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川渝滇黔四省古道之行(二)

绵世泽游记

接上文。 离开桥板坡后不久,我们又经过擦耳岩。擦耳岩实际上是一处垭口,公路从垭口中央穿过,在公路两侧裸露着红色的岩体。下图为擦耳岩地貌。 穿过擦耳岩后,我们抵达黄格村,这里曾是历史上的黄格铺。黄格村是一处规模较大的聚落,当地建筑沿公路呈带状分布。虽然黄格村建筑较为密集,但人口却相对稀疏。下图为黄格村街景。 在黄格村,我们邀请当地一位退休的小学教师——蔡老师担任向导,带领我们前往附近小地名。下图为与蔡老师交谈场景。 因车辆载客数量有限,两位女生在黄格村蔡老师家里等候,蓝老师开车带我和杨朗师弟以及蔡老师前往蒿枝坡新店子。下图为前往蒿枝坡新店子途中经过的楠木林一带。 抵达蒿枝坡新店子后,我们在路边偶遇当地一位陈姓风水先生,在陈先生指引下,我们来到蒿枝坡新店子具体位置。下图为陈师傅带我们前往店子遗迹途中。 蒿枝坡新店子是历史上从黄格前往捧印沿线交通站点之一,是过去商旅打尖住宿的场所,此地目前仍保留有店子遗迹,周围还有少许民居。下图为蒿枝坡新店子现状。 据陈先生讲述,蒿枝坡新店子过去有栅子门,白天栅子门开启,行人可以从店子穿过,到了晚上,店子的栅子门就会关闭,过往行人只能沿贴墙修建的步道经过此地。下图为蒿枝坡新店子残存墙体。 结束对蒿枝坡新店子考察后,杨朗师弟与蔡老师在陈先生家中等候,蓝老师开车带我与陈先生考察蒿枝坡新店子至捧印古道沿线站点。下图为离开蒿枝坡新店子后首先经过的石梯湾一带。 石梯湾之后为狗爬桥。据陈先生讲述,狗爬桥原先起名为板板桥,然而桥梁建好后有一只狗先从桥上爬过,因此当地民众把此桥称作“狗爬桥”,狗爬桥的名称也就流传至今。狗爬桥原先是一座木桥,如今已经在原址改建为现代石拱桥。下图为狗爬桥现状。 狗爬桥下一站为土星包,是一处隆起的小山包,有少量民居建筑分布于乡村公路旁边。下图为土星包一带风貌。 土星包向南下一站为上坝村。上坝村位于一处平坝,地势较为平坦,我们首先经过上坝村村委会。下图为上坝村村委会办公楼。 上坝村民居都是村民自建房,其零散分布于乡村公路两侧。下图为上坝村街景。 上坝村之后为一碗水,一碗水目前有一棵老黄葛树位于路旁。下图为一碗水老黄葛树。 一碗水之后为钳子门,陈先生讲述此地原先有一道栅子门,后来村民修建房屋,将栅子门拆除。下图为钳子门现状。 离开钳子门后,我们抵达同心场新店子。同心场房屋数量相对较多,与周边聚落相比规模较大。下图为同心场新店子街景。 穿过同心场新店子后,陈先生又带领我们前往关门田。关门田邻近捧印村,是捧印村向北前往黄格村的第一处站点。下图为我们沿乡间小路前往关门田途中。 下图为关门田一带风貌,可远眺捧印村。 范家桥是关门田附近的一座古桥,在陈先生指引下,我们来到范家桥。只见此桥是由一块天然石板搭建在小水渠上方,在广袤的农田中并不起眼。殊不知此桥在过去是交通要道必经之地。下图为范家桥侧面。 范家桥附近仍然保留有完好的古道遗迹,只不过当地已经将古道上方用水泥掩盖,但是不时能够看到裸露的石板。下图为范家桥附近古道中露出的石板。 下图为范家桥一带风貌。 结束对范家桥的考察后,我们将陈先生送回家,之后由蔡老师带领我们前往石盘上。抵达石盘上附近的火烧地后,我们下车徒步前行。下图为在火烧地远拍黄格村。 石盘上是过去从黄格前往捧印的交通必经之地,此地邻近天堂沟崖墓群,蔡老师将崖墓称为“蛮子洞”。我们步行来到石盘上崖墓遗址后,首先看到一处在岩壁上向内开凿的墓穴,其人工痕迹十分明显。下图为石盘上崖墓遗迹。 石盘上崖墓已经被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全称为“石城山民族崖墓群——天堂沟墓区”。下图为文保部门在岩壁上嵌入的文物标识碑。 在石盘上还保留有一座人工开凿的佛龛,目前佛像已经不知所踪,但是其佛龛肌理依然保存完好。下图为石盘上佛龛现状。 在石盘上佛龛上方树立有一通“泽庇南乡”碑,表明此地原先是一处交通要道。