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永富,回族,生于一九五四年,通州南街人,一九七一年毕业后,分配至通县变压器厂工作。他身材适中,具有儒雅气质,并非是膀大腰圆的好勇斗狠之人。张永富在通县变压器厂工作期间,曾组建过厂摔跤队,他带队与通州电信局等众多单位打过多场友谊赛,为通州普及摔跤运动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九七五年,每隔四年一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为了选拨这届运动会的参赛选手,京城跤场赛事不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这次选拔大赛上,张永富以自己擅长的技艺,一脚踢(脚搓手肘),一下涮(外带跑勾子),这一气呵成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在各个场次的摔跤比赛中,先后战胜了宋守平、海德亮、雷庭达等众多京城摔跤名高手,通过比赛得到了摔跤界泰斗级人物王德英老前辈的高度认可,并入选北京摔跤队,获得了第三届全运会摔跤比赛的参赛资格,成为参加这届全运会的正式队员,他是通州籍跤手入选北京集训队的第一人,是北京市轻中量级的佼佼者,取得过北京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第三届全运会摔跤比赛的项目,在通州工人俱乐部灯光场将如期举行,当时正在备战的张永富在训练时锁骨受伤,教练出于对他的爱护,决定由宋守平参赛,张永富失去了在家门口儿比赛这一难得的宝贵机会,令人十分可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如今在南街,特别是一些上了点岁数且爱摔跤的人,对过去南街跤场总是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因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通州南街跤场热闹非凡,涌现出了一大批和张永富同样优秀的跤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许多南街年轻人由于各种原因都有习武练跤的爱好。张永富受南街习武之风的影响,自幼便对武术非常痴迷,十四五岁时便随南街武术高人习武练跤,翻跟头打把式已是样样精通。当时不少青年学武术练摔跤就是为了打架甚主斗殴,而张永富习武练跤则不然,他习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性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中国式摔跤的一招一式,是武术套路中的精髓,由于动作简单明了,出成绩快,有当年跤之说。那时张永富的大哥张永福在北京城里工作,他见张永富特爱摔跤,便托人找京城高手从基本功和摔跤要领教起,从而使其摔跤动作规范、摔跤姿式好看且实用。</b>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九七二年,十九岁的张永富在回民胡同刘永录(秃哥)家练跤。同住回民胡同的南跤摔跤高手何宝臣带着一帮徒弟串场撂跤,何宝臣的大徒弟殷德平(小眼)点名要和张永富摔,练到兴头上的张永富求之不得,也正想和这位通州城名声正盛的跤手比试一下,心想如果能胜他,证明自己没白练,结果三跤下来,张永富竟连输两跤,而且都输在披上。两人刚一打把,殷德平(小眼)便将张永富用披摔了出去,张永富起来再交手,又被用披摔倒,这两下披,令张永富有点丈二和尚,他抻着跤衣,在场子上一边走着圈子一边回味刚才的动作。张永富深知自己的功夫技不如人,与强手还差的远,暗下决心苦练技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永富参加工作之后,拜南街前辈马增宽为师,马增宽家住回民胡同的一个独门单院,他在北京十四场工作,受老跤手马国星(马白秃)的影响,年轻时将摔跤各个招式学得精通,而且说跤也好,张永富深得马增宽真传。他师从马增宽后其摔跤功夫大长,跤场上更是如鱼得水,加上自身有武术功底,俗话讲,武术加跤越练越高,张永富的摔跤技艺令人刮目相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两年之后,在东关练跤场,势头正劲的张永富,被何宝臣看好,他要亲自上场摸一摸张永富(试一下实力),加之何宝臣年岁已大,几跤下来,何宝臣已不是其对手,其徒弟也无人应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京城已晓有名气的张永富和鲍潞河(大栓子),通过马永才(双喜子)开的太平庄跤场和大他们三岁的刘贵喜相聚,由于都有自己玩跤的特点,加之脾气相投,走得越来越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九七六年,太平庄跤场被政府叫停后,刘贵喜和鲍潞河常到张永富家聚齐,然后到一墙之隔的东院许家练跤,许家是个独门单户的大院子,三人在马国星(马白秃)、马增宽等老跤手的指导下练习摔跤手步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张永富尽管年轻,他摔跤的功夫却已十分了得,他和刘贵喜、鲍潞河打破了当时京城跤手一统北京跤坛的局面,取得通州跤手从未取得过的好成绩,他们当时在北京跤坛上占有不可获缺的一席之地,在整个北京城跤手中已是赫赫有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通州当时有一大批摔跤名将较量通州跤场,争霸京城跤坛。张永富在学摔跤技法的同时,他结合自身的有利的条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开创了南街快跤这一摔艺,快跤又叫技术跤亦称功夫跤,跟力量型跤手比,快跤则更重视的是摔法和技巧。在摔跤的实战过程中,张永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是南街回族跤手中有着鲜明特色的一员大将,当时通州跤坛有鲍潞河的“手”, 张永富的 “走”之说。比赛时,在与对方撕扯斗手抢把位时,张永富对力量型的跤手,为了弥补自身体轻的劣势,往往出手快,抓中腰带、扯偏领;对个子矮的跤手,他拿大领、攥小袖,一旦得手不论对谁都会相当主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张永富跟当时魁梧的跤手相比,无论力量还是身体素质都会逊色几分,他的舍力量之短,取技巧之长的快跤,常常能在实战时,在对方还没近身的情况下,双手一云(撕扯),也就二三个架势便能决出胜负,摔跤姿式好看动作规范实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上世纪,说南街摔跤就不能不提张永富,他当时在这些力量型跤手中能占有一席之地,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所使用的快跤技法是真正属于南街人自已的玩艺儿。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后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每当在南街上看到过去曾经风光无限的老跤手,金增志、马增宽、马永才、刘贵喜等人时,我就会想到南街那个摔跤鼎盛的年代,现在既使他们中有的人年岁已高,行动也有些不便,穿着不再讲究,但提起旧时摔跤往事,他们依旧会滔滔不绝地讲起当年那些趣闻轶事,南街老跤手们所留下的那些传奇故事仿佛仍旧历历再目,令听者伸大拇指口中称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如今的这些老人俯身在市井胡同内,怡然随性的生活着,但是对那段摔跤历史知根知底的人,提起他们无不敬重有加,他们因摔跤而声名远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零一八年二月底老跤手马永才(马三伯)顺主归真,在送马三伯的"埋一抬"时(殡礼),我看见了过去通州籍的许多老跤手,看到这些曾在在北京跤坛叱咤风云的人物时,我心中无限感慨,感谢他们在那个匮乏年代,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美好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2018年5月30日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南街马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