗立在村屋中,让人在强烈的中西风格中感受到和谐之美。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共九层高。是中西建筑风格完好结合的典型,也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瑞石楼前,第一眼看上去,“瑞石楼”三个刚劲的大字立即映入眼帘。门前种了两棵约有二三十米高的槟榔树。</p> <p class="ql-block">瑞石楼坐落在开平市蚬岗镇锦江村。于1923年兴建,工程历时3年,于1925年落成,至今己有96年的历史。瑞石楼的始建人黄璧秀,号瑞石。他和儿子黄畅兰(长子)、黄赐兰(次子)一起在香港经营药材铺和钱庄,事业成功。20世纪初,社会治安不好,盗贼横行,群从备受苦难。当时五十九岁的黄璧秀因父母和妻子在家乡居住,为了家人的安全,所以他不惜投入三万多元港币的巨资,于民国十年(1921年)筹建家居碉楼,民国十二年(1923年)竣工,历时三年。楼建成后,他以自己的号取名,叫"瑞石楼。"因为他与当时广东省有名的大书法家、广州六榕寺主持铁禅大师有旧,铁禅大师便题写了"瑞石楼"三个大字赠给他。铁禅大师苍劲浑雄的书法给该楼提高了知名度和文化品位。</p> <p class="ql-block">为了防匪,楼内配备了枪械、铜钟、探照灯。在兴建瑞石楼的过程中,黄璧秀父子由于观念不同而多次产生冲突。当时,锦江里周围的碉楼都是4至6层高。黄璧秀的父亲黄贻桂发现,当自家的碉楼建到第6层时,还没有封顶的迹象。 朴实的老人不希望太张扬,于是要黄璧秀就此封顶。黄璧秀没有听从父亲的劝言,碉楼继续向上施工。他告诉父亲,这座碉楼的设计是9层,他就是要在全村、全乡、全县建最高、最壮观的碉楼,让人们远远就能看到黄家的碉楼,无人可比。最后,一幢9层高的碉楼傲然矗立在80多年前的开平农村,直到今天还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门票自付的参观指南(每位20元)里面的躺椅等可以坐下休息,其他有管理的开放碉楼是不允许随便坐观览的椅子。</p> <p class="ql-block">瑞石楼文物展示。</p> <p class="ql-block">这楼高九层,占地九十二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牢固非常。瑞石楼由于坚固可守,又居高临下,还配备探照灯,成为了该村的保护神,瑞石楼建成以后,未有盗匪敢进犯锦江村,为锦江村民安居乐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楼首层至五层楼体每层都有不同的线脚和柱饰,增加了建筑立面的效果。各层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构图也各有不同,显得灵活多变。五层顶部的仿罗马拱券和四角别致的托柱有别于其他碉楼中常见的卷草托脚,循序渐进,向上总自然过渡,很有美学上的祠堂效果。六层有爱奥尼克风格的列柱与拱券组成的柱廊。七层是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顶的角亭,南北两面可见到巴洛克风格的山花图案。八层平台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层小凉亭的穹窿顶。</p> <p class="ql-block">楼的顶部有三层亭阁,凸现西方建筑独特风格,其中以四周用承重墙接托的罗马穹窿顶和以支柱支承的拜占庭穹窿顶造型最为显著,给人以异于常态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从瑞石楼九层屋顶往下拍的周围景观。</p> <p class="ql-block">《开平碉楼—升峰楼》锦江里隶属开平市蚬冈镇,东北距开平市区 22 公里 。清朝光绪年间(公元 1875-1908 年),由黄氏家族按规划建成此村。建村之初,由在黄氏家族中威望很高的黄贻桂画定村首界面线,规定纵巷宽 1.5 米 ,每三排建一横隔巷,第一条横隔巷宽 1.5 米 ,从第二条横隔巷开始一律宽 60 公分 ,划出统一面积的宅基地由族人认购,要求房屋统一为 6 米 高。村后并列着的瑞石楼、升峰楼、锦江楼 3 座碉楼。</p> <p class="ql-block">升峰楼文物展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