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从垃圾站到领奖台:印度平民科学家沙昆塔拉的传奇人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3日,在新德里富人区的垃圾站,一位翻找塑料瓶的中年妇女接到了一通改变命运的电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她获得全球科技创新奖 。这个被街坊唤作“扫街婆”四十年的女性,在腐烂果皮堆中,成为了印度历史上首位平民科学家,她,就是天才数学家沙昆塔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5年,在雨季最猛烈的那天,沙昆塔拉出生于平民阶层,一家人挤在铁道旁的铁皮屋里,靠着母亲给高种姓家庭刷马桶维持生计。10岁那年,她在垃圾堆中捡到半本破旧物理教材与《自卑与超越》,那些被雨水泡发的公式和书中名言,成了她最珍贵的“玩具”。然而,父亲认为“认字都是浪费”,将她抄写课本的笔记本付之一炬;警察也随意踢散她在水泥地上推演的牛顿定律算式。但她却将地面裂纹的形状铭记于心,这竟成了日后设计净水器滤网的灵感来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03年冬天,沙昆塔拉被迫辍学,在修车铺当洗车工。工作时,她偷偷收集客人丢弃的汽车零件,将生锈的轴承、报废的蓄电池视作珍宝。当老板发现她用机油桶改造过滤器,辱骂“贱民的手只配碰脏水”,但她并未放弃。夜晚,躲在公共厕所后的空地,凭借对《自卑与超越》中“自卑感是文化发展动力”的坚信,用汽车空调零件制成第一代露水收集器,让三个干旱村庄喝上干净水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8年夏天,贫民窟17个孩子因无力购置降温设备中暑身亡,沙昆塔拉翻遍垃圾站,利用冰箱压缩机、摩托车电瓶和二手电风扇,拼出简易空调。面对记者询问坚持的原因,她指着胳膊上的烫伤,引用阿德勒的话“重要的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如何运用拥有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1年,哥哥因肾衰竭去世,高昂的透析费用让全家绝望。沙昆塔拉拆了自己的旧手机,用摄像头组件、血压计零件和输液管,造出成本仅47卢比的血液透析仪。尽管这款设备被印在印度新版卢比纸币上,她的名字却未出现在专利书上。2023年,在恒河污染治理招标会上,她拎着塑料袋入场遭保安驱赶,直到拿出用易拉罐和鱼缸过滤棉制作的纳米滤芯,成功解决专家们十年未攻克的工业废水低成本过滤难题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她的实验室不过是贫民窟的废弃牛棚,精密仪器由缝纫机马达改装,实验台是门板搭建,唯一像样的设备是捡来的电子显微镜。可沙昆塔拉笑着说:“我所有的发明都是自卑逼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领奖当天,她依旧穿着集市上20卢比买的莎丽。面对主持人关于跨越种姓歧视的提问,她翻开《自卑与超越》:“决定自己的不是处境,而是赋予处境的意义。”她手腕上电击留下的疤痕,诉说着早年偷接路灯电线做实验的艰辛。如今,她在贫民窟开设免费科技课堂,研发的远程诊疗系统拯救8万农民生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获奖后的第七天,沙昆塔拉又回到垃圾站,拆解废弃医疗器械,着手研发更便宜的胰岛素泵。她坚信:“自卑就像废品,只要不放弃打磨,总会变成有用的东西。”凌晨3点07分,手中亮起的二极管,不仅照亮了贫民窟的土路,更照亮无数在黑暗中探索前行者的道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