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美篇

陈默

<p class="ql-block">永远不灭的红色信仰——柏山村党支部的百年星火与山河新章</p><p class="ql-block"> 陈默</p><p class="ql-block"> 巍巍太行,绵延千里,这里是它最后一个脚印,踩过高山进入平原,五里长街的柏山村,如同一条红色的飘带,飘逸着永远不灭的红色信仰。</p><p class="ql-block">这里,明清古宅的砖缝里藏着弹孔,祖传的缸窑火光映过百年风雨,但最滚烫的,是柏山村人血脉里奔涌的红色基因——从1937年七名党员在油灯下攥紧拳头,到如今284名党员擎旗冲锋,这片土地的每一寸泥土都浸透着信仰的芬芳。那信仰,是暗夜里不灭的星火,是寒冬中不熄的炉火,是刻进骨血、融进血脉的“根”。</p><p class="ql-block">一、烽火岁月:暗夜星火,燎原山河</p><p class="ql-block">1937年秋,北风裹着硝烟掠过柏山村。刘甫成、刘存喜等七名党员,在漏雨的茅屋里,用半截红蜡烛照亮党旗。他们的宣誓声被狂风撕碎,却化作千万片星火,散入12个家庭。货郎担里的盐袋藏着密信,锄头柄上的刻痕记着名单,他们用“买二斤棉花送三尺布”的暗语传递情报,在日军岗哨的刺刀下,将党员队伍从7人织成一张网。1944年,刘达聪书记带着民兵伏击日军粮车,子弹打光了,就抡起锄头砸;粮食分完了,就挖野菜充饥。那一夜,清算恶霸的火把映红了半边天,26名党员站在火光中,像一柄柄刺破黑暗的利剑。</p><p class="ql-block">二、破茧新生:土地为纸,血汗成诗</p><p class="ql-block">1947年,王立礼书记的草鞋踩过冻土,他攥着拳头喊:“咱们要把荒山变成粮仓!”党员们扛着锄头,像蚂蚁啃骨头般开荒。手指磨破了,缠上布条继续挖;肩膀压肿了,垫块树皮接着扛。3000亩荒山变成了层层梯田,土墙上刷着“初级社”“高级社”的标语,像火把照亮了山坳。1950年,刘浩礼书记在村口敲响古鈡,17名青年胸戴红花,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中奔赴战场。同时,他带着党员重燃祖传的缸窑,火光映红了夜空,陶器顺着大运河漂向远方。那一年,党员人数从53人增至73人,每增加一个名字,就多了一盏照亮村庄的灯。</p><p class="ql-block">三、风雨兼程:淬火成钢,赤诚如初</p><p class="ql-block">1957年,“卫星田”的标语插满山头,党支部带着村民在石头缝里抠粮食。杜庆岐书记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掺着石子的土说:“咱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在石头缝里种出春天!”1960年,“小四清”运动中,他砍掉虚报的数字,却让党员队伍在精简中愈发纯粹。1966年,璩绍富书记卷起裤腿,和村民一起挑土垫地基。十年间,三层教学楼的钟声惊飞山雀,煤矿的矿灯点亮夜空,影剧院里《红色娘子军》的锣鼓震落星斗。老党员们说:“那时的党支部,像铁打的汉子,骨头硬,心肠热。”</p><p class="ql-block">四、改革春潮:山乡巨变,星河璀璨</p><p class="ql-block">1982年,刘忠明书记站在荒山上,指着远方喊:“咱们要让柏山的名字,响遍全国!”高温厂的烟囱刺破云霄,棉纺厂的梭子织出外汇,产品漂洋过海,村民第一次在供销社见到了进口的雪花膏。1991年,刘乐贵书记从省农科院捧回玉米良种,亩产从300斤蹿到1200斤。金黄的玉米棒子堆成山,像极了秋日里燃烧的火把。2000年后,刘保更书记签下“荒山承包合同”,3000亩秃岭变成花果山。分红大会上,80岁的老党员攥着票子,老泪纵横:“这辈子,头一回见着分红比寿桃还红!”党员人数从138人增至239人,每一张入党申请书,都是写给土地的情书。</p><p class="ql-block">五、新时代答卷:红绿交融,山河焕新</p><p class="ql-block">2021年,刘忠瑞书记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全村的地图:天然气管道要绕过刘大爷的枣树,污水管网得避开李婶的菜地。三年间,党支部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让柏山物流园的货车川流不息,玉屏山乐园的摩天轮点亮夜空,“空心村”的土坯房变成网红民宿。</p><p class="ql-block"> 2023年,博爱县革命史教育基地在柏山落成,日均500名游客在“茅屋宣誓处”重温入党誓词。90后党员用无人机巡查山林,用直播带货卖山货,评论区里有人问:“你们村的党旗,为什么永远鲜红?”他们笑着回答:“因为我们的根,扎在太行山的泥土里。”</p><p class="ql-block">信仰如炬,照亮山河</p><p class="ql-block">从1937年的7名党员,到如今的284人;从秘密联络点到乡村振兴示范村,柏山村党支部的历史,是一部“把信仰刻进年轮,让初心长成青山”的传奇。那盏在茅屋中点亮的油灯,早已化作漫天星斗——它照亮过抗日战士的行军路,温暖过土地改革时的分田地,也必将指引柏山村走向更加辽阔的未来。</p><p class="ql-block">“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p><p class="ql-block">在柏山村,信仰从未褪色。</p><p class="ql-block">你看,山腰的柏树又抽新芽,村口的党旗永远鲜红。</p><p class="ql-block">那红,是窑火淬炼的赤诚,是土地孕育的深情,是百年星火永不灭的誓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