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游览孔庙

陈毓龙(苦行者)

<p class="ql-block">前不久去山东游玩,在曲阜重点去了孔庙。曲阜孔庙是祭祀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始建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鲁哀公在孔子故宅基础上改建而成。孔庙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四周以红墙为围,四角配角楼,是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的。以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 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曲阜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曲阜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p><p class="ql-block">沿着孔庙中轴线,依次穿过金声玉振牌坊、棂星门牌坊、太和元气牌坊和至圣庙牌坊进入圣时门。门前西侧有道冠古今坊,东侧为德侔天地坊,中轴线前面为弘道门。</p> <p class="ql-block">弘道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清朝雍正年间重修,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日:“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p><p class="ql-block"> “弘道”是一种担当精神。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因为她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价值系统。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伟大在中华先贤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伟大在不仅崇尚英雄更能不断产生英雄,这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大中门是孔庙的第三道大门,金、元时期为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曾重修,清代重建,门上“大中门”匾额系乾隆皇帝题写。 门高9.5米,宽20米,进深7.5米,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顶,五模三柱分心式木架, 檐下、脊槕下均施一斗三升斗拱。 该门原名“中和门”,后改为“大中门”,“中”是指儒家的中庸思想,“中” 之前加“大”,更加强调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性。阐述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主要包含度、时、和三层含义。</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中门,中轴线有同文门,奎文阁。西侧是永乐碑亭和弘治碑,东侧为洪武碑亭和成化碑。</p> <p class="ql-block">弘治碑立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此碑原有碑亭,后因失修倒塌。碑文为正楷书写。</p> <p class="ql-block">永乐碑亭立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成化碑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其书法浑厚庄严, 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p> <p class="ql-block">洪武碑亭始立子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 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同文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是宋代孔庙的第一道正门。原名参同门,寓意参拜认同,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同文”二字出自《中庸》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意为统一语言、统一思想、统一文化,使整个人类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来。“同文门”正是赞扬了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因“奎主文章”之说更名为“奎文阁”,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籍而建。初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 扩建,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是孔庙奎文阁与大成门之间的十三座碑亭,其中金代碑亭两座、元代碑亭两座,清代碑亭九座。碑亭上的碑文,多是对孔子追溢加封的昭告、拜庙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庙的记录。碑文用汉文、满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书写。在中国历史上,文庙祭祀是入主中原的各民族政权确立文化正统性的必然选择,体现出少数民族对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各民族思想共识、 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起着基础性的文化认同作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到各民族文化交融中,加速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各民族文化发展和各民族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 巩固和加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院内,还有一处“钩心斗角”奇特景观,大成门房檐的一端插入了另一座房屋的两层屋檐的中心位置,这就是所谓的“钩心”。屋檐的左右四角相对,即所谓的“斗角”。 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 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 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三个门洞西为玉振中为大成东为金声。西侧启圣门进入为一组殿堂,有金丝堂、启圣王殿、启圣王寝殿。东侧承圣门进入为一组堂庙,分别为诗礼堂、鲁壁、崇圣祠、家庙、后土祠等。中轴线经杏坛到主殿大成殿,大成殿后寝殿,最后一进为圣迹殿。</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 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 <p class="ql-block">启圣门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孔庙西路的大门。明代重建,后多次重修。清雍正七年(1729年)诏改名为“启圣门”,内有供奉孔子父母的“启圣殿”与“启圣王寝殿”。</p> <p class="ql-block">玉振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为大成门的西掖门,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 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清雍正二年(1724年) 火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 <p class="ql-block">承圣门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孔庙东路的大门。明代重建,后多次重修。金代名“燕申门”。清雍正七年(1729年)诏改名为“承圣门”,有承继圣业之意。</p> <p class="ql-block">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杏坛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专门在孔庙院落内“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日杏坛,以此紀念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历史贡献。儒家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治理社会、执政为民,谋民生福祉;儒家学习的内容是“六经”;儒家学习的方法有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等。</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孟子》日:“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精华,体系完备,有始有终。唐代时大成殿又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 年)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年(1724年)遭雷火,雍正皇帝遣官重修,特许“晶莹黄瓦,准制度于宸居”,完全按照王制皇宫的标准修建,并给孔子配置了西周时期的天子服饰,以表达对孔子的最高崇敬之意。大成殿是孔子崇高历史地位的象征,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包容并蓄,在两干多年前就已经在维护文明的多样性,践行着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也体现着文化的延续与道统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正殿, 东西宽45.78米,南北深24.89米,高24.8米, 重檐九脊,周绕回廊,雕梁画栋,宏伟壮观。 正面“大成殿”牌匾为清代雍正皇帝手书。大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殿内悬挂清代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等十余方牌匾。</p> <p class="ql-block">寝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 重建,是祭祀孔子夫人元官氏的殿堂。内设神龛及元官氏牌位。</p> <p class="ql-block">圣迹殿: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存放孔子“圣迹之图”石刻而建,并因此而得名。 殿内存有描述孔子一生主要活动的120 幅石刻图画和晋、唐著名画家顾恺之、 吴道子等所绘的孔子画像石刻等。</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为供奉孔庙土地神主之处,始建于金代, 明弘治火灾后重建。现建筑为1988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时为家庙。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更名为“崇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p> <p class="ql-block">孔氏家庙是孔子后人祭祀祖先、恪尽孝道的地方。孔氏家庙的核心建筑为崇圣祠,用于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殿内以“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父亲配享,以宋代大儒周敦顾、张载、程颐、朱熹、蔡沈等先贤之父为从祀。 祠前有三通孔子世系石碑,名日“孔氏家谱碑”。人们能从这些古老的家谱碑和巍哦的崇圣祠中,感受到浓浓的孝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家庙原为孔氏后人私祭祖先之处,庙内现祀孔子夫妇、孔鲤夫妇、孔伋夫妇以及“中兴祖”四十三代文宣公孔仁玉夫妇。</p> <p class="ql-block">鲁壁是为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立的标志性建筑。公元前213年前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鲜不忍书毁,便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经典偷偷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内,这些经典著作免遭了一场劫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拆除原孔子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有金石丝竹之声, 六律五音之美,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正是当年孔鲜所藏之书。明弘治十三年(1500 年),为纪念孔鲜藏书,在诗礼堂后增建了一堵照壁“鲁壁”。“鲁壁藏书”保护了中华文化典籍,作为特殊符号,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元天历二年立孔族谱系图碑,孔氏家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家谱,记载了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是研究儒家文化、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p> <p class="ql-block">家谱碑:明立孔子五十世孙孔拂世系谱碑,形如石槽,收入孔拂十二世裔孙。</p> <p class="ql-block">游览了三孔重点孔庙,还去了同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的孔府和孔林。孔府,即“衍圣公府”, 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地,规模宏大,前为官衙,后为内宅, 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墓冢超过十万座,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林墙周长7千米,内有古树2万多株,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从全国各地带来奇花异木来此种植,此后,随其地位的逐步提高逐步扩大,现孔林内有树木十万多株,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园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