下图为泽庇南乡碑现状。 石盘上原先有几家住户,不过现在已经无人居住,房屋坍圮后被农民开垦为农田,其房屋的基址不时出现在此地田间地头。下图为石盘上原先房屋区域。 下图为石盘上附近的古道遗迹。 结束对石盘上的考察后,我们将蔡老师送回黄格村。下图为在黄格村南拍摄的九洞桥。九洞桥现已被毁,不复存在,只保留有地名。 完成捧印至黄格的古道考察后,我们返回水富市区,在水富市鹅德恒饭店吃晚饭。去年夏天,我们在结束清溪道补充考察返回重庆途中,曾在这家饭店品尝子姜鸭,其味道独特,令人回味无穷。每次一回想起这家饭店的子姜鸭,就会让我口齿生津。下图为鹅德恒饭店外景。 我们在鹅德恒饭店再次点了其招牌菜——子姜鸭。其香而不辣,色香味俱全,为我们本次考察增添了美食记忆。下图为鹅德恒饭店的子姜鸭。 在水富市鹅德恒饭店吃过晚饭后,我们在水富市住宿休息。5月11日上午,我们从水富市出发,沿着麻水线一路向南,补充考察石门道站点。下图为经过楼坝拍摄的街景。在前一日的考察中,我们曾站在楼坝东侧的横江古镇远眺此地。 从楼坝穿过后,我们途经九龙村。下图为九龙小学。 在九龙村并未停留,我们随后抵达张滩。张滩是关河西岸一处河滩,由于前几日此地降水较多,关河水位上升,站在岸边已经无法看到张滩。下图为无人机航拍张滩一带的景象。 离开张滩,我们沿麻水线继续向南出发,不久后途经新滩。新滩位于关河西岸,是一处小型的村庄。下图为站在新滩岸边拍摄的关河风光。 离开新滩村后,我们抵达两碗镇。两碗镇位于铜鼓溪汇入关河处。内六铁路途经此地,因关河水位上涨,河水有淹没铁路之势。下图为铜鼓溪汇入关河处。 下图为铜鼓溪河口处的内六铁路桥。 下图为麻水线上的铜鼓溪桥。 从两碗镇穿过后,我们又经过成凤村。成凤村是关河西岸的一处小村庄,该村地势起伏较为明显,房屋建筑沿公路呈带状分布。下图为成凤村街景。 离开成凤村后,我们逐渐接近盐津县界。穿过交界处的牌坊后,我们正式进入盐津境内。下图为水富盐津交界处的村庄街景。 下图为站在盐津县一侧拍摄的分界牌坊。 进入盐津县境内后,我们首先前往滩头乡西岸的瓦厂。麻水线从瓦厂穿过,其东岸即滩头乡,下图为瓦厂一带街景。 下图为在瓦厂询问当地民众有关古道的走向问题。 离开瓦厂后,我们在滩头大桥过江,来到关河东岸。随后沿滩头乡南侧的一条小路来到茨竹坝。开始考察过去从滩头到普洱的老路。下图为茨竹坝一带风貌。 茨竹坝向南为穿心店,这里是一处小型居民点,有几户人家。下图为穿心店一户人家的房屋。 离开穿心店后,我们又经过瓦店子。瓦店子同样是一处小型居民点,乡间公路从当地一户人家的房屋中央穿过,形成“过街楼”的景观。虽然普通小型车辆通过并无压力,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机械、消防车辆等则略显困难,甚至必须原路返回绕行,可见公路穿过民居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下图为瓦店子公路穿过的一户民居。 离开瓦店子后,我们来到大田坝。大田坝位于一处地势略为平坦的缓坡,有十余户人家。下图为大田坝农村风貌。 紧邻大田坝的是铧头咀,此地亦是一处小型居民点,村民自建房呈团状分布。下图为铧头咀一带。 穿过铧头咀后,我们来到牛栏菁。通过询问当地民众得知,此地附近仍保留有一段通往普洱镇的古道遗迹。随后我们邀请当地一位老乡担任向导,带领我们重走古道。下图为在牛栏菁采访当地民众。 下图为牛栏菁附近的乡村公路。 在牛栏菁以南不远处的农田中保存有一处碉楼遗址,位于关河东岸台地上。虽然历经岁月打磨,碉楼上方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其基址尚存,砖砌痕迹明显。这处碉楼遗址生动说明此地曾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下图为牛栏菁附近的碉楼遗址现状。 