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风物:谭家村﹒千年古槐与松椒隐士

沧浪书客

<h1><font color="#333333">  谭家村﹒千年古槐与松椒隐士</font></h1><font color="#333333"><br> 群峰生雾霭,朝晖映松椒。采薪有名士,牧豕逐溪流。 青山含笑意,古槐系乡愁。山中谭家村,气象万千秀。<br> 这里说的谭家村,为烟台牟平区王格庄镇所辖村,地处垛山东麓的低山丘陵中,有名的山岭有玉皇顶、金銮殿、凤凰顶、轿顶等等。山间小流均流入乳山河南去入黄海。垛山又有发云山之名。根据民国《牟平县志》舆图所示:环绕谭家村的山岭均为垛山余脉,古时又有松椒山之名。所以谭家村东邻有前松椒、后松椒两村,南不远有麻虎夼等村。<br> 说起潭家村,最具代表性的名片是那棵传说中的千年古槐,是潭家村人的骄傲,也是镇村之宝。古槐西南不远处还有一眼古井,村子里有若干幢老房子,尽显沧桑,述说着村子的古老和久远。走进这些浓郁的文化风物中,感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让我对这古老的山村肃然起敬起来。去年深秋,我来到谭家村,观赏古槐黄叶。坐在树下,与一位谭姓村民交谈起来。寒暄中我问他:有文章说此树1500多年,新挂的标牌说约600年,那个对呀。他说:“谭家村建村前就有这棵树。传说当年谭姓人来这里时,就看中了这棵古槐,在树西侧,”他用手指了指30多米外的房子处,“在那儿塔起了几个窝棚,安下了家。所以,谭家村过去叫谭家窝棚。改名谭家村好象是民国时期的事了。说古槐600年,他们说建村后栽的。600年也好,1500年也好,反正都是传说,没有个准。现在,为了出大名,还是多说点好。”说着,他笑了笑,又用手划了个大圈子并说:“树下这块地方,我爷爷年轻时,是我家的粪场”。根据他说的情况,我分析了一下,应当在清末民初年间。因为他已经80多岁了。他还告诉我,现在村子里主要是老年人,年轻人都到城里住了,许多房子都空着。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条胡同,他三个孩子的房子都在那儿,都空着。他的表情,说不上自豪还是愁肠,似乎还有些孤独感和期待着的心境。</font><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因谭家村这棵传说有1500年的古槐,我曾几次来村采风问俗,与遇到的老年村民交拉呱,每次都有些收获。谭家村何时建村,基本的说法明朝的事儿。具体是明朝那个年代建村,并不统一。笼统地说是建村距今有600余年的历史,还有说是400多年。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建村400余年,按80年代地名普查时算,基本可以认定为明朝中后期的事儿。从烟台移民村情况看,属于二次移民建的村。如果说是600余年,而且是谭姓人家从云南迁移至此,看到这里有一棵老槐树,就停止了移民的步子,在这里建村谋生,属于明朝初期50年移民政策推行期内,是说得通的,与大的形势相符合。今天的谭家村,可以说是山青水秀,170多户人家,仿佛生活在水墨画中:春有花繁盛,夏多清泉流,秋有飘香果,冬则玉生辉,如仙境一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妙、“开窗面场圃,把酒问桑麻”的惬意、“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悠闲,都会这里得到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作为山区,历史上这一带应当是农民躲避官府迫害的化外之地,也是农民起义的涉及地区。魏晋南北朝、特别是金元之间的战争,今天的牟平、海阳、乳山、文登一带,(属于当时的宁海州和文登县)人口大量减少,所谓“土著旧户,十不存一”,不排除有躲到山里逃生的,甚至官宦名士隐居山林的,所以留下千年古槐并非不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槐树是有许多说辞的。如古代汉语中就有槐官相连的词语,且有具体的含意,如槐鼎,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槐位,指三公之位;槐卿,意为三公九卿;槐宸,指皇帝的宫殿;槐掖,指宫廷;槐望,指有声誉的公卿;槐绶,指三公的印绶;槐岳,喻指朝廷高官;槐蝉,指高官显贵;槐府,是指三公的官署或宅第等等。自唐代开始,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等等。这些在资料中都可以查到。所以,槐树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烙印,作为一种文化随中华文明延续,有着很深厚的底蕴。槐树更多的是被视为“吉祥树”。躲到山里的隐士,植几棵槐树,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比较好的活动选择。所以,说谭家村古槐为千年吉树,未尝没有动人心魄的传奇和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笔者曾读到两则史料,说明末清初,掖县读书人赵士喆、莱阳人董樵避难松椒山的故事。赵士喆,明末掖县人,出身名门,学有所成,名倾儒林,曾是复社在江北最大分社、莱阳为中心的山左大社(或称滨海复社、莱阳邑社)的重要成员,为重要的指导和支持者,“执掌邑社”,居领导地位。甲申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后,面对清军的进攻和社会动乱,赵率其二子隐居到松椒山谷中,心怀大志,读书、耕种,观察时局。董樵,莱阳人,师从赵士喆,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是山左大社的重要成员和代表人物之一。其父董应雷为当时莱阳有名的儒师,曾出仕过婺源县训导。史料记载:董樵生逢乱世,有救国志向,不仅工诗文,更注重学习军事以及星象之学。赵士喆隐居松椒山时,他也带着自己儿子董道东等追随左右。与老师在一起,“雅志林泉,慕古人牧豕采薪之风也”。并且非力不食,石室谈诗,过着神仙般的田园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1650年,栖霞于七以淘金工为主体,联合胶东各县农民武装,发动抗清起义,赵、董师生携手走出松椒山,参与起义的军事谋划,成为于七领导起义斗争的重要助手。对此事,掖县莱阳两县方志中均有记述。起义失败后,两人又躲到成山一带山中,“耦耕海上”,读书种田,安贫乐道,研究学问。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捕迫害,后来董樵离开成山,游走大江南北,联络抗清志士,进行秘密反清斗争。据资料记载,董樵一生做诗数量极多,留下了四十多卷诗文作品。但因其诗中多有反清内容,“惜不多传”, “仅有部分被载于《国朝山左诗抄》、《董氏遗稿》、《明诗综》等书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综合资料分析,松椒山应当是谭家村周边的山岭的总称。根据民国《牟平县志》所记,松椒山失名与董樵隐居此地有关。因董樵反清影响很大,当时宁海州知州将这个地方含着樵字的基层治理组织嵩樵社改了名了,排除樵字。可能由此松椒山之名也慢慢被弃用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