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处,千年诗韵长

宽广

<p class="ql-block">枫桥夜泊处,千年诗韵长</p><p class="ql-block"> ———时树林</p><p class="ql-block"> 踏入姑苏城,仿佛一步跨越了千年时光。风里裹挟着吴侬软语的温柔,我循着张继的《枫桥夜泊》而来,向寒山寺与枫桥而去。但寒山寺不在此行中,只能在寺外观望。</p><p class="ql-block"> 站在 寒山寺外,远远的看到黛瓦白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可惜的是不能在寒山寺周围住下,不能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导游解说寒山寺的钟一般在夜晚十一点四十分由敲钟僧人敲响,用二十分钟均匀敲完108下,在0点结束。像除夕和元宵节等重要节日也举行敲钟仪式,也是敲108下,寓意消除108种烦恼。导游还讲叙了寺内两位高僧寒山、拾得的故事,他们那充满智慧与禅意的对话,就承载着无数的智慧与文化,让人不由自主的生起敬佩之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听着寒山寺的故事,不知不觉来到枫桥边。枫桥历经岁月的洗礼,古朴而沧桑。站在桥上,脚下是流淌千年的古运河,河水悠悠,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兴衰。河面上,偶尔有船只驶过,激起阵阵涟漪。远处的古村落,白墙黛瓦,与枫桥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江南水乡画卷。张继笔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孤寂与惆怅,仿佛就在眼前重现。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刻写的《枫桥夜泊》石碑立于枫桥西侧墙下,是现存最早的名家真迹。其风格雍容矩度,被明成祖朱棣称赞为“我朝王羲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枫桥夜泊》石碑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唐武宗李炎对张继的《枫桥夜泊》极为痴迷,临终前让人刻制了一块诗碑作为陪葬品,并留下遗旨:《枫桥夜泊》诗碑只有他可以刻石品鉴,后人若擅刻此碑,必遭天遣。此后便有北宋的王珪、明代的文徵明以及民国时期的石刻大师钱荣初都因刻制《枫桥夜泊》诗碑而遭遇不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枫桥旁边另一个景观便是枫桥苑庭院中张继的铜像。神态端庄,好像正在凝神计数着寒山寺内108下钟声。</p><p class="ql-block"> 在张继铜像的旁边有一座城楼叫铁铃关,在关下还保留着明代抗击倭寇的三门大炮。铁铃关位于大运河和枫江交汇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保护苏州城的安全,现在已没有了它原有的价质。但作为历史遗迹,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时,我登上了古运河的游船。船缓缓前行,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映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正当我沉醉于这迷人的夜景时,一阵悠扬的琵琶声传来。寻声望去,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正坐在船头,怀抱琵琶,轻拨琴弦。琴声婉转悠扬,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珠落玉盘,与古运河的夜色完美融合。弹奏的曲目正是《枫桥夜泊》,琵琶声中,仿佛又回到了千年前的那个夜晚,看到了张继在船上,听着寒山寺的钟声,写下那流传千古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船在河上行驶,琵琶声在夜空中回荡。我静静地聆听着,感受着这独属于姑苏的韵味。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剩下这千年的古运河、古老的枫桥、庄严的寒山寺,还有那动人的琵琶曲,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永不消逝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游船缓缓靠岸,我的姑苏之行也接近尾声。枫桥的古韵、古运河上的琵琶曲,却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记忆中最美的江南印象。</p> <p class="ql-block">  船在河上行驶,琵琶声在夜空中回荡。我静静地聆听着,感受着这独属于姑苏的韵味。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只剩下这千年的古运河、古老的枫桥、庄严的寒山寺,还有那动人的琵琶曲,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永不消逝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游船缓缓靠岸,我的姑苏之行也接近尾声。枫桥的古韵、古运河上的琵琶曲,却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记忆中最美的江南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