在老乡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石仡佬店子,此地原先有供商旅住宿休息的旅店,目前已经看不到任何建筑痕迹,只有种满玉米的农田。下图为石仡佬店子一带的农田。 离开石仡佬店子,我们逐渐靠近关河,不一会儿抵达观音岩。观音岩一带是典型的峡谷地貌,其西邻关河,植被茂密,地势较为狭窄。下图为观音岩。 走出观音岩,地势逐渐开阔,关河东岸由岩壁变为缓坡,当地老乡称这一带为黄泥坡。下图为黄泥坡。 黄泥坡向南不远处即骡子滩,是关河东岸的一处河滩。由于前几日降雨导致河流水位上涨,骡子滩已经被淹没于水下。下图为骡子滩一带风貌。 骡子滩向南为中心滩,同样是关河东岸的一处河滩。下图为中心滩一带风貌。 离开中心滩后,我们将老乡送回家,随后继续向南出发,逐渐靠近普洱镇。下图为普洱镇东北部的大田口一带,其紧邻内六铁路,是一处小型的居民点。 在穿过内六铁路桥后,乡村公路紧邻河流东岸修建,因此我们即便坐在车上依然能够近距离观察关河河道。下图为大田口附近的关河与内六铁路。 乡村公路紧贴关河的距离并不长,不到一分钟后,我们再次远离关河,随后再次从内六铁路下方穿过,抵达穿心店一带。穿心店附近是内六铁路普洱火车站。下图为穿心店一带和内六铁路普洱火车站铁轨。 离开穿心店后,普洱镇已经在我们前方。就在即将进入普洱镇时,我们在公路东侧看到一块凸出的巨石,这便是著名的“再造边氓”石刻。下图为“再造边氓”石刻。 进入普洱镇后,我们从关河东岸来到西岸,下图为普洱镇的关河大桥。 在普洱镇一家川菜馆,我们吃过午饭后继续出发。普洱镇是盐津县境内一处规模较大的集镇,受地势影响,该镇聚落形态为沿关河呈带状分布,其十分狭长,绵延数公里。普洱镇人烟稠密、建筑密集,镇上还开通有公共汽车。由于盐津县城附近没有高速口,因此盐津以北的外来车辆都需要从普洱镇驶离高速,沿麻水线前往盐津。下图为普洱镇坪街街景。 离开普洱镇后,从滩头至普洱镇的古道补充考察宣告结束。之后我们沿麻水线公路来到盐津县城西南部的张家沟。张家沟是过去连接盐津县与豆沙关古道必经之地,如今这条沟内依然生活着众多的民众。下图为张家沟风貌。 下图为张家沟乡村公路。 沿张家沟内的公路向西出发,地势逐渐抬升,我们的视野也逐渐开阔起来。离开张家沟后,我们寻找二磴坡。不过寻找二磴坡的过程并不顺利,由于山上有岔路,且人口较少,导航软件不精准,我们先来到一个名叫麻窝荡的地方。询问当地人得知此地为麻窝荡,而要去二磴坡必须先到半山腰的岔路口,走另一条路线。下图为在麻窝荡拍摄的群山风光。 经过一番寻找,我们终于抵达二磴坡。二磴坡是一处小型居民点,位于张家沟前往黎山顶途中的半山腰处,是一片地势较缓的坡地。下图为二磴坡乡村公路。 二磴坡一带仍有几户人家,下图为二磴坡的民居建筑。 离开二磴坡后,地势逐渐陡峭,公路更加蜿蜒曲折。不一会儿我们抵达倒开门一带,倒开门位于一处垭口,南北两侧为小山,中间是梯田,历史上从豆沙关翻越黎山顶垭口前往盐津县城的古道从此地经过。下图为倒开门垭口风貌。 驶过一段陡峭的盘山公路后,我们来到倒开门,此地是一处小型聚落,有几户人家在此居住。下图为倒开门一带聚落风貌。 离开倒开门后,我们逐渐接近黎山顶。下图为倒开门海拔较高处的一户民居。 在倒开门与黎山顶之间还有一个名叫“大拐上”的地方,此地是乡村水泥公路的尽头。从此地再往上,道路就变成长满杂草的土路。下图为大拐上一带的风貌。 我们开车沿着土路行进,不一会儿就抵达黎山顶垭口。黎山顶垭口是古道必经之地,虽然今天的公路不走此地,但是原先的土路依然痕迹清晰。在黎山顶东侧仍有几户人家。下图为黎山顶西侧风貌。 在黎山顶垭口处,我们使用无人机对该区域进行航拍,下图为无人机从东侧拍摄的黎山顶垭口。 下图为无人机从西侧拍摄的黎山顶垭口。 黎山顶垭口有几幢建筑,其中飞龙寺最为显眼,因其屋顶使用红色瓦片,墙体使用红色涂料。其他几座建筑为普通民居。下图为无人机航拍的黎山顶垭口。 飞龙寺有明显修缮的痕迹,在飞龙寺北侧外墙墙根处立有几通石碑,记录有当地民众重修此庙的出资出力情形。下图为飞龙寺简介。 