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去摸仿任何东西,去见万物的性灵——“得意忘形“的断想(六十)</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 “自然” 之道</p><p class="ql-block">•孙友军•</p><p class="ql-block"> 于我的画案之上,珍藏着几百枚印章,其中两枚尤为令我钟爱,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一枚印文为 “自然”,另一枚印文则是 “道法自然”。“自然”“道法自然”,这二者,正是中国画所极力追寻的至高境界,宛如高悬于艺术天空的明亮灯塔,为中国画的发展指引着方向。“道法自然” 这一深邃的哲理,源于老子的经典之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句话中,“法地” 虽有一定的境界,但并非最高;“法天” 亦然,真正的顶峰是 “法道”。而 “道” 的内核,归根结底便是 “自然”。在老庄学说里,“自然” 并非我们日常所理解的 “自然界”,它并非指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蕴含着更为深邃、更为本质的含义 ——“自已如此”,即一种自然而然、毫无矫饰、毫不做作的状态,这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本性与规律。</p><p class="ql-block"> “道法自然”,意味着道以自然为根本准则,这里的 “自然” 成为一种终极的规范与标准。它所倡导的是一种 “自自然然” 的精神境界,摒弃一切刻意与勉强,追求一种纯粹而本真的存在状态。在这种境界中,创作者远离对实物表象的单纯模仿,转而深入探寻事物的内在 “意”,以 “自然” 作为衡量艺术创作的至高精神尺度,而不是局限于自然界的具象实物。清代文学巨匠曹雪芹曾有言:“取法自然,方是大法”,其与清代画家石涛所提出的 “了法”“悟法” 理念,实乃异曲同工之妙,皆体现了对 “自然” 精神的深刻领悟与尊崇。所谓 “真画者”,便是那些能够挣脱世俗的羁绊,不被陈规陋习所束缚,内心却与 “自然” 之精神紧密契合之人。正因如此,“法自然” 才成为中国画学的最高准则,成为中国画创作的灵魂所在,引领着无数画家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中,无论作品如何抽象,都无法脱离自然的根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句中国画论中的不朽箴言,为我们指明了创作的基本路径 —— 我们应以大自然为师,从中汲取灵感与养分,进而表达内心的精神世界与情感心境。然而,我认为在这一基础上,还应增添 “回归自然” 这一重要环节。恰似禅宗所阐述的三个境界:最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对自然的初步感知,是创作的起始阶段;随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这一阶段,创作者深入内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了 “中得心源”,但此时尚未达到极致;而真正的最高境界,是历经繁复的心灵探索与艺术创作后,再次回归自然,此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这一境界中,自然与内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创作者的艺术表达超越了技巧的层面,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自如状态。</p><p class="ql-block"> 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便是这一境界的杰出代表。他的画作看似质朴无华,实则内蕴丰富,达到了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艺术高度。在他的作品中,技巧与自然完美融合,呈现出一种 “看似什么都不是,却又仿佛什么都包含其中,看似什么都没有,却又似乎什么都有” 的奇妙效果,让观者在欣赏时能深刻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交融,领略到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绘画的最高境界,实则是对 “道” 与 “术” 关系的深刻把握。创作者应先放下既有的套路与技巧,摆脱形式的束缚,从 “术” 的层面逐步迈向 “道” 的境界,以一颗纯粹而自然的心,去感悟世界、表达情感,从而创作出真正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使中国画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绽放光彩,走向更为广阔而深远的未来。(岁次乙巳四月十八旅海南金典心城无知堂柴门)</p><p class="ql-block">下图为2025•513味江溪云“五形相生”书画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