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里乡村

若水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里乡村”。从见到宏村的第一张图片开始,这座典型的皖南古村落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次江南春游,下了黄山便兴冲冲地赶到这里。</p><p class="ql-block"> 宏村,坐北朝南,山水环抱。从高处看, 整个村庄宛若一头斜卧在山前溪边的青牛,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民居为牛躯,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村前河溪上架起的四座桥梁作为牛腿。据说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遵循的是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p> <p class="ql-block">来到村前,感觉村落的整体轮廓清凉明秀,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 最吸引人的还是徽派建筑。准确地讲,应该说是明、清、民国时期徽州民居建筑群,明清建筑有103幢,民国时期建筑有34幢。特别是以南湖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建筑,以承志堂为代表的住宅建筑,以乐叙堂为代表的祠堂建筑和以德义堂、碧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这些建筑有着朴素、典雅的气质,利用地方材料木、石、砖等进行各种题材的雕刻,以及室内装饰、庭院陈设和绿化布局,体现了深刻的徽州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宏村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村落的中心——月沼,周边围以住宅和祠堂,内聚性很强。由水圳、月沼、南湖、水巷和民居“水园”组成的水系网络,构成水景整体空间特色,水的艺术特性在宏村民居建筑群中得到了充分发挥。粉墙黛瓦、蓝天白云倒映在月沼,如诗如画,如梦似幻,成为绘画和摄影爱好者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  月沼北侧正中位置是乐叙堂,即汪氏宗祠。南宋绍兴元年,汪彦济一族在此开拓村落,明代洪熙元年至万历二十四年,宏村兴建了一批祠堂、庙宇,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关系聚合的同宗同姓的民居群落。汪氏宗祠作为汪氏家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象征,不仅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更替,更凝聚了族人对于先贤的敬仰及对未来的期许。宗祠,是宗族祭礼聚会的地方,是听取祖训宗规的地方,“子子孙孙歌于斯,哭于斯,聚族于斯”,故取名为“乐叙堂”,意为“秩叙敦伦,永履和乐”。</p> <p class="ql-block">  乐叙堂采用传统木架结构,屋顶覆盖青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尽显古朴典雅之风韵。 它不仅是物质上的建筑,更是精神上的灯塔,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梦想,是族人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源泉。正堂开敞,正对天井,楹柱上悬挂的几幅古联格外醒目:“基开雷岗绵世泽,绪承越国萃簪缨”;“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尅己最严须从难处去尅,为善以恒勿以小而不为”,彰显了家族的文化底蕴。堂口也刻有两幅联文,一幅显示了家族的显赫地位:“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另一幅描述了宏村的自然风光:“水绕宏村一渠碧玉千家分,花拥南湖两岸浓华万树发”。</p> <p class="ql-block">  乐叙堂西北方,巷子深处水溪的上游藏着一处豪宅,即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这座建于1855年前后的古建是当地盐商汪定贵的宅院。整栋建筑规模宏大,是宏村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整座房子共有房间60间,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另有保镖房、佣人房。内部用砖雕石雕木雕装饰,精雕细刻,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游人如潮,小巷挤的水泄不通。在村子里绕了一圈,又回到村前的南湖,这里清静了许多。南湖北畔一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代学校,明末被称为“倚湖六院”的六座私塾,清嘉庆十九年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民国时期更名为“南湖书院”,占地6000平方米。但见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作为书院这里的环境十分优雅。</p> <p class="ql-block">  南湖书院,历史上培养了许多名人,如清代诗人汪承恩、清末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总理汪大燮等。目前这里已不再作为常规学校使用,但仍然承担一些传统文化教育和研学活动的功能,也是宏村的重要旅游景点。现在的宏村学校将南湖书院作为德育教育基地,每年为一年级新生举办“开蒙礼”仪式,包括正衣冠、朱砂启智、书写“人”字等传统。</p> <p class="ql-block">  隔着一湾湖水,再次回首南湖书院,我看到了徽州人崇文重教的传统,也看到了宏村人从这里投向世界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拍摄— HUAWEl Pura 70 Ultra)</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