飞龙寺坐西朝东,内部供奉有十八路神仙,是一处典型的“信仰大超市”。下图为飞龙寺内景。 下图为考察组成员在飞龙寺前合影。 下图为考察组成员在黎山顶垭口合影。 黎山顶垭口处的古道并不是从垭口中央穿过,其位置偏北,紧邻垭口北侧岩壁开凿。下图为黎山顶垭口古道遗迹现状。 离开黎山顶垭口后,我们继续向西前行,朝豆沙关方向进发。在距离黎山顶垭口不到百米的地方,我们看到有一处房屋,生活着一位姓李的老人,据其讲述,他家祖上就在此地靠经营旅店饭馆为生,因此这处建筑也叫李家店子。下图为李家店子。 离开李家店子后,我们沿着盘山公路下山。起初公路是土路,直到我们抵达青蛙溪后,才进入水泥路。当地方言喊“青蛙溪”为“切蟆漆”,是一处小型居民点。下图为青蛙溪一带民居建筑。 离开青蛙溪后,我们沿着水泥路继续下山,不一会儿就抵达山脚下的会同溪。会同溪是一条从山间流淌的溪流,其水量比我们先前经过的青蛙溪更为丰富。下图为会同溪河道。 会同溪是一处规模较大的聚落,此地有较多的房屋建筑。不少建筑外立面为仿古风格,此地靠近豆沙关,当地试图通过打造仿古风格聚落吸引那些前来豆沙关旅游的外地游客。下图为会同溪一处仿古风格的建筑。 离开会同溪后,我们很快就抵达豆沙关附近。豆沙关目前有豆沙关古镇景区,是盐津县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豆沙关古镇西邻关河,而在关河西侧便是高耸入云的悬岩,岩壁上至今保留有许多悬棺。下图为豆沙关悬棺群。 在豆沙关我们并未停留,而是继续沿着麻水线向西出发。不久后经过老母城。老母城是麻水线经过的一处小型居民点,此地房屋建筑沿公路呈带状分布。下图为老母城一带街景。 老母城之后为沙沙坡,沙沙坡是历史上川滇东线石门道的交通站点之一,也是豆沙关前往大关乃至昆明的交通必经之地。下图为沙沙坡一带风貌。 离开沙沙坡后,我们又经过回龙溪。回龙溪位于关河西岸,同样是川滇东线石门道沿线站点之一,目前是一处小型居民点。 离开回龙溪后,不一会儿我们抵达吉利镇。吉利镇因吉利铺而得名,但最早的吉利铺并非在今天的吉利镇,而是在吉利镇西南侧海拔较高的吉利村。吉利镇地处关河峡谷内,地势原因使得其房屋建筑沿麻水线呈带状分布。下图为吉利镇街景。 我们在吉利镇并未停留,随后来到吉利村附近的骡子坝。吉利村海拔较高,而骡子坝紧邻关河,海拔较低。下图为无人机向西南航拍的骡子坝一带。 下图为无人机向东北方向航拍的骡子坝一带。 骡子坝虽然称为“坝”,但是其地处关河峡谷之中,地势较为狭窄,没有大面积的平坝。下图为骡子坝一带风光。 离开骡子坝后,我们继续向南出发,沿着麻水线抵达寿山村附近。寿山村属大关县寿山镇管辖,是历史上石门道沿线站点之一,目前此地是一处小型村庄,生活着几十户人家。下图为寿山村老街街景。 在寿山村老街,我们邀请一位老乡担任向导,带我们寻找附近的小地名。我们首先向北来到石门关庙子,石门关地处寿山村与寿山镇之间。下图为石门关一带风貌。 离开石门关庙子后,我们抵达今之寿山镇,此地小地名为“提贤溪”。寿山镇坐落于一块平坝,地势较为平坦,建筑较为密集。下图为寿山镇街景。 离开寿山镇后,我们向北来到甘海子,甘海子至今保存有老街,老街有几座传统建筑,因时间关系,我们并未前往老街,只在公路旁远拍甘海子。下图为甘海子一带风貌。 下图为路边树立的甘海子地名标志。 离开甘海子后,我们向北来到青杠坪,此地有较多房屋建筑,其虽然称“坪”,但地势起伏略大,位于一处山坡上。下图为青杠坪一带风貌。 青杠坪建有一处半山公社景区,该景区目前处于废弃状态。下图为“半山公社景区”大门。 结束对青杠坪的考察后,我们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考察寿山村老街至黄葛的古道站点。穿过寿山村老街后,我们首先经过鹿颈。鹿颈是一处小型居民点,公路从西侧经过,当地建筑沿公路呈带状分布。下图为鹿颈街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