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昵 称:深山老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号:371372057</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的5月15日是第32个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不由让我想起了那些年,那“碘”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题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打交道最多的疾病是碘缺乏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碘缺乏病,很多人可能对这一词汇很陌生,但这个病<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许多地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且深远而广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碘缺乏病,顾名思义是因自然环境缺碘导致人体碘摄入不足引发的一种疾病群,表现最多的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前者是我们常说的“大粗脖子”,后者是“呆小症”、“哑唬”。</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工作的县是碘缺乏病重病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解放初期曾做过二次抽样调查,患病率高达65%以上。尽管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但在1</span>978年患病率虽下降至10.69%,但全县仍有26373例地甲病患者,3147例克汀病患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接触的第一个病就是碘缺乏病,那是我刚入职不到二个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11月下旬,一场早雪使满山银装素裹。按省医科院要求,对全县1000多名碘缺乏病患者甲状腺肿切除后一年的疗效观察,我与时任卫生防疫站党支部书记、站长郑光明一道,到病情最严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桥镇(原称“公社”),对那里213名甲状腺切除术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在走访古泉沟一黄姓女村民时了解到,该患者手术前甲状腺肿大达10x15mm,劳动或上坡时经常气急气喘,有时还两眼发花,还常因脖子上挂着一个“葫芦”而含羞害怕出门。手术后所有症状消失了,脖子上的肿块也摘掉了。她高兴地对我们说:“感谢党和政府,也感谢你们,不然我现在还不能劳动。”走访调查完所有患者,使我对碘缺乏病有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大飞跃,真正认识到了碘缺乏病的危害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81年,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一步摸清我县碘缺乏病真实现状,给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按省科学院要求,</span>对全县常住人口开展了一次碘缺乏病普查,我从头到尾都参与其中。除负责普查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质量控制和数据统计外,还</span>重点参与黄堡、龙坪两个公社的现场调查。<span style="font-size:18px;">调查方法采取视诊和触诊,方法虽然简单,但必须人人见面,且调查率必须达95%以上,所以一个村一个组往往要跑几趟才能达到要求。</span>黄堡公社对口管理区的6个生产大队,因人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居住较分散,</span>总人口不到4千的地方让我在这里整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白天爬山越岭搞调查,上下来回跑,每天至少要走30多公里山路。晚上还要挑灯夜战搞统计,把一天检查的情况进行汇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别看统计,这也是个细活累活。因那个年代县级卫生防疫站还没有电脑,连个计算器都没有,完全靠划“正”字进行统计。加上地方性甲状腺肿又分三型四度,统计起来极其麻烦,<span style="font-size:18px;">稍有不慎全功尽弃,推倒重来。为了不出差错,一个数据往往要弄几次才放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最闹心的不是这些,而是吃饭。由于普查工作的严谨性,我们大多在路上,忍饥挨饿就是常有的事了。那时我到保康还不到一年,这里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还没完全适应,山里的主粮如玉米、红薯和土豆很不对胃口。加上那段时间连阴雨,田里的苞谷被风刮倒,老百姓只好把那没完全成熟的苞谷掰下来推成浆当粮食,那酸酸略带甜的玉米浆糊还是有些难以下咽,我往往只是草草喝几口,好在那时南瓜、四季豆之类的多,以最喜欢吃这类的菜为由多吃一点充饥,有时候还在灶里烧几个老玉米、红薯、土豆打打牙祭。<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间还发生了一件闹心的事。那是有</span>一次在老百姓家等午饭时,主人从树上摘了几个新鲜桃子,饥饿难耐的我忍不住多吃了几个,结果导致消化不良而“桃饱”,开始以为自己生病了,各种检查之后才知是多吃桃子惹的祸,直至今日我见到桃子都发怵,决不敢再多贪吃一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碘缺乏病普查从1981年4月中旬开始,到8月底结束,历时4个多月,终于摸清全县20多万人口中,患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26373人,患病率高达11%;地方性克汀病3147人,患病率1.3%。</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摸清疫情后,我们严格按省医科院制定的防控措施,在后坪公社高碑村开展食盐中碘含量适宜浓度的研究,经过一年的监测分析,确定食用盐产品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计)适宜浓度为 20mg/kg至30mg/kg,继之在全县推广使用加碘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开展碘盐监测,首先是与盐业公司协作,每年在按供应批次对盐业公司销售的进行抽样检测;其次是每年按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对居民户使用的碘盐进行一次抽样监测,确保居民食用的碘含量符合国家标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是开展中小学生甲状腺B超检查和尿碘监测。有一年,中小学生尿碘中位数偏高达800μg/L以上,为查清这一原因,我们对学生家中碘盐使用情况、生活习性和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得出我县学生尿碘含量增高与学生寄宿带菜过咸有关。故此,向县政府提出了开设学生食堂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孕产妇尿碘监测和新生儿脐带血监测,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碘营养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指导科学补碘、促进健康方面取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我们的不懈努力,保康县碘缺乏病分别于1999年实现了基本控制目标,2010年实现了消除目标,这一成果直至到如今。我根据其成果撰写的《湖北省保康县碘缺乏病45年防治概况分析》一文刊登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上,且获襄阳市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的岁月虽然有苦有泪有酸楚,但消除了一个危害保康人民健康的顽疾,我又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p>