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京城文化地标:探秘天坛的古今风华

伯特

美篇昵称:伯特<br>美篇号:23414873<br>图片、文字:伯特 来北京这么多次,却从没逛过天坛公园。2025年5月13日 ,我终于踏入这片古老的天地。 从东门进入天坛公园,眼前是高大苍翠的松柏和如潮的人群。 从东门直入,没走多远,便可以看到一个长廊,这是祭祀大典前输送贡品的72联房,相传对应七十二地煞。 在明清时期,72联房是重要的祭祀附属服务建筑,是由宰牲亭、神厨、神库向祈谷坛运送祭祀供品时用来遮避风雪的封闭式通道。<br> 72联房连檐通脊,施雅伍墨彩画,前窗后墙,式如房舍。1937年,天坛不再承担祭祀功能,被开辟为公园,修葺时拆除栅窗和槛墙,添加坐凳,将封闭式长廊辟为开放式步廊。 沿着72联房走廊走到祈年殿入口,这里是最能代表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 北京的银行卡、社保卡上都印着祈年殿标志,足见这座天坛核心建筑早已成为北京文化符号,彰显其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时祭天祈谷之地。 其建筑风格独特,圆形三重檐攒尖顶,覆盖蓝色琉璃瓦,象征着天。 殿身无大梁长檩,仅靠28根楠木柱与枋桷支撑,结构精巧。宝顶鎏金,在阳光下闪耀生辉。 整体造型庄重典雅,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瑰宝,更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72联房代表的是72地煞,祈年殿则是代表36天罡。<div>大殿正中间儿有四根龙井柱,代表的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第二圈12这根金柱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最外边儿还有12根檐柱,代表了一天的12个时辰,12+12=24,代表一年是24个节气,加上4根的龙井柱,象征着28星宿,最上边还有8根铜柱,加起来就是36天罡,和72连廊代表的72地煞遥相呼应。</div><div>最上面的一根雷公柱,代表一统天下。</div> 这里更是众多漂亮小姐姐热衷的打卡胜地。 祈年殿的北面是皇乾殿,是祈谷坛的重要建筑。皇乾殿是一座庑殿式大殿,整体色彩搭配庄重而典雅,屋檐四角上翘,屋脊上装饰着精美的神兽,彰显出皇家建筑的威严与尊贵。 <br> 殿内顶部藻井装饰精美,天花板上绘有各种精美的彩画,如“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梁枋彩画以和玺作为纹样,色彩鲜艳,工艺精湛。<br> 皇乾殿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像屋宇的神龛里。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会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在祈谷大典前一天,皇帝会到此上香行礼,然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出了祈年殿南门,这里是一处网红打卡胜地。红墙为前景,远处祈年殿等古建筑错落有致,蓝天白云下,随手一拍皆是大片。 从祈年殿的南门出去是一条特别宽阔的大道,叫做丹陛桥,也叫做海曼大道,整个大道全长有360米。这个大道上有三条路,中间的路是皇天上帝排位走的地方,东边只允许皇帝走,叫做御路,西边的是皇亲国戚以及三品以上官员走的,叫做王道。 沿着丹陛桥走到尽头是黄穹宇大殿,皇穹宇大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仪式时供奉“皇天上帝”及诸神牌位的场所。 大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蓝琉璃筒瓦,尖顶,汉白玉石基,是圆形亭子式殿堂。坐北向南,下为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上有蓝琉璃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周围有石护栏,东、南、西三出陛,南向出陛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 <br> 黄穹宇大殿呢被一圈圆形的围墙围住,这圈围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div>由于正在修葺,看不到回音壁全貌。</div> 黄穹宇的对面就是圜丘坛,这是每年冬至皇帝真正祭天的地方。 在进入圜丘坛前,看到有三道门,叫做棂星门。这门的宽度是不同的,大臣走的是3尺宽,中间的叫神门,是9尺宽,皇帝走的是6尺。 在圜丘坛的广场上有一根望灯杆(下图左上方),高9丈9尺9寸,这灯杆原有三根,现在只剩这一根了。<div>望灯杆是挂灯笼用的,灯笼里边有一个一米三高的特大蜡烛,名为攀龙通宵宝蜡,可以持续燃烧12个小时。</div> 圜丘坛分为三层,第一层直径是9丈,第二层15丈,最下边的第三层直径是21丈,三层的直径之和是45丈,九五至尊的意思。 每层的台阶数量都是9,1、3、5、7、9为阳数,9为极阳数,是最尊贵的数字。 圜丘坛的石板是个乘法表,第一圈9块儿石板,这第二圈儿是18块儿,一直是9的倍数,到最后一圈是81块。 圜丘坛最上层的中心有一块天心石,祭天的时候放皇天上帝的牌位。也就是说距离皇天上帝最近的地方就在这天心石上,我看到游人排着队站在天心石上,向四方作揖,原来是在跟老天爷直接沟通呢。 从圜丘坛出来,便是天坛公园南门了。<div>漫步在天坛公园,处处皆是景致:古柏苍松虬枝盘曲间尽展百年风骨,红墙绿瓦的古建筑飞檐翘角,大片绿地如柔软的绒毯,与朱红宫墙相映成趣;游人穿梭其中,为这座古老园林增添了鲜活的生机。</div> 漫步天坛,目之所及,皆是岁月镌刻的痕迹。七十二联房、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每一砖每一瓦都镌刻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古柏苍劲,红墙斑驳,游人的足迹与历史的履痕在此重叠。从南门离开时,回望那片飞檐斗拱,心中满是对古人智慧的赞叹,也让我对这座城市、对传统文化,生出更深的眷恋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