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和盐棉古道

珊瑚树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老庙北韩村的赵琦生老师写了一篇关于盐棉古道的文章,读后也勾起了我的回忆,我的爷爷和盐棉古道的故事便在我们记忆里发散开来。这是一段值得被记录下来的传奇故事,承载着爷爷那个年代人所经历的苦难与坚强。</p><p class="ql-block"> 爷爷生在清朝末年,他的一生是被苦难浸泡过的一生,经历了清王朝的轰然倒台,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日本鬼子入侵,国民党的残暴统治,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才真正当家做主。爷爷的父亲是遗腹子,先天的缺失让这个家庭没有父亲的依靠,再加上身体瘦弱多病,所以爷爷生下来的时候就和贫困日子紧紧拥抱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爷爷,便不得不为一日三餐而奔波,给村里有钱人家放羊,就成了爷爷为了填饱肚子的营生。然而,苦难并没有磨灭爷爷的精气神,爷爷遗传了他舅舅的高个子,十七八岁时就一米八高了,而且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背着二百多斤的东西,还能气息平稳,面不改色。虎背熊腰的健壮体魄,应该是上仓给予爷爷最好的馈赠,也是爷爷日后能在盐棉古道上叱咤风云的最大资本。</p><p class="ql-block"> 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国民党就对边区实施了残酷的经济封锁,妄图将红军困死在陕这片北神奇的土地上。洛川,这个地处陕北和关中交界的地方,成为了打破经济封锁的关键位置,洛川人在党的号召下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物资运输征程。他们用骡子和毛驴,将大荔、朝邑、潼关等地的棉花和布匹,经黄龙、洛川、富县、甘泉驮运到延安,甚至远至定边,再换取食盐,驮到关中的蒲城、大荔等县。在这条充满危险与艰辛的道路上,洛川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勇敢地突破了国民党的重重防线,用双脚开辟出了一条被后人称为盐棉古道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就是这条古道上众多“赶脚人”中的一员。爷爷没有足够的本钱购置骡马,便选择了最艰苦的方式——徒步背运。爷爷就从蒲城购买布匹,然后背着沉重的货物,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延安,再把换来的食盐背到蒲城换取布匹。脚下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头顶是烈日的炙烤或是风雨的侵袭,路途上还有国民党设的岗哨拦截。肩上沉重的货物压得爷爷腰酸背痛,但爷爷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封锁,让边区人民有衣穿,让家乡的百姓有盐吃,让自己的兄弟姐妹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在无数个日夜的奔波中,爷爷省吃俭用,一点一点地积攒着钱财。终于,他有了足够的钱,购置了一头骡子。这头骡子,不仅是他运输货物的帮手,更是他在这条古道上继续前行的希望。最后爷爷把他的运输队增加至八匹骡马,还雇佣了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柏油马路平坦宽阔,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即将在今年十月份通车。物流运输变得无比便利,曾经承载着无数希望与艰辛的盐棉古道,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然而,爷爷那代人在古道上留下的足迹,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永远照亮着我们的心灵。当我们站在现代文明的繁华中回望,盐棉古道不仅是一条物资运输的通道,更是一条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传承。</p><p class="ql-block"> 爷爷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所经历的故事却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看到盐棉古道,眼前便会浮现出爷爷那高大魁梧的身影,在盐棉古道上艰难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