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的故事~株洲渌口区粮食文化陈列馆局部

合家欢

<p class="ql-block">农业大国,文化与粮食紧密相关,当年的宣传画,号召中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专门拍了一部电影《粮食》</p> <p class="ql-block">第一株杂交水稻成功五十周年之际,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种粮食需要土地,这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土地证。</p> <p class="ql-block">称粮食需要秤杆和秤砣,最早的秤砣是石头的</p> <p class="ql-block">清代用的量米器具~斗</p> <p class="ql-block">每年都要校准,然后烙上年份</p> <p class="ql-block">放大后效果</p> <p class="ql-block">政府部门的标准米桶</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量米器具~升(竹制)</p> <p class="ql-block">在没有打米机之前 人们用的是竹笼磨来研开稻谷</p> <p class="ql-block">掀开上层漏斗盖,下层用硬竹条排列成磨盘纹,跟上层的交错研磨稻谷,去壳留米</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里无法摆放真的打米机原物,只好陈列一部小型的模形</p> <p class="ql-block">农具中各式各样的犁不稀奇,但蒲滚不常见了</p> <p class="ql-block">还有这种木制的耙</p> <p class="ql-block">清代交粮收据</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交粮收据</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的交粮收据</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华国锋同志颁发的任命状</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的国民盘子,瓜子和花生还是有的</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出差公干在外 吃饭用餐要从饮食店取回这样的报销单 回单位报销</p> <p class="ql-block">到了七十年代还是这样 由饮食店填写 盖上公章</p> <p class="ql-block">粮食需要计划,食用油也不例外,都要凭票</p> <p class="ql-block">集体户有专用大额票证</p> <p class="ql-block">临时回国的华侨也有专用票证</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城镇居民每户按照户口领到一本粮本 定人定量 使用一次 填写盖章</p> <p class="ql-block">后期改用这种三联单(存根,记账,发货) 营业员得用复写纸开票 然后撕下记账和发货联 记账联交给粮店会计,发货联交给发货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期 房顶盖上机器制瓦算是高档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物质匮乏的文革时期 年轻人结婚 墙上一般只挂着结婚照 有条件的或有画画朋友的会画一幅毛主席头像画 临摹他老人家的诗词笔迹 令闹新房的人羡